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资环境2018年11月1日,习主席在民营企业座谈会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随后,各部委也同步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背景上看,金融监管、融资环境恶化,民营企业出现了一系列债务及融资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以底线思维去思考:为了不引发大规

首页 > 环保资本 > 市场 > 正文

中国环保行业融资环境、投资主体、供给侧及消费侧发展分析[图]

2019-07-08 13:25 来源: 中国产业信息网 

一、融资环境

2018年11月1日,习主席在民营企业座谈会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随后,各部委也同步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背景上看,金融监管、融资环境恶化,民营企业出现了一系列债务及融资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以底线思维去思考:为了不引发大规模的违约风险,降低经济发展活力,国家对前期“去杠杆”政策进行了修正。去年年底,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向下落实存在困难,资金的传导出现了间歇性的问题,核心原因是融资主体及项目质量的优劣问题。

我国一直在通过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来解决不同企业间融资环境的差异,而普惠金融是其中的重要抓手。2019年4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意见》中要求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意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央行已于2019年5月15日起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也进一步落实了《意见》中的要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资金传导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19年初,对经济的逆周期调节是重中之重,整体资金流动性宽松;2019年起民企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也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信贷重新扩张,这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给予了资金保障。

二、信贷流向

“惜贷”和“送贷”的平衡点——银行的选择。虽然我们看到了民企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质较低、项目资产质量较差、收益利差较低及经营管理水平等问题依然是掣肘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的内在顾虑,也是当前货币政策下改善融资环境需着重考虑的核心因素。在观察环保行业的信贷流向上,也发现了银行在放贷中考量的重点:现金流和强担保。

现金流始终是银行放贷时关注的绝对重点。现金流始终是银行评估企业还款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银行决定放贷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各板块2018年的投资性现金流净流出情况可以看出,2018年的融资环境趋紧的压力更多的作用在了水务工程(PPP类)行业,其投资支出受到了较大影响;而进一步观察各板块近一年来单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的情况,我们发现,在2019年信贷开始扩张时,环保行业内部的筹资现金流从水务工程板块流向了固废板块(尤其是垃圾焚烧),固废板块相比水务工程(PPP)的相对现金流优势也成为了银行投放贷款的重要因素。

强担保则是银行的另一个关注重点。观察2017Q4以来环保行业央企、国企以及民营企业的单季度筹资现金流入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2019年第一季度,央企的融资情况持续回暖,国企的融资情况相对稳定,而民企的融资情况虽然较2018年前三个季度相比有所改善,但较2018Q4的高点则有所下滑。同时,我们也发现“混改”概念的15家公司自2018Q3以来保持着筹资现金流入的持续增长。上述数据均可以说明,在2019年信贷开始扩张时,国资与民企相比有着更强的还款担保能力,也更能获得银行放贷的青睐。

三、行业发展趋势

1、国资入主是行业变革

为什么会混改?民营企业质押率较高+现金流情况不理想。民营企业利润增长将进一步放缓,且2019年债务到期压力依然很大,债务危机后“去杠杆”政策放松,国家的意图是使民营企业不至于发生大规模违约,而央/国企在本轮去杠杆周期中已有效降低负债率,2018年国资驰援民企现象频出。同时,在2019年信贷结构性扩张的背景下,银行的放贷更倾向于有较强担保能力的央/国企,叠加配合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国资驰援环保行业的现象仍在持续,并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另一方面,2018年起我国经济迈入“后泡沫时代”,生产效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环保行业正在发生的“混改”可以有效“降杠杆,提效率”,在国资资金注入后有效降低民企负债压力的同时,国企的规模效率和民企的技术优势可以形成更好的互补,从而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

2、国资的选择

回顾已经发生的国资入主的案例,我们认为,国资在股权投资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选择顺序:资产负债端压力较轻的优质资产>资产负债端承压的龙头资产>存在较严重债务问题的资产。

第一类资产负债端压力较轻的优质资产即拥有较强的环保技术水平,同时自身业务发展在金融周期下行中并未受到明显影响的上市公司,如环能科技、中金环境等,国资入主后一方面可以获得较为成熟的环保技术,另一方面也拥有了整合其所有环保资产的优质平台;

第二类资产负债端承压的优质资产即已成为某项细分领域的龙头,但随着业务进一步扩张而在负债端存在较大压力的上市公司,如碧水源、启迪桑德等,国资更多是以平等合作的形式入主,资金+技术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缓解现有压力,同时帮助其进一步扩张;

第三类存在较严重债务问题的资产即因发展过于激进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公司生存的上市公司,如东方园林、凯迪生态等,国资入主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对相关公司“不能死”的要求,未来的发展短期无法预判。

认为,第一类资产负债端压力较轻的优质资产(环能科技、中金环境)在2019年下半年/2020年将迎来一定的投资机会,一方面因为其本身资产较为优质且无债务压力,国资的入主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情况,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国资未来有望整合其旗下环保相关业务,从而帮助上市公司突破细分行业天花板,进一步增厚公司业绩。

3、国资主导

随着国资入主愈演愈烈,以及融资环境趋紧和PPP政策趋严后环保公司的投资方向有所调整,我们认为未来环保行业的投资模式将发生两点变化:

(1)对于环保民企来说,对于PPP项目的投资意愿相对下降后,未来本身以运营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仍将保持稳健发展,而以工程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将从PPP转向EPC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订单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订单投资额有望随着融资环境改善而恢复;

