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材节能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回顾乔龙德会长在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特别是其中的五个紧扣对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具

首页 > 节能 > 余热余压 > 企业 > 正文

中材节能: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2015-06-09 13:03 来源: 中国水泥网 

一、对中材节能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回顾

乔龙德会长在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特别是其中的“五个紧扣”对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借鉴意义,值得全行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五个紧扣”从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创新“三新”撬开瓶颈、加快国内兼并重组步伐和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建立服务产业链和协会体制与工作方式的改革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建材行业打破现有困境,重拾活力信心的途径和思路。

中材节能自公司成立后就积极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推广和发展,始终处于中国水泥窑余热发电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且很早就在钢铁、干熄焦、玻璃等高耗能行业开始试验和布局,取得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领先的技术优势。

公司于2008年确立了今后必须始终坚持的“六个坚持”战略思路的指引下,中材节能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实现了“三大转变”——业务模式由单纯设计走向工程总承包、投资、技术装备研发制造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由国内局域化走向海外市场国际化;由水泥行业涉足到钢铁、碳素、玻璃、硅铁、干熄焦等行业。

2.形成了“四大优势”——技术集成经验优势、国际市场先导优势、资金品牌优势、业务模式优势。

突出的技术集成经验优势。公司主要竞争力来自于根据不同客户的余热资源具体情况及个性化需求进行系统集成、创造性地实施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

国际市场先导优势。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突出的专业成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公司赢得了海内外众多客户的广泛信赖和认可。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企业中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首批企业之一,是国际市场的先行者。截至2014年6月,公司在多个国家陆续签订了40条生产线的余热发电工程项目,初步完成了国际市场的产业布局。

资金品牌优势。公司积极通过争取优惠政策获得利率较低的银行贷款、增资等方式,打通融资渠道。利用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SINOMA品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迅速占领市场。

业务模式优势。利用系统技术+装备+投资等灵活业务模式,为客户真正实现了“量身定制”,实现合作共赢。公司采取E、EP、EPC、BOOT、EMC及节能环保装备生产销售等多种业务模式,根据业主在资金、成本、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供最佳性价比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利益最大化。

3.初步形成了“四大发展平台”——总部工程总承包平台、总部节能投资平台、南通节能装备制造平台、武汉节能新材发展平台。

战略性并购重组是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一。公司按照集团的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关键装备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果。

4.积累了“四大发展经验”——正确的企业定位及发展思路,多元业务模式(E、EP、EPC、BOOT、EMC)的运用,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化并购重组,快速壮大企业规模,企业统筹发展理念,实现了业务和员工和谐发展。

(1)正确的企业定位及发展思路。定位全方位节能服务商和投资商,确立坚持产业化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积极推进BOOT/EMC投资项目;坚持狠抓国内和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坚持加强企业管理;坚持加强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妥善解决职工关心的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氛围的“六大”战略发展思路并推进实施。

(2)多元业务模式(E、EP、EPC、BOOT、EMC)的运用。通过不断丰富和创新业务模式,由单一的以余热发电工程设计(E)模式为主,向设计供货(EP)、工程总承包(EPC)、项目投资/合同能源管理(BOOT/EMC)、技术装备研发制造销售,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多种业务模式发展,初步完成了产业布局。

(3)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化并购重组,快速壮大企业规模。在加快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抓住改革和发展机遇,通过并购等方式,积极扩大企业规模。随着南通万达、武汉院等一批资产较优、管理较规范、实力较强的企业成为公司的控股或全资企业,公司的规模和实力迅速发展壮大。

二、对公司所处的建材行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形势的分析

(一)面临的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

 2014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随着行业进入者的持续增多,我们面临的市场竞争,只会加剧,而不会减弱。

 但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不仅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也逐步增加投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国际市场对余热发电的兴趣越来越浓,中东、非洲、东南亚、美洲等新兴市场还蕴藏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二)低品质余热资源利用研究日趋深化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能源的有效利用,一些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都在5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我国能源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品质余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具有温度低、不连续、不稳定的特点,而目前普遍使用的低品位余热回收装置成本较高。这就决定了很多企业在技术和成本的压力下,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产品制造能耗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求,而急需专业的节能服务商提供技术可靠、高效且成本相对较低的低品位余热回收系统及设备。

 (三)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具大

中国经济原有的高碳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能源发电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开源手段,到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将达15%。目前,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纷纷抢滩新能源发电市场,作为清洁能源,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前途更为广阔。

三、对建材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建材行业发展困境的成因

1.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看,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是理性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所有企业投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

 第二,由于从生产要素投入到形成生产能力有一定的时滞,当未来市场需求长期看好时,不少企业为了避免丧失市场机会,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窖藏”一部分生产能力,从而造成市场需求高峰到来之前的产能过剩。

第三,经济处于周期性运行之中,市场需求也会随经济周期而出现剧烈的波动,从而使经济衰退期由于市场需求的过度萎缩而出现产能过剩。

2.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有许多转轨经济中的特有原因,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转轨经济条件下的特有制度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

