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8%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但同时化肥消耗量占全球35%。肥越用越多,地越种越馋,这是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的尴尬现实。
农业部17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我国化肥投入占全球1/3
“我国年化肥使用量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日前在全国两会上说。
化肥总体用量过多的背后,凸显当前我国化肥施用存在的四大问题,“一是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二是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三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四是施肥结构不平衡,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
化肥是农业生产必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对土壤养分的补充起到关键作用。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过量施肥对土壤造成的损害却与日俱增。
“土壤侵蚀、土壤酸化和盐碱化是当前我国耕地退化的三大主要表现。其中,土壤酸化的主要推手之一就是化肥的过量使用。”中国农业大学环资学院教授张福锁介绍,自然界土壤PH值下降一个单位需要上万年,但我国耕地PH值下降0.5个单位却只用了30年,土壤酸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化肥的过量使用还会给土壤有机质带来损害。“东北肥沃黑土层的有机质正遭破坏。形成1米厚的黑土层需3亿年,而现在的退化速度是1年1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控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严重威胁。”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
“明知有害但停不下来”
“地是越来越馋。”山东高密种粮大户王翠芬诉记者,大量施肥的结果是土壤板结化,但用量一旦降下来,产量就会跟着往下走。“感觉就像吸毒,明知有害但停不下来。”
数据显示,我国化肥投入的边际效益明显下降。以氮肥为例,从1998年到2013年,我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增长接近200%,但单产水平却只提升了50%。与此同时,英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不及我国的85%,单产却是我国的1.3倍。
“地越来越馋”的背后,凸显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低的现实。目前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比发达国家低20至30个百分点。
此外,过量的化肥投入还会加剧土壤面源污染,最终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百姓健康。山东省农业厅生态处处长冷彩凌告诉记者,超量的化肥投入已加重了山东省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程度,土壤酸化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导致作物发病率升高,农产品品质下滑。
“土壤酸化后,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将明显提高,会引发谷物被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张福锁以重金属镉为例介绍说,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减“肥”提质告别“虚胖”
“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念好精、调、改、替四字经,力争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所谓精、调、改、替,即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
“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农民而言面临‘费工费时’问题,这就需要加大有机肥施用补贴,提高农民对有机肥使用的积极性。”冷彩凌建议。
尽管减“肥”形势严峻,但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并非没有可能。据农业部介绍,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目前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达到33%、24%和42%,比项目实施前(2005年)分别提高了5、12和10个百分点。在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增幅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化肥用量增长1.3%,分别比2012年和2005年低1.1和1.5个百分点。
原标题:我国将实施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