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正式挂牌,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由央企自主经营的碳资产公司。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减排项目运作的资深专家,公司总工程师韩曙东博士对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报道 > 正文

积极应对碳约束--发电集团的战略选择

2015-10-14 08:34 来源: 电厂运营分析之道微信 作者: 高明

按: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正式挂牌,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由央企自主经营的碳资产公司。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减排项目运作的资深专家,公司总工程师韩曙东博士对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记者对韩博士进行了专访。希望为广大读者发掘新的视角,提供有益借鉴。

在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走进了据称“做CDM项目很厉害”的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与公司总工程师韩曙东博士畅聊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情况和近些年他本人从事碳交易工作的经验心得,深感受益良多。

在此择其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配额分配要考虑企业历史贡献

记者:中电投集团一直十分重视清洁能源发展,据悉。截至2013年底.其清洁能源比重已达34.19%,在五大发电集团中始终住列第一。那么,这种情况对于中电投集团应对碳约束问题是否更具有优势?

韩曙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实施低碳发展是中国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虽然有共同而有区别责任.但一旦承担量化指标.就是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从宏观角度来说,碳市场是为了促进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产生的,其真正的碳约束体现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上。目前我国碳市场刚刚起步.这种低碳发展对企业的真正影响并不明确,企业还很难判断。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碳资产工作遇到的最大困惑。

当然,碳交易本身对不同企业影响不一样,有些企业可能从中获利,有的企业可能增加成本,不同企业有不同判断、不同策略。我们集团清洁能源占比相对较高,看起来在应对碳约束方面似乎更为有利,实则不然。因为,电力企业的配额分配是根据具体项目、具体电厂,以法人单位作为约束条件.而不是以中电投集团作为整体的约束条件。

虽然碳交易还包括自愿减排项目,但是,我国开展的自愿减排项目也只是针对新项目,不包括一些老项目。而且这种减排项目有额外性要求.即减排量必须是额外的,也就是说.必须由于资金介入所额外产生的减排量才是合格的减排项目.与已建项目没有关系。所以.未来谁建的清洁能源项目更多、提供的减排量更多,在碳市场中谁就更有优势,而不是历史总量大就更有利。

因此,在这种规则下,配额分配中还应该考虑企业的历史贡献,不能过于“鞭打快牛”。但是,毕竟建立碳市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果不“鞭打快牛”,而是鞭打那些落后企业.他们本来利润水平就很低,再让其承担很大的减排成本,也不利于碳市场的建立。所以,一般来说,在碳市场初期或多或少会产生“鞭打快牛”的现象。

CCER存在政策不确定性

记者:我国碳交易市场包括配额交易和减排量交易,请问目前这两类交易的实施情况如何?

韩曙东:配额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其实质是国家如何来管理控排企业。而减排量交易的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即CCER,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CCER机制是CDM机制的国内版本.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审核管理。CCER可以用于国内目前7个碳交易试点(以及将来全国碳交易体系)内控排企业的履约用途,也可以用于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减排用途。据公开报道.目前国内已获批准的CCER项目只有两笔,但是还没有签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减排量交易还没有。

虽然减排量可以抵消配额,但是使用有限制,不同地区限制不一样,基准也不一样,不过基本在5%~10%左右。

为什么会做这种限制呢?我认为是为了防止碳泄漏.因为新西兰就出现了这种问题,就是由于它没有限制减排量的使用比例,导致减排量价格极低,而企业就可以通过花费很小的成本增加排放.从而增加产量去获得更大的利润。

另外,减排项目的额外性要求在技术上还存在着政策不确定性。比如额外性的论证方法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还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在跟踪、分析、判断.但是总体来说应该是逐渐趋严的趋势。

发电集团应充分重视碳资产管理

记者:责公司起初主要做CDM项目.请问这些项目成效如何?您从事碳市场工作这么多年。请问您有什么经验或者看法与广大读者分享?

