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2020年底召开的地方两会,各省市区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纷纷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均提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内容,“碳达峰”、“碳中和

首页 > 大气治理 > 碳交易 > 评论 > 正文

“碳中和”下的中国方案

2021-03-05 08:51 来源: 高瑞东宏观笔记 作者: 高瑞东 赵格格

要点: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2020年底召开的地方两会,各省市区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纷纷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均提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内容,“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成为2021年全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政策催化下,碳减排进程加速

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急剧升高,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减排行动刻不容缓。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国家碳减排路线图逐步明确,各部委减碳制度体系陆续完成。与此同时,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出炉,绿色低碳发展各尽所长。上海、福建、海南等省市明确提出提前全面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二、减排形势严峻,能源结构尚待优化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碳减排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碳排放全球居首,远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2010年到2019年我国碳排放增速为21%;另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结构尚待优化。但近年来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碳强度大幅下降;风电以及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不断突破,森林覆盖率再上新台阶,森林碳汇能力逐步提升。

三、碳交易体系加速扩容,绿色基建投资空间巨大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交易体系加速扩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推进。2020年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意味着我国节能减碳工作将更加依靠市场化手段。碳中和目标下,产业投资迎来新变局,绿色基建投资机会巨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中包涵大量绿色成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能为关键行业带来投资机遇,而且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投资。

风险提示:碳中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新能源产业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全球疫情反复。

正文

01政策催化下,碳减排进程加速

1.1 气候问题严峻,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

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减排行动刻不容缓。世界气象组织公布,2016-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比1850-1900年高出约1.1℃。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长等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全面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联合国多次召开气候变化大会。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各国相继提出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但减排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估计,为实现《巴黎协定》的2℃目标,到2030年前全球需削减约120-1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5℃目标则需要削减约290-3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大致相当于目前六个最大排放体的总排放量,只有各国共同行动才有希望实现《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将其转化为国家战略,提出无碳未来的愿景。

1.2 碳中和顶层设计启动,相关规划陆续成型

碳减排承诺目标持续提高,国家碳减排路线图逐步明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目标持续提高,在提前完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中2020年的减排承诺基础上,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联合国大会和气候雄心大会上做出了较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更进一步的减排承诺,并首次提出了206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加速推进碳减排相关规划、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党中央重要会议多次强调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正式部署了六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能源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相继出台文件从发展清洁能源、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压缩粗钢产量、落实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等方面引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预期在“十四五”开局阶段,中国碳减排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将初步完善,以保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达成。1.3 各省“十四五”规划出台,碳减排成为重要任务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出炉,绿色低碳发展各尽所长。各省市在落实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区位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制定了碳减排相关的政策和目标。上海、福建、海南等省市明确提出提前全面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多地在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新增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提高氢能消费量、促进绿色出行、提升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上海市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广东省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025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争取达到7300亿元;江苏省计划到2025年底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600万千瓦,风电新增约1100万千瓦;陕西省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两千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氢能、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装机规模达到50%,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0%;西藏自治区预计至2025年水电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02减排形势严峻,能源结构尚待优化

2.1 中国碳排放全球居首,减排进程加速推进

中国碳排放全球居首,远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41.7亿吨,其中前三名中,中国排放 98.26亿吨,美国排放49.65亿吨,欧盟排放33.30亿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于世界首位,是美国、欧盟的2倍和3倍。2010年到2019年我国碳排放增速为21%,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工业主导的工业结构导致碳排放增速较快,碳排放压力在国际倡导低碳减排的背景下日益剧增。

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碳强度大幅下降。虽然碳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态势,但随着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新能源的发展等,我国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下降通道。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测算,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 年降低约 48.1%;“十三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了 18.2%。

2.2 能源结构尚待优化,清洁能源发展加速推进

原煤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发展方兴未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受资源禀赋与技术约束,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原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余依次是原油,水电、核电和风电三种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然而,原煤在我国能源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19年占比为57.50%,相比2010年下降了11.5个百分比;天然气与水电、核电和风电占比显著上升,2019年两者比重达到8.1%、15.3%,相比2010年上升了4.1、5.9个百分比。

发电能源结构亟待调整。从我国的发电能源耗用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发电仍主要以燃煤为主,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比不高。2019年煤炭发电比重为64.6%,其次为水能、风能、核能。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的太阳能光伏占比很低仅为3.0%,风能为5.4%;美国发电则依赖天然气较多,风能、核能后来居上。为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开展清洁能源开发、节能、电气化以及碳捕获技术成为我国未来主要关注的方向。

2.3 光伏、风电装机突破式增长,森林碳汇能力不断提升

太阳光伏与风电装机容量不断突破。生态环境部表示,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已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在如此强度的投入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随着投资加速、技术突破,光伏和风电都走向平价,未来光伏行业和风电行业将成为可再生能源主力。在过去的十五年内,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显著。截至2019年,我国风电、光伏太阳能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2.36亿瓦和2.05亿千瓦,均占有全球装机容量50%左右,位居世界首位。在“十四五”规划中,风电的发展将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中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新能源产业链领跑全球,优势明显。

森林面积覆盖率逐年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中国2018年森林覆盖面积达22044.62万公顷,比2013年增长6.14%,并且森林覆盖率达23.04%。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1993年到2018年,中国是森林面积增加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森林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未来,“十四五”林业规划表示,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03碳交易体系加速扩容,绿色基建投资空间巨大

3.1 碳交易体系加速扩容

碳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交易体系加速扩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推进。2011年10月,中国首次批准7个省市[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东等5个试点地区在2013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2014年紧随其后。]作为碳交易试点。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将迅速攀升。

2020年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021年2月正式运行。具体而言,温室气体排放单位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办法,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意味着我国节能减碳工作将更加依靠市场化手段。此外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根据规划到2020年以后,全国碳市场一方面要发展多元化的交易模式,除了场内交易以外,还要发展场外交易,除了现货交易,还要发展期货交易,形成运行稳定、健康发展的交易市场。

3.2 绿色基建投资机会巨大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基建投资机会巨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新基建”多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文件和会议部署中。2020年4月20日,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新基建”中包涵大量绿色成分,绿色“新基建”是指基础建设类项目及其产业上下游产业中能够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活动,即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相关的项目。一是“新基建”中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等,这些内容本身就可以对应到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属于绿色产业的范畴;二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可用于产业增质提效,是发展绿色产业不可或缺的要素。绿色“新基建”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能为关键行业带来投资机遇,而且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投资。

3.3 新能源投资迎来新变局

产业投资迎来新变局,新兴能源行业产业空间巨大。碳中和目标下,新兴能源行业(包括新能源、光伏、风电、电力设备等)进入高景气发展期,有助于带动全产业链需求扩张。光伏、风电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成本竞争力,属于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未来需求将会显著扩张,从而能够带动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制造、下游消费端、运营商等全产业链需求扩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渗透率在不断提升,加上“碳中和”的目标硬约束,渗透率将会更进一步提升。而新能源汽车上游的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需求也将扩张。电网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手段之一,电力设备行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风险提示:碳中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新能源产业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全球疫情反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