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且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PPP模式源自于西方,属于运作、管理模式的范畴。这一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通力合作,能提高项目整体建设运营效率,降低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成本。
在国内经济下行、农村基建等建设周期长、公益属性强、收入回报低项目需求日益上涨的背景下,PPP模式被寄予厚望。针对国企改革中的问题,业界认为,PPP模式有利于打破政府干预、企业垄断以及准入限制的坚冰,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进度。与此同时,国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在另一方面也将促进PPP模式在国内的发展普及。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中国PPP模式运营情况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底已形成的相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资产存量达85万亿元,其中社会化的不到20%(17万亿元),剩下的80%(68万亿元)仍由政府平台主导,可以转型为PPP模式。另一方面,2014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6月底升30%。加上未来持续增加的PPP项目投资,累计将超出国有企业100万亿元的总资产量,为具有巨大潜力的社会资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数年内大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主体有望被催生,结合PPP模式运作,社会化持股总额和比例将会持续上升-- PPP模式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有机结合,既彻底突破了政策限制,使得国有企业可以放手进入PPP模式,又可将其它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如外商投资、民间投资等社会资本引入国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PPP模式发展前景美好。
不过,目前虽然政府大力倡导PPP模式发展,但是地方上实际落实PPP项目的少之又少,PPP模式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执行能力差、政府与企业间缺乏契约精神两方面。一方面,PPP模式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较少有成熟。具体的案例供地方政府借鉴,这导致了政府不知如何落实PPP项目;另一方面,当前PPP项目政策随意性风险较大,一些地方政府民资引进来就“变脸”,或是受到换届影响,政策被修改,这也阻碍了PPP模式发展。
以上可知,契约精神对PPP模式发展至关重要。这需要政府先具有契约精神,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合作中,完善合同细则,确保政策的一致性,以吸引民间资本;另外企业也需要具有契约精神,在PPP项目合作中,政府占主导地位,私人部门看似地位较弱,但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私人部门也存在一定的自主空间。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制,对PPP模式中合作双方进行监管,严格规范项目进程和绩效评定,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原标题:国企改革政策东风下 PPP模式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