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网友“老虎”在乐清问效平台上发帖称,城市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讲了很久,但至今没有完善垃圾分类箱,街头垃圾分类箱并不多见,这样市民想要进行垃圾分类,也有心无力。而且许多村庄并未设置公共垃圾投放点,甚至不少村民会将垃圾直接丢到河道中,垃圾车也不规范,不少村庄用板车拉,垃圾水流到地上,增加了路面污染。


该网友建议,可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还要完善基础设施,多设置分类垃圾箱和分类垃圾投放点。
此外,让垃圾分类的概念早日入校园,最好能组织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懂得整个垃圾分类的流程,知晓乱扔垃圾的严重后果,这样才能形成他们的环保意识,只靠口头宣传远远达不到效果。
现状:分类垃圾桶未被利用
9月17日上午,老市府的分类垃圾桶里,记者查看后发现,四种颜色不同的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类型很相似,食物残渣、塑料袋、饮料瓶、纸张等。“看到垃圾桶就扔进去,不会在意是哪种颜色。”一位到市婚姻登记中心办证件的市民说,他从来未曾留心看过垃圾桶上标明的可扔垃圾类型。
“环卫工人将分类垃圾桶回收,垃圾倾倒干净,垃圾箱冲洗晾干后,再送回原地。”9月17日上午,乐成环卫所三队的垃圾车上装着4只分类垃圾桶,分别为红色(有毒有害垃圾)、绿色(可回收垃圾)、黑色(餐厨垃圾)、蓝色(其他垃圾)。“虽然这是分类垃圾桶,但它的实际作用也只是普通垃圾桶,回收的垃圾并没有差别。”该环卫所三队的管理人员董燕莉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回收垃圾的环卫工人常见到垃圾箱外扔着大量垃圾,但垃圾箱内却是空的。“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已经不错了,分类扔几乎没人能做到。”董燕莉称,虽然我市一些地方有设置分类垃圾箱,但垃圾箱并未被实际利用起来,市民似乎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
部门:垃圾分类难推广
市市政园林局市容环卫科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已经将近一年时间,在我市天豪公寓、银河花园、香格里拉嘉园、双雁小区、市行政管理中心第二办公区、公立寄宿学校等处,均设置了4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但其实也没有真正全面铺开,扎实落地,我市在推广工作中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市容环卫科科长陈铁称,首先,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未到位,不懂得如何将垃圾分类处理和投掷;二来,我市还尚未建成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还不具备最终分类处置的条件。此外,根据我国的国情分析,国内产生的生活垃圾成份要比国外种类复杂,分类难度大,同时经常一些可被回收的垃圾(如废旧纸箱、易拉罐、塑料瓶)早被家庭妇女或拾荒者拣出,剩余垃圾的可回收价值并不高。
后续:改善观念跟上设施
我市平均一日要产生1100吨生活垃圾,一级道路的保洁时间为18小时,二级道路的保洁时间为14-16小时,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很大。
陈铁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要慢慢推进,这并不是设置一些分类垃圾桶就可以做到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从源头做起、从学生抓起,从教育学生入手引导家长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市民要从家中整理垃圾开始就懂得分类,将不同的垃圾用不同的垃圾袋分装后扔入分类垃圾桶,方便环卫工人回收。
“一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做得较好的县市,财政投入至少需要11-12元/人/年,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讲,财政投入的力度还需加强。”陈铁介绍,今年,环卫部门也计划采购3台餐厨垃圾收集车和10辆垃圾分类桶装车,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试点开展规范前期分类收集工作。未来的2-3年,我市也规划了可回收垃圾处置中心、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垃圾分类消纳场,跟进配套设施,垃圾分类工作才有保障。
原标题:城市垃圾分类困局如何破(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