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品位余热,因其能量品质低,之前并不被人重视,大多成为废热。而如今,利用工业低温余热采暖,既可以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保障居民供热,又不消耗煤炭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是一举多得的好项目。”不久前召开的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研讨推广会暨京冀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专场推介会上,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0余家河北省、北京市两地的钢铁、水泥、焦化及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企业参加了会议。如此规模的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专题推广在全国尚属首次。
工业余热变身城市新热源
来自北京的一家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京冀两地正处于治污染、削煤炭的关键时刻,在品位较高工业余压余热利用得到基本利用的背景下,大力推广低品位余热利用,深入挖掘工业节能潜力,对完成节能减排削煤目标任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缓解城市居民供热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利用提升空间大。工业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总热量的17-67%,可回收率达60%。目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比例低,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在30-50%,其他行业则更低。
河北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河北余压余热装机容量近700万千瓦,年发电量600亿千瓦时,节约成本370亿元。
“今年,河北省煤炭削减的目标为500万吨,低温余压余热利用将是削减煤炭消费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河北省正计划将余热余压发电项目核准下放各设区市、省直管市,以鼓励企业谋划更多的余压余热利用项目。另外,在省发改委制定的河北燃煤锅炉治理方案也明确提出,利用工业余热供居民采暖的热泵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
据记者了解,随着河北省余热余压利用政策日渐明朗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余压余热利用行业。
石家庄循环化工基地周边工业余热热泵供热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余热热泵供热项目,设计供热能力为2115万平方米,主要解决石家庄高新区南部居民采暖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供热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该项目就是采用热泵技术,收集炼油厂的工业余热进行集中供热,它需要把低品位的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的热能。据了解,一次管网到这里的水温在27摄氏度左右,他们需要通过热泵提热,将供水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从而使用户家中的温度达标。
负责该项目的石家庄国融安能分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部投运后,相当于建设了4×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同等规模的供热面积,与热电联产供热项目相比,可节省土地630亩,年可节约标煤54.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3.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668吨。节能减排的同时,作为热源的工业企业还能将余热变废为宝,获得相当的经济效益。
余热价值正在被逐步挖掘
“未来节能减排的难度愈来愈大,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耗能企业都会更加看重余热利用在节能减排中的潜力,市场需求增大,相关企业看到其中的商机,纷纷进军余热利用领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国低温余热利用技术接连取得突破。前不久,由天津大学和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经过一年多的工艺改进,实现了产品的大型化生产。专家称,这一产品技术填补了国际上60-70℃的余热发电空白,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和应用前景。
“降低发电温度,是获取工业余热利用最大化的关键。”天津大学热能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于峰说,发电温度越低,余热利用越充分,发电量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明显。目前,美国、法国等国余热发电技术最低温度为80℃。天津大学和山西易通集团自主研发的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通过提升热电转化介质的性能,将发电最低温度降至60℃,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测算,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全国的工业余热都被有效利用,我国的综合能耗率有望下降5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约3亿吨标煤。
一些企业针对国内高耗能行业特点推出量身定做的余压余热回收利用项目。记者从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中国区了解到,该公司创新余热回收集中供暖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热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市政污水厂、工矿企业及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我们还可为各类工业客户量身定制广泛的余热回收应用,实现区域供热的同时,也为电子、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工艺加热提供热源。”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中国区运营总经理兼执行总监吴松表示:“该解决方案通过回收利用工业设备产生的低品位热量,生产高温热水用于市政集中供暖或工艺加热,可减少高达50%的煤炭消耗,助力绿色供暖,为节能减排。”
“相比新能源开发而言,余热利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具有经济性强、投资小、见效快、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因此也受到国家的政策鼓励。余压余热作为最绿色的能源,其价值正在被逐步挖掘。”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原标题:低品位余热利用迎来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