韩曙东:公司成立至今共做了50多个CDM项目.为集团赢利近4亿人民币。现在国内碳市场刚刚启动.我们在跟踪试点启动相关工作,不过真正的操作还没有。我就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吧。

前几年大多数CDM项目都有不错的收益,但近两年有很多项目是没有收益的。比如我们公司,由于欧盟碳市场不景气.2012年注册的大概有接近20个项目,现在还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减排收益,令企业的积极性备受打击。

另外,针对还未开发的新能源项目有几个很不确定的因素:一是自愿减排项目(CCER)的政策还不明确,这个项目能否在发改委注册不明确,付出的成本有风险:二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减排量交易.究竟国内的CCER是多少钱也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加在一起就影响业主开发CCER项目的积极性。怎么解决呢?如果有人帮业主投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没有风险了,就可能愿意去做了。比如有的发电集团自上而下从集团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针对个别CCER项目,对单个业主来说风险相对较大。但是对整个电力集团来说,有足够的能力分散风险,比如投资100个项目.即使有20个项目不能注Jb 册,有80个项目能够投产,收益也是远远大于风险的。

立足于发电集团自身发展。也有必要积极参与减排项目的开发。从宏观政策层面上判断,我国实旋低碳发展的路径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可能会有一些碳交易试点地区不那么成功,但是并不妨碍我国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整体思路,从长远来看,减排项目是必须要去做的。而且,CCER项目有额外性要求,如果现在不做就投产,很难去证明它有额外性,投产几年后再想去开发减排量,风险会更大。所以,电力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尽快开发现在拥有的碳资产。虽然现在7个试点地区需求总量很小,开发出来也不一定能卖出去,但是如果现在不做,损失的可能是未来20年的收益.如果现在去做.损失的也只是这几年的收益。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当然,从配额角度来说,要充分重视配额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配额毕竟是对企业的约束,要重视配额的经营管理,因为它是一种资产。对于配额,企业作为商品来管理还是作为资产来管理.完全不一样。作为资产就有作为资产处理的特性。初期是政府免费给的配额.实际上免费给也是有价的,在市场上一吨多少钱是有价值的.比如两台60万千瓦的机组一年的配额总量大概是500、600万吨,1吨按20块钱计算,就是上亿计的碳资产总量。把碳作为资产处理.就要充分注意它的保值增值,而作为资产处理最重要的就是风险管控。要尽快建立碳资产管理的风险管控体系,如果没有风险管控体系而是作为商品处理的话,很可能最后血本无归。因为目前碳市场并不成熟.在缺乏流动性、价值走势谁也无从判断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贸然买卖配额。

碳资产需要集约经营

记者:中电投集团纳入这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共有多少家?是由贵公司统一进行管理吗?

碳资产只有集约经营才能产生效益。一方面.集约经营可以化解风险;另一方面,作为资产来管理,除了要建设风险管控体系,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团队。怎样去判断整个碳市场走势?要有相关的工具去分析政策,研究碳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配额分配方案对碳市场的影响等,这都需要一个团队去研究、跟踪。但是目前来说,业主更多的是完成履约,还没有把碳作为一种资产让它保值增值,业主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考虑这些问题,或者没有意识到重要性。我们现在只是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然后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给他们实现增值,包括自上而下规章制度的建设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

记者: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建立,贵公司的定位有什变化?

韩曙东:未来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们会关注碳市场全面的业务.因为我们的决策发生了变化。原来做CDM项目.我们在国际上就是一个纯供给方。现在从决策上发生一些变化.集团大多数企业成为了履约方(控排企业),我们就要去做一些技术的支撑、研究。相关市场的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当然咨询还要去做,开发减排项目,还有一些配额的经营,履约的服务,甚至碳金融市场建立起来之后把碳资产作为一种抵押贷款套期保值,在期货市场里面增值保值。也不排除去申请第三方认证DOE的资质。这个领域内能去做的我们当然都会去考虑。

现在这些我们都在筹划,一直在做一些基础工作,包括市场的研究、开发企业经营策略的工具、碳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碳市场配额的价值研究、配额价格的波动研究,以及企业碳资产经营策略工具的编制等。

激活碳市场的前提是流动性

记者:您认为我国碳市场建立过程中应该借鉴国际碳市场哪些经验教训?有哪些地方还有待改选?

