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生产水泥,一边利用水泥窑炉高温处置城市垃圾,既可解决垃圾围城的困扰,还能实现水泥工业的可循环发展,这就是变废为宝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技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带动水泥行业绿色

首页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工业固废 > 评论 > 正文

水泥窑里烧垃圾 一举多得快普及

2015-05-14 08:30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祝君壁

一边生产水泥,一边利用水泥窑炉高温处置城市垃圾,既可解决垃圾“围城”的困扰,还能实现水泥工业的可循环发展,这就是“变废为宝”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技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带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而早在政策出台之前,各地已经开始了尝试。

技术亟待推广

虽然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对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和城市环境保护都颇有益处,但由于该技术缺乏公众认知度,在推广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制约和抵制。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该技术是目前发达国家公认的最安全、最先进的垃圾处置方式,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今后重点鼓励的环境技术。“目前,我国已经出台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国家标准和实施规则,已投入水泥窑焚烧垃圾的生产线有十几条。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水泥窑来参与城市垃圾、污泥和危废的协同处置。”孔祥忠说。

据了解,早在2013年环保部就首次发布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同时明确规定,在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时,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排气筒总有机碳(TOC)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增加的浓度不应超过每立方米10毫克。而不久前,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生活垃圾过程TOC产生与排放情况》研究报告表明,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并没有增加水泥生产系统的TOC排放量,相反随着筛下厨余物喂入原料磨系统,原有水泥生产系统TOC排放量也随之削弱,有利于系统TOC排放量的控制。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近日,重庆市首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线也在忠县竣工并投入运营。据重庆水泥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忠县综合处理生活垃圾环保一体化项目采取利用水泥窑焚烧城市垃圾系统。该系统利用目前先进的垃圾气化技术,使垃圾处理达到真正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而在湖南,华新株洲生活垃圾生态处置项目是华新水泥在湖南省首个生态环保项目,垃圾日处理能力达450吨。据华新水泥株洲公司技术员吴勇介绍,垃圾从进厂到入窑处置,要经历接收、生物及物理干化、机械分选、生物除臭、沥出液处理、入窑6个系统。

“每天,生活垃圾运送至水泥厂,卸入垃圾料坑。通过对卸料坑内所有的垃圾实施破碎,破碎后的垃圾经过半个月的干化处理后,被送到分选车间,分为金属部分、惰性材料、可燃部分和沥出液四部分。”据吴勇介绍,其中占比不到2%的金属部分自然可以回收,而惰性材料如灰渣、砖瓦碎块等可以作为水泥原料用于水泥加工,最后成为水泥建筑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可回收利用成分是可燃部分,可以替代原煤被送入水泥窑,这一部分约占垃圾的48%左右。最后,少量沥出液也经工厂内自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整个垃圾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经负压收集,由管道输送至洗涤塔,然后进入生物过滤床,最后通过不锈钢排气筒达标排放。”吴勇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对于环保方面愈发重视,未来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有较大发展空间,相关财税等支持政策也有望加快研究落实。

“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已在葛洲坝水泥老河口公司示范应用。该项目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年处理湖北省老河口市及周边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15.5万吨,且处理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据葛洲坝水泥董事长郭成洲介绍,外界眼中高污染、高能耗的水泥企业,如今已身怀吸污纳废的本领。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葛洲坝水泥所属窑线企业将全面启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

但目前,某些企业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生产线还存在一些运行困难,“吃不饱”就是其中的大问题。如华新水泥株洲项目的预处理车间,日可处理垃圾450吨,而该项目每天处理的垃圾目前只有株洲县城及附近几个乡镇的,一共不到200吨。华新水泥湖南事业部环保总监樊忠表示,项目“吃不饱”也导致运行成本偏高。

不过樊忠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还大有潜力可挖。如果日处理450吨的能力可以“吃饱”,一年可消纳16.4万吨生活垃圾,节约标准煤2.7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5万吨,产生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原标题:水泥窑里烧垃圾 一举多得快普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