第一,我国的土地市场、自然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诱发企业投资过热。

 第二,地方政府仍然具有很强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冲动,因为只要上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就能够获税收,实现地方GDP的增长。拼资源、抢资金成为地方政府的一贯做法,甚至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

 第三,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效率差异。研究表明,在生产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存的制造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而以国企为主的垄断或者多头垄断行业,以及竞争程度较高或者以非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不容易出现产能过剩或者产能过剩的程度较轻。

 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产能过剩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各产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是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不足,并且低端生产能力过剩和高端生产能力不足的现象长期并存。

 3.建材行业产能过剩还和行业内企业长期以来忽略了国外和外行业市场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内非常不平衡,因此国家为了刺激区域发展,通常会制定一些投资促进计划,而这些投资计划就成了建材行业内企业业务拓展的指向标,许多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国内传统行业的投资中,而这就造成了企业的主业单一、增长点匮乏,一遇到经济波动,就会因为主业单一的问题而出现非常大的不良影响。

第二,国外市场虽然很大,但是中国企业一方面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上;一方面由于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和勇气,不敢承接国外市场业务。而一些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大型企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无力走出去,这就造成了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能过剩,而国外市场中国企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不能在一些主要行业内占稳脚跟。

 第三,外行业市场虽然有政策支持,然而相对于传统行业,外行业市场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且前景不明朗,形成稳定业务收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虽然很多企业具有踏足外行业的实力,但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源去开拓未知的市场领域。

(二)思考和建议

1.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珍惜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建材行业内企业,要看到国家的发展形势和重点,不要逆势而为,一味的坚守而不改变自己的高耗能发展方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会因为丢失掉改革的时机而被整个社会淘汰。乔龙德会长报告中已经深入分析了建材行业的发展形势,我们建材行业企业一定要改变发展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合作,摘掉自己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另一方面,我们节能服务企业也要反思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的适用性和经济性,真正做到为客户着想,通过互助互惠的合作实现双赢,最终实现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蓬勃发展。

2.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已初见规模,建材行业应该把握住这一机遇,各区域内的高耗能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合作,利用区域一体化的契机进行转型和升级,充分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3.建材行业内高耗能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因此企业应该着眼于组成部分,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造升级,这样既推动企业发展,又避免前期的大量投入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四、为了顺应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帮助更多的高耗能企业摆脱困境,中材节能在“十三五”期间将采取的发展措施

(一)建立与公司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1.集团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公司要逐步建立集团总部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各项管控、投资、发展职能管理平台建设。同时,以集团为中心,大力发展以细分节能环保业务领域为特征的多元节能专业化平台。

2.盈利模式:目前公司主要有四种盈利模式:一是以工程承包带动技术装备销售,来获取服务收益;二是以对相关节能环保项目投资(EMC/BOOT),通过运营管理来获取项目投资收益;三是以锅炉等节能装备生产销售来获取产品收益;四是以节能新材技术和承包服务来获取服务收益。

 未来要在巩固和扩大上述四大盈利模式基础上,积极发展以下四种盈利模式:一是对相关节能技术、装备企业股权投资,通过股权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并通过分红获得收益;二是依托自身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对节能环保项目的运营管理,获取服务收益;三是进入节能新材产品领域,以研发、生产和销售节能新材产品,来获取产品收益;四是扩大节能环保装备品种,不仅继续拓展节能锅炉的新品种,还要适时进入其他相关节能环保装备领域,继续提升高端节能环保装备生产销售来获取收益的比重。

 (二)以上市为依托,推动战略稳步实施

 中材节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为公司实现二次跨越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同时,公司还要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及时调整关注市场机会,加强调研商谈,加大并购重组力度,尽快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三)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超前储备技术研究,加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速推进国际一流全方位节能服务企业建设。

 1.逐步建立高效一流的科技创新组织。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强内外部协作及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2.坚持引领行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方向。大力促进原始创新和工业化优化集成创新,重视和加强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装备研发工作。

3.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渠道,加大自主创新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资金保障制度,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长,逐渐形成自主投入、申请承担项目专项投入、其他社会合作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2015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70%,科技投入占全年营业总收入的5%以上。

(四)继续推动国际化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准入规则,学习掌握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技术标准,培育具有国际专业化水准的营销队伍,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更加合理的国际化经营格局和产业布局,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高公司在国际余热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提升海外业务收入和利润对公司的贡献度,向跨国经营的世界级企业迈进。

五、总结和期望

中国建材联合会开展的这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大讨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在中国建材行业处于发展困境、亟待解决发展的方式方法问题的重要阶段使得先进的发展理念得以互相交流、借鉴,使得企业有一个平台可以弥补因为沟通渠道的缺乏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这种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得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建材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互相探索各自的需求、互相交流各自的思想、互相在一个发展的主题下共同谋求生存之路、改革之道,最终实现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建材企业的蓬勃发展。

希望中国建材联合会可以多搞几次这种形式的大讨论,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建材行业的发展之道,也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可操作形势,例如让处于困境的企业提出自己的期望,让建材行业内其他有能力的企业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式方法,为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提供所需的发展思路乃至于所需要的技术装备,最终促使合作的达成。

原标题:中材节能: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