韩曙东:在国内碳市场建设过程当中,实际上已经吸纳了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和教训.考虑了碳市场建设的可行性、可能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些政策,包括政府预留一部分配额作为调控.配额分配方案的选择问题等。从国际碳市场来说,没有成功经验只有失败教训.没有一个碳市场真正意义上是成功的。只有通过市场来检验哪种好、哪种不好。

比如配额分配方案.我国不是简单采用历史法或者基准法,有的采用了“历史基准法”,有的采用了“基准历史法”,结合两种配额分配方案的优缺点,既考虑落后企业又考虑先进企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国实际上已经在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做一些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目前试点中只有广东省规定,控排企业和新建项目企业需参与拍卖以解冻免费配额,2013年度有偿发放配额比例为3%,共0.29亿吨。也就是说,这3%的配额如果不拍下的话.剩下的97%不能进行交易.当然这97%用于履约没问题.只是不能谋利而已。现在已完成了三次配额拍卖,拍卖底价是60元/吨,成交约800多万吨,目前履约期将至.还有大部分配额没有卖出去,还有约140家企业没有购买。所以,这个政策可能要调整,如果不调整的话对前期比较积极的企业就是一种打击,实际上并不合理。

我们集团在广东只有一个燃机项目。根据广东省的配额分配方案.由于是新能源项目,配额相对偏多一些。

对于企业来说假如97%已经够用,这时就要做个判断,如果多1%的话,是不是要购买那3%?企业肯定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因为再买3%,未来还要卖掉4%。假如这3%一共3吨,每吨20块钱买进的,一共60块钱,最后要卖4吨,那么每吨不能低于15块钱,如果低于15块钱就亏了。可是未来价格一定会涨那么多吗?或者一定不会降那么多吗?企业会做这种风险评估,认为不划算就不会去买。如果作为企业可能不愿意参与拍卖,因为没必要承担这种风险。

比如湖北开市20元/吨.它的交易会非常踊跃,因为价格定得相对偏低,大家觉得有操作的空间。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必须要有流动性,并不一定流动性越多越好,但必须有流动性,碳市场才有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一开始应该定一个相对偏低的价格,这本身就是一个指导价格,它不应该是政府主导,只是一开始没有价格的时候市场给大家一个期望值。这个希望值一开始定得越低越好,流动性上来之后能迅速地让市场接近它的真正价值.而价格定得很高的时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坚持,因为它往下走的时候会打击很多投资者的信心。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去交易,因为他觉得开始定价高,未来是走下的趋势.所以不会去交易。

记者:要让碳市场活跃起来。您认为什最重要?

这个市场应该允许更多的参与方进来,尤其是一些金融机构。只有资金介入进来以后。市场流动性才能起来,如果仅仅是履约企业的话.大多数企业是求稳的,不愿意冒风险,而金融机构的直接目标是赢利的.它自然就会推动流动性。有人担心会产生投机行为,其实金融机构追求回报,它更多的还是投资行为,不是投机行为,它的投资行为相对来说是比较理性的。现在没有资金的介人,政府发的是什么?没有给企业发钱,是发粮票,然而最终只有钱才能使整个市场滚动起来。这个钱从哪里来?从金融机构来是最合理的,比从投机分子、投机商那来更稳妥一些,所以建议优先打通金融机构进入的渠道.让市场活跃起来。只有资金介入进来以后,配额才可以滚动起来。现在企业配额多也不卖,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未来价格走势,还不如不承担风险,观望一下再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