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做好分类,提升餐厨垃圾的质量,这是做好餐厨垃圾处理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如果单纯靠技术和装备,花很大价钱,但管理的粗放不改变,就走到死胡同了
收不到的时候发愁,收到了也发愁。在餐厨垃圾收运方面,质和量似乎是个不能兼顾的问题。很多试点城市在餐厨垃圾收运量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其中杂质过多、可利用物较少的尴尬。而杂质量大、成分复杂的餐厨垃圾,也对国内处理项目的预处理环节,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餐厨垃圾包含杂质量大、成分复杂,质量兼顾才能确保项目稳定运行
“可能真是一个矛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下属环境卫生工程专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丽莉表示,有的项目设计规模是50吨/日,但是每天只能收集30多吨餐厨垃圾,质量好却没有满足项目的设计规模要求;而在有的城市,有时候为了完成相关的收运指标,甚至把生活垃圾都堆进去了,给处理工程造成很大的麻烦。
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卫华对此感触颇深。公司在成都的项目,设计规模为日处理200吨,而现在平均的处理量能达到260吨,远远超过规模。“按理说是好事,但实际上也出现了突出问题,因为收来的餐厨垃圾量大但质差。”
据他介绍,项目设计的资源化产品是生产饲料。在项目可研阶段,公司自己收集的餐厨垃圾,可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现在的可利用率只有30%,差距巨大。我们在收和运的时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际上却收集来很多没有用的东西,包含大量水和生活垃圾。”
对这部分“杂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运营企业还要花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进行分离。“这两方面的投入使得处理企业的处理效率很低。在过去餐厨垃圾含80%可用物的情况下,项目盈亏基本是平衡甚至是有利润的,现在只有30%是有用的,量大反而不赚钱。”黄卫华说。
他表示,现在国内有100个试点城市先后获得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可实际上建设速度缓慢。对于建成的项目运行的积极性也并不高。“我觉得收运确实是个很大的影响因素。要解决收运问题,就要解决质和量的关系问题。”
预处理环节是国内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咽喉工程
在我国进行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工程的早期探索实践中,对预处理的认识并不充分。而之后“内容过于丰富”的餐厨垃圾,让很多处理设备运营企业吃尽了苦头,交了不少学费,重视餐厨垃圾预处理才成为业内的共识。
“对于餐厨垃圾厌氧处理工艺而言,预处理的投资运行成本要占到20%~30%左右。”王丽莉说,预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杂质分出来。如果餐厨垃圾质量较好,以有机质为主,杂质很少,那几乎就可以直接进入处理系统。
“但我们绝大部分城市的情况并不是如此。你能在餐馆想到的所有东西,收来的餐厨垃圾里可能都有,餐具、桌布、小毛巾等都很常见。现在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采用的物料参考,一定得是各种物料杂质应有尽有。”她说。
“预处理在国内餐厨垃圾处理工艺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北京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中环协餐厨垃圾专委会主任任连海说,像欧洲、日本,餐厨垃圾主要来自于超市过期食品。我国餐厨垃圾则来自多种多样的餐馆,收运人员把关也困难。“甚至有一些餐馆与住宿业是一起的,床单、毛巾也会进来,还发现过有沙发的。”
任连海表示,面对这样的餐厨垃圾成分,简单照搬国外的技术工艺,整个流程是走不通的。“以厌氧工艺为例,必须在进厌氧罐之前,做好除沙与除渣工作。否则沉积在厌氧罐里是很难清理的,处理工艺无法稳定运行,同时还会严重磨损各种设备。”
黄卫华将预处理形容为餐厨垃圾处理的咽喉工程,一定要做好预处理工作。“现在看来我们经常在优化调整我们的设备,但是老跟不上现在收运质量的变化,这是一个挑战。”他说。
而由于地域、生活习惯、时间的变化,各城市的餐厨垃圾杂质也不尽相同。这就对预处理工艺、设备的选择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对此,黄卫华表示,现在我们的装备在不停地调整改进,也在与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展开合作,不断提升预处理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更加重要,即要从源头做好分类,提升餐厨垃圾的质量,这是做好餐厨垃圾处理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如果单纯靠技术和装备,花很大价钱,但管理的粗放不改变,就走到死胡同了。”
原标题:餐厨垃圾质量制约末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