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怎样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这个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访谈 > 正文

【锐见】戴彦德:“美丽中国”须重塑能源体系(上)

2018-02-01 13:09 来源: 生态资本论 作者: 陈石头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个怎样的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这个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

这样的现代化图景,为中国的能源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戴彦德在接受生态资本论采访时认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重塑能源体系。在重塑能源体系当中,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关键;大幅提高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是根本。

1、为何要重塑能源体系?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能源消费总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然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势头短时期内仍难以转变,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将有增无减。”

——戴彦德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进入中高增速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整体进入中后期。在上述情况下,能源总体需求究竟是增是减?

戴彦德: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到新常态的中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逐步迈入中后期,对能源需求的增速放缓,但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工业能源消费达到顶峰后,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门将快速增长。尽管我国工业部门部分高耗能产品产量趋于峰值,其能源需求的增速不会像前十年那样快速强劲增长,但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门的能源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一消三涨”,最终使能源需求的增量同以往相比,不会有大的改变。

记者: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强国目标,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请问,在目前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下,需要多少能源来支撑强国目标?

戴彦德: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若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GDP总量将超过44万亿美元(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约3.2万美元。

按照OECD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我国能源需求将达116亿吨标准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能耗水平,也要85亿吨标准煤。这一需求无疑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在当前可再生能源难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努力把能耗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是我们的目标。

记者:总量控制会不会影响供给?如何保证总量控制下的能源供给?

戴彦德:依靠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其所著的《5倍级——缩减资源消耗,转型绿色经济》一书中提出,利用当今世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将资源生产率提高五倍,在提高全球人类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对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能源利用的大规模浪费,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通过提高能效能够显著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记者:有通过提高能效解决能源供给可行的科学依据吗?

戴彦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落基山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电力折标系数按照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计算)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一目标若能实现,且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则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可从当前的千万吨级下降到百万吨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可实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

2、能效是第一能源

“在节能的的确确减少能源需求增量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态环境仍然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如果没有节能的话,情况会更严重得多。”

——戴彦德

记者:国家层面是怎样强调节能或能效的?

戴彦德: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国家发展改革委张勇副主任在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能效是第一能源,而以前的提法节能是作为继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化石能源以外的第五大“能源”,此种变化意味着今后的节能将被高度重视。

记者: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看,节能成为第五甚至第一能源了吗?

戴彦德:2016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43.6亿吨标准煤,能耗水平比上世纪80年代提升了70%以上,比2000年提升30%以上。

如果不节能会怎样呢?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过程中单位GDP能耗强度始终处于上升的态势,基本上都要上升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因为工业化要生产钢铁和水泥,二产的单位GDP能耗强度是一产和三产的三到五倍,所以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程度越高,单位GDP能耗强度越高。

我们国家的情况是,只是在2003年、2004年、2005年期间上升,之后就下来了。如果没有节能、没有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相比1980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应是169亿吨标准煤,相比2000年应是63亿吨标准煤,而实际上2016年是43.6亿吨标准煤。

记者:从主要产品的能耗来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戴彦德:近年来,我国主要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情况如下:2016年相比于1980年,火电厂发电和供电煤耗分别下降28.7%和30.4%,钢可比能耗下降了45.8%,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44.6%。仅仅火电、钢铁、水泥这三个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的节能量就超过了12亿吨标准煤。

12亿吨标准煤是什么概念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才6亿吨标准煤左右,2000年也才14.7亿吨标准煤。节能的贡献是一目了然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在节能的的确确减少能源需求增量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态环境仍然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如果没有节能的话,情况会更严重得多。

戴彦德:

著名的能源专家和学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兼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科协委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发展战略以及节能方面的规划和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

原标题:【锐见】戴彦德:“美丽中国”须重塑能源体系(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