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地处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林木、农作物、牧草等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生大量的农林废弃物,三地农林业废弃物的总产生量为7700万吨。农林废弃物原本是上帝给予的优质生物质资源,如果没有科学的充分利用,随意丢弃和焚烧,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但根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的利用状况不甚理想,大部分的秸秆被丢弃或随意焚烧。2013年三个地区统计结果表明:重庆市年产农林废弃物1200多万吨,但丢弃、田间焚烧的共计900多万吨,利用率不足30%;四川农林废弃物是三个地区中产量最大的,年产秸秆5000多万吨,占全国总量的8%,但70%的秸秆资源被丢弃或者焚烧;贵州省农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农林业废弃物总量达到1500万吨,但80%以上被农民焚烧浪费掉。综合三个地区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率不足30%,且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生物质发电作为大规模的利用形式,按照“十二五”生物质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应建成生物质发电项目4个,合计装机容量11.4万千瓦;四川应建成生物质发电项目27个,合计装机容量87万千瓦;贵州应建成生物质发电项目29个,合计装机容量83万千瓦。三个地区“十二五”期间应完成6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81.4万千瓦。
但现实是重庆、四川生物质发电项目各自仅有1个投产,贵州仅有3个项目投产,5个项目总装机容量约为15万千瓦,不到规划的10%;年利用农林废弃物不足200万吨,不到当地产生量的3%。
而山东仅一个省建成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就有20多个,总装机容量60多万千瓦,年利用农林废弃物800多万吨。一省是三省总和的四倍,差距如此悬殊,由此可见,西南地区的生物质利用潜力巨大。
现状及危害
三峡库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经济生态区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域,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涉及到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也关系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由于乱丢弃和焚烧秸秆,对长江中上游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三峡库区的水质污染。据权威部门统计,该流域的水质污染物主要由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田侵蚀、化肥使用等多个污染源造成的,其COD、BOD_5、TN、TP排放量均超过当年工业、生活排放的总和,对三峡库区的水质影响非常大。
另外,每年收割季节,农民每年要焚烧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焚烧秸秆危害严重。秸秆在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焚烧秸秆经常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近年来,成都、贵阳、重庆等地的机场相继出现因焚烧秸秆造成航班延误的事件,高速公路、铁路等公共交通也多次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
焚烧秸秆容易引发火灾。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火烧连营”,一旦引发麦田大火,往往很难控制,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山林附近,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焚烧秸秆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秸秆焚烧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加剧了干旱,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受到影响。
问题
为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十二五”期间,重庆、四川、贵州等省(直辖市)发改部门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也对规划做了相应部署。但5年过去了,三个地区的生物质能源项目落地的屈指可数,不足山东省的四分之一。西南区域的生物质能源利用到底遇到什么问题,瓶颈在哪里,怎么突破呢?
重庆、四川、贵州属于山区,除四川盆地有小部分平原外,其他地形地貌结构较为复杂,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坝)五大类,由于是山区,农作物种植和收割很难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
另外,重庆、四川和贵州是我国农民工输出的大省,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留守种地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秸秆收集的难度可想而知,加上山区交通不方便,缺少小型农用车辆,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和储存成本很难控制。
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暖,无霜期长,降水量充沛, 时空分配不均,秋多阴雨, 冬多云雾, 日照时数少,造成秸秆水分流失缓慢,热值不易提高。
目前,农林废弃物的主要利用形式是能源化,能源化主要制约因素是农林废弃物的自身的含水率,含水率越低,热值越高,能源化的效率就越高。比如,成熟期的水稻秸秆的含水率为40%左右,热值约2300千卡,玉米(2035, 5.00, 0.25%)秸秆含水率约为60%-70%,热值1200千卡,油菜秸秆的含水率约为30%-40%,热值约2500千卡,树皮和树枝的含水率约为50%,热值1700千卡。农林废弃物每降低或增加1%的含水率,对热值的影响约为50千卡。由此可见,当地雨水对农林废弃物热值的影响是制约西南地区生物质利用的重要问题。
由于耕地分散,环保压力小,政府在秸秆禁烧方面虽已制定政策,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禁烧令形同虚设。
据了解,当地农民在秸秆利用上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每到收割季节,农民除了少量的自用之外,大部分都丢弃在田间地头或焚烧,政府口头上鼓励秸秆还田,但几乎没有其他的大规模利用措施。
建议
若突破此局面,建议制定合理的利用模式。政府需要结合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多样性,在更高的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多种利用形式,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
对生物质能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以考虑对生物质发电的模式加以利用。生物质发电的优势是能大量消耗农林废弃物,一台30MV的发电机组年消耗燃料30多万吨,发电量2亿多度,产值约1.5亿元,为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另外,若当地工业园区企业需要热负荷,可考虑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一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蒸汽,多余的蒸汽用于发电,提供生物质利用效率。
按照重庆、四川、贵州三个地区“十二五”生物质发电规划,应建成生物质发电项目,合计装机容量171.4万千瓦:每年处理农林废弃物2100万吨,折合标煤700万吨,发电量123亿度,产值92亿元,为当地农民增收45亿元。此举将为三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为此,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政府工作的考核力度,学习山东省的考核办法,现场发现一个火点,当地镇政府的领导就地免职,并对烧秸秆的个人进行限制教育和经济处罚。
建议对秸秆收集和储存的农户政府每亩补助一定的资金,鼓励和扶持专业从事秸秆收集、运输的专业户,在农机和交通运输工具上给予补贴。另外,对秸秆利用的企业政府可在交通、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对于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考虑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供应当地小型生物质锅炉;若当地养殖业比较发达,可考虑把秸秆和动物粪便结合在一起,建设沼气项目或直燃发电项目。
引进优秀专业化的集团企业进入该领域。农林废弃物利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农林废弃物的收购、运输、质检、储存、利用等环节上,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企业运行带来巨大影响,非专业公司不可为。
针对西南地区多雨气候,专业公司首先要在燃料收集模式上考虑降低燃料含水率的问题。比如,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燃料收购标准,加大高品质燃料的奖励力度,鼓励农民自行摊晒,从源头上降低燃料含水率。
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要考虑雨水对项目的影响,加大干料棚的建筑面积,尽量存储水分比较低的燃料,加强入场燃料的堆垛管理,尽可能减少雨淋损失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西南地区生物质发电项目现处在一个徘徊阶段,需要新的力量改变局面。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利用资源优势,找到科学的利用方式,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引入优秀专业的公司。相信,“十三五”期间,西南地区的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原标题:何启强:西南地区的生物质能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