(2)对于环保/建筑类国企来说,在民企加杠杆意愿有限,地方加杠杆空间有限的现状下,为了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短中期央/国企仍将是“加杠杆”和逆周期调节的中流砥柱,PPP和大型区域性环保项目将由其投资并主导,其他环保企业则将通过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给予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的转变。传统产业链是开环式发展,由产品到废物的过程反映的正是生产与污染的矛盾,后期必将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桎梏;而循环经济是闭环式发展,由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过程不仅是变废为宝的过程,更是将外部性环境问题内部化的过程。

三、供给侧

响水事件+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开启,生产端环保、安监有望进一步升级。近期由“响水事故”为起点的化工行业安全事故频发,事故发生的表层原因经营不规范,以及监察管控不够彻底,而从宏观角度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则是我国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造成安全事故的化工行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且化工园区数量江苏位列全国第一。这种产业格局的形成和政治、历史、地理及人文因素密切相关,但当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发生背离的时候,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便成为了需要优先考虑的要素;从行业进步的客观角度来看,也同样要求先前粗犷似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进行调整。后续事件的发酵情况也正体现了这样的优化方向。江苏省行政措施逐渐升级:首先启动所有化工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其次发布《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见稿)》;再次,决定彻底关闭响水化工园区。本次响水事故极有可能开启化工行业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叠加即将开启的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生产端的环保、安检有望进一步升级。

1、场地修复行业

4月5日,盐城市宣布关停响水化工园区;4月27日,江苏省发布《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提出压减沿江地区、环境敏感区域、园区外、规模以下等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压减化工园区(集中区)数量,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等要求;山东省各市、区已陆续发布关于拟“关闭淘汰一批”化工生产企业名单(超1000家)。截止2017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多达601家(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工作委员会数据),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江苏、山东率先对化工企业“动刀”之后,其他沿海省份有可能同样加严对化工园区的管制,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化工企业的迁出。各地对关停后的化工园区场地的再利用,有望推动场地修复市场空间放量。

2、危废行业

环保执法和制度完善将推动处置需求的提升:(1)新增危废中瞒报、漏报行为减少,非法转移和倾倒途径被切断,大量危废回归正规化途径;(2)大量超期贮存和历史遗留被发现,进入当地政府整治方案后,进而提升处置需求;(3)区域性危废规范化处置需求提升、且供给仍相对不足,将推动危废处置价格维持高位。

响水事故的发生仍将持续推动上述逻辑延续,且有望进一步提升危废处置的第三方占比:根据《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拥有危废经营许可证单位的实际危废处理量为2252万吨,第三方处置占比仅为32%,未来随着监管趋严,自行处置不规范企业的危废处置产能将转移至第三方企业,进一步推升危废第三方处置的占比。

四、消费侧

2019年政策加速消费侧更新消费市场、加快循环经济方案的落实。消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年初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到两会的“减税方案”,再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的最新出台,有深化消费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的更新消费市场、完善回收政策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对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发挥重要作用,也对推动消费侧循环经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以及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的情况下,汽车拆解和锂电回收细分领域有望迎来新的投资机会。

1、汽车拆解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居民财富快速积累,汽车行业也经历了蓬勃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因素,使汽车尾气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认为,随着快速增长时期积累的车辆将达到报废期,环保因素、新能源汽车逐渐崛起,进一步加速老旧车辆更新换代,政策推动非法拆解车辆流入正规报废渠道等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汽车报废即将迎来高峰期,也给汽车拆解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在《黯淡“再生”,灿烂涅槃——消费侧循环经济及固废产业升级专题研究》报告中的测算,汽车拆解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约281亿元/年攀升到2025年规模达846亿元/年。

市场规模扩张的催化剂和盈利模式突破的核心在于五大总成再制造、再利用的放开。汽车拆解行业核心症结在于:先前,报废汽车的补贴直接给到个人车主,拆解企业仅依靠废金属销售获利,盈利空间有限,只能压低收车费用,致使车源大量流向非正规渠道。今后五大总成再制造放开有望打破行业僵局。我们认为,现阶段的行业核心变化在于五大总成再制造、再利用的放开,对于打通汽车“回收——拆解——再制造”盈利产业链条,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即将于2019年6月1日实施。除了明确五大总成再利用、再制造的放开之外,进一步提出了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总量控制取消,生产者责任义务的明确,市场化定价收购价格等要求,叠加4S店在汽修领域的垄断逐渐打破等潜在因素的推动,正规汽车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长期利好行业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再生服务商、汽车拆解服务商将在这过程中充分受益。

2、电池回收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快速增加了锂电池的使用量和报废量,也带动我国的锂电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全球锂电池产业规模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速受全球电动车市场低迷影响而有所下滑;而中国锂电池产业规模1280亿元,同比增长30%,维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看,中国锂电池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占比40%,随后是韩国、日本,分别占据30%、28%的市场份额。

锂电回收产业兴起在即。锂电池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是锂电回收产业发展的基础,而锂电原材料依赖进口使得回收材料是重要的替代品,锂电逐步进入大规模报废期,以及回收锂电具有可观的经济性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锂电回收产业有望成为消费侧循环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测算,到2020年,预计三类锂电总报废量42万吨,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21万吨,消费锂电18万吨,电动自行车锂电3.18万吨;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报废动力锂电回收价值70亿元/年、消费锂电为68亿元/年,2023年动力锂电为173亿元/年、消费锂电为75亿元/年。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建立,行业规范化与信息透明化发展,梯次利用有望大范围推广,将进一步推动锂电回收行业的发展。锂电制造商、电池拆解商、金属回收商将充分受益。

原标题:中国环保行业融资环境、投资主体、供给侧及消费侧发展分析[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