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市场建设一直备受全球期待,碳排放权交易曾被世界著名《自然》杂志评为“2017年值得期待的11个科学事件”。对碳交易作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手段寄予厚望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近日国务院发布《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

首页 > 大气治理 > 碳交易 > 评论 > 正文

谋局“碳中和” 碳交易市场建设提速

2021-03-01 08:54 来源: 期货日报 

我国碳市场建设一直备受全球期待,碳排放权交易曾被世界著名《自然》杂志评为“2017年值得期待的11个科学事件”。对碳交易作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手段寄予厚望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

近日国务院发布《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法律法规政策等6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并明确了85项重点任务和牵头单位。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意见》第二十六条指出,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转效率。加快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做好绿色权属交易与相关目标指标的对接协调。

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多位专家学者向记者表示,《意见》的发布给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以更大的鼓舞,其将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碳市场建设一直备受全球期待,碳排放权交易曾被世界著名《自然》杂志评为“2017年值得期待的11个科学事件”。对碳交易作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手段寄予厚望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2月7日,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举办的第29期“气候沙龙”活动上就碳市场与“碳中和”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表示,欧盟和中国分别确定了在2050年和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2月3日主办了“‘碳中和2060’与中国绿色金融论坛(2021)”,碳交易市场建设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与会人士认为,积极有序建设碳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有力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能源消耗大的企业将面临高昂的生产成本,这会倒逼企业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实现绿色发展。

2月1日,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正式施行,中国碳市场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备受瞩目的碳市场掀开发展新篇章。在1月《办法》公布后,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围绕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各方之所以对碳市场如此关注,主要是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未来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其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到80亿元。如果加上期货,那么交易金额就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1月11日,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发表的题为《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的政策研究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有21个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覆盖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600亿美元,其中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

有意思的是,1月27日,特斯拉发布财报,从未因卖车赚钱的特斯拉,终于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根据财报数据,盈利的原因仍然不是汽车销售,而是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碳排放额度。去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赚取16亿美元,接近其营收总额的一半。在过去5年里,特斯拉出售的碳排放额度为公司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

由此可见,碳交易市场足够大,未来的作用可想而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碳中和2060’与中国绿色金融论坛(2021)”上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要建立在科学路径上,一个重要的科学路径就是围绕绿色产权归置、交易体系建设等基础内容,构建比较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可以使国家战略部署能够得到产业和市场的充分支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