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水解近渴。
10月秋汛结束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将主要向京津冀及河南供水。对于干旱少雨的京津冀,“南水”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而是水资源一体化的新时间窗口。蛋糕不可能无限做大,分好蛋糕决定着京津冀的未来。
10月底迎来“南水”
9月26日一大早,在南四环附近的郭公庄水厂内,办公楼区域贴着“距离试运行还有4天”。来自自来水集团和施工企业的20多个工作人员在炭吸附池旁进行最后细致的检查,中午时分,郭公庄水厂开始了一次放水联合调试。这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确保郭公庄水厂在9月30日之前具备水处理条件,并为10月底的江水进京做好充分准备。
郭公庄水厂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是“南水”抵京的第一个水厂,也是目前北京惟一一座专门以“南水”作为原水水源的自来水厂 。“南水”在郭公庄水厂经过加速澄清、臭氧和活性炭、紫外线消毒、膜处理等深度水处理工艺之后,再通过城市管网进入首都的千家万户。
据了解,9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了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组织的全线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记者透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在10月底正式通水运行。中线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毛水量),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2.4亿立方米(毛水量),京津冀地区总体可看成是南水北调中线的终端受水区。
供水新格局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不久前公开表示,南水北调通水后,具有诸多共性的京津冀地区将有望形成互通共济的供水新格局,联合统筹水资源调配。
孙国升介绍,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对三地的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京津冀共性很多,一是同处海河流域,历史上水系发达,水系边界相对清晰;二是都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水利工程设施,方便采用工程措施打通水系通道、优化水系布局和统筹水资源配置,具备水资源互通互联的有利条件;同时,三地又都是刚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500立方米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下限,对外调水有着强烈的需求,并且三地通过外调水补充水资源均已纳入国家战略。
“将来京津冀地区应研究如何统筹水资源调配,先把水资源底数摸清,再在国家战略基础上,遵循水资源规律,协调配合,实现低水低用、高水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孙国升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表示,京津冀地区是严重的缺水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京津冀全境,为京津冀一体化构筑了水的命脉。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傅崇兰表示,“南水”的到来,对于一直严重缺水的京津冀来说非常重要,为两市一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但仅靠调水,无法解决这一区域干旱缺水的状况,未来必须要加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傅崇兰建议,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在水利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工业用水再循环、治理水污染等方面也要加强协调和沟通,水源保护和工业用水再循环等问题要摆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从区域的角度进行规划。“现在京津冀三地工业用水的重复率大概在75%-80%,三地如果能够统一规划和调整工业水源,加强水循环合作,应该可以把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左右。”
王浩也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应该协同发展。他指出,京津冀的水资源系统过去是三个系统各自为政,现在放在一起考虑,就出现了一些优化的余地。他提出:“统一解决京津冀缺水问题,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应有之意。”
利益平衡之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江河之水天下争。
京津冀三地都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但长期以来河北为北京和天津的供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牺牲。众所周知,北京人均水量不到100立方米,远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据北京市水务局透露,以2012年为例,北京用水总量约36亿立方米,其中7.5亿立方米是再生水,用水缺口保守统计在11亿立方米左右。早在2008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就已建成,开始从河北省4座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2008年8月,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建成通水,3亿立方米汩汩清水从河北调往干渴的北京,这才基本解决了2008年北京的供水缺口。据了解,为了保证当时的调水量,河北优化农业供水量,对一些农田灌溉造成一定影响。北京结合进京水价,给予了河北农民合理补偿。
王浩表示,河北为北京天津用水做出了很大贡献,“密云水库修建时,每年有河北省6亿立方米水量的水资源使用权;官厅水库建库时,每年有河北省3亿立方米水量的使用权;潘家口水库的水给了天津10亿立方米;于桥水库也有6000万立方米河北省水资源的使用权。河北等于每年有19.6亿立方米的水支援了北京和天津”。针对历史上河北人民对北京、天津的支持,王浩从更宏观的角度解读了南水北调工程优化调度、统一调度问题。他指出,考虑到河北对首都建设、对直辖市的支持,综合优化中线系统、东线系统、引滦系统、引黄系统,扩大了对河北的供水范围。
根据2011年颁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线工程近期有效调水量分配为:北京12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河南38亿立方米。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95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分配是综合考虑了几个省市水资源状况和需求的,但水是可以流动的,未来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节。
除了对水资源需求外,资金也是河北亟须解决的问题。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18日联合发布通知,要求河北在五年内还完欠缴46.1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而河北也是惟一一个至今仍然拖欠该基金的省份。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以下简称“6省市”)范围内筹集。6省市所筹集的基金数量,按其承诺的用水量及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投资规模和结构等因素确定,分别为:北京市54.3亿元、天津市43.8亿元、河北省76.1亿元、河南省26亿元、山东省72.8亿元、江苏省37亿元。
对此,林伯强表示,南水北调是向6省市供水,6省市也出了钱,除非未来北京、天津又需要河北大量供水,否则就不存在谁给谁补助的问题了,对于一个省来说,46.1亿元不是大数目,河北省迟迟不交可能是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
傅崇兰表示,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的经济最为薄弱,在南水北调过程中资金也最为紧张,北京和天津最应该帮助河北的不是几十亿的欠款,而是从经济发展上帮助河北,在人才、技术上给河北支持。
在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看来,以前河北曾为北京和天津供水做出过贡献,但当时也是三地协商后的结果,现在有了“南水”,三地的水资源状况肯定会有所好转,未来三地的合作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协同节水上。
原标题:一体化,水资源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