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
时间:8月16日
主角: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
三方形成合作共识,将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长效合作机制,搭建三地共同研究战略平台,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一体化、生态建设、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打造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软环境”。
战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三方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产业创新、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协同开展战略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等主题,联合申报科技部相关项目(课题),并在三方各自的软科学研究专项经费中,设立专门研究资金。三方还将建立和完善战略对话、信息交流、工作对接的协同机制和长效机制,共享战略研究成果和信息,实现战略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同时,积极探索新型智库建设,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发挥三方人才和战略研究的优势,培育科技战略研究团队。
基础:充分利用和共享科技资源
三方将提高科技资源在三地间的充分利用与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建立三地共享科技报告体系,实现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开放共享。针对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科学问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三方将在有共性需求的重点领域,设立三地合作专项,分别予以支持,并鼓励三地科学家合作申请。合作专项项目采取共同组织的方式,三方共同确定重点领域、编制指南,凝聚优势研究力量开展区域联合攻关,解决重大共性科学问题,并共同推进成果利用,促进成果在三地共享与转化落地。
京津:六项协议及备忘录
时间:8月6日
主角:北京市、天津市
在北京市˙天津市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两市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关于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协议》、《关于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和《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六项协议及备忘录。
优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天津借势错位发展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要把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优先领域,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要完善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沟通对接,聚焦发展重点,合力推动各项工作。
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表示,天津要借助北京优势,服务首都,错位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新的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加快产业协作步伐,努力实现差别化发展。要加快推进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功能平台和创新园区规划建设,为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创造条件。
京冀:七项协议及备忘录
时间:7月31日
主角:北京市、河北省
在北京市˙河北省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两省市负责人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 《共同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协议》、《共同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七份文件。
抓好项目落实及功能区建设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是,在中央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聚焦共识,大力抓好落实,尽快见效。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北京将加强与河北的规划对接,把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生态红线划定、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共识,落实到规划上,形成一张图。二是抓好项目落实,特别是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一批现实急需、具备条件且符合协同发展目标的重点项目。三是加快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曹妃甸产业园、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关村在河北的成果转化基地等功能区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平台,为京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环保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
时间:7月25日
主角:环境保护部
环保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492家企业、777条生产线或机组于2015年全部完成整改并达标,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13年下降30%以上。
重点整改四大行业大气污染
此次整改重点集中在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四大行业,涉及大唐发电、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首钢股份、河北钢铁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
该方案整改计划具体到四大行业生产线的机组编号。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快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二是抓紧钢铁企业脱硫除尘设施建设,三是加大水泥企业脱硝除尘改造力度,四是推进平板玻璃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五是加强环保监控设施建设。
海关总署:《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
时间:7月1日(实施时间)
主角:海关总署
海关总署出台的《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将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10月份前后,将扩大至石家庄海关,实现在京津冀海关的全面推开。
构建“一个中心 四个平台”通关作业体系
按照这一方案,此次改革将通过建设一个中心,搭建四个平台,实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的一体化作业。一个中心,即区域通关中心,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原先各自独立的通关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形成区域联动的通关中心。四个平台,即:统一申报平台、统一风险防控平台、统一专业审单、统一现场作业。同时,京津冀海关将在保税监管、打击走私、企业管理、企业稽查等业务领域,同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提高跨区域通关的便捷性
海关总署介绍,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将使跨区域通关更便捷,三地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的海关,除需要查验的货物要在实际进出境地海关办理验放手续外,可实现跨关区的放行;惠及企业范围更广泛,京津冀地区企业都被视为一个关区的企业,并放开了企业类别的限制,腹地地区企业在京津冀口岸通关,也同样适用一体化通关模式;同时,一体化改革将使企业进出口物流更顺畅,海关服务也将更到位。
原标题:京津冀一体化进入政策窗口期 所涉政策纷纷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