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山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认知里,如何统筹做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难题。如何把开采后的采空区废弃地转变为现实中满目苍翠的生态矿区,这对于中国矿业而言是一个新课题,但也是中国矿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有着50年磷矿开采历史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磷化集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让矿山重新铺满绿色。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云南磷化集团于1965年开始建设矿山,前身系昆阳磷矿矿务局和云南磷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建设发展至今已有50年历史。云南磷化集团集地质勘查、矿山设计、技术研发、磷矿采选、磷化工及多经商贸为一体,有昆阳磷矿、海口磷矿、晋宁磷矿和尖山磷矿4座大型露天矿山。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磷复肥基地配套的磷矿采选生产基地、国家重点化学矿山企业、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单位”、“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优秀矿山企业”、首届“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国家批准建设的“博士后工作站”和全国惟一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的矿地共建和谐矿山“云南磷化集团-汉营模式”得到国家部委等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1、恢复生态为矿山披绿衣
云南磷化集团矿山复垦植被工作起步时间较早,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昆阳磷矿采空区复土植被试验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磷化集团也因此荣获“全国复垦先进单位”称号。但在当时的生产经营环境下,矿山搞复垦植被的思路还比较局限,投入不大、种植面不宽。进入上世纪90年代,矿山生产经营处于亏损困境时期,矿山复垦植被工作曾一度停止。
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云南磷化集团深刻地意识到:露天矿山开采对土地林地的需求量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提出了“若国有大型企业都做不好矿山环境保护,那矿山环保工作还能靠谁做,有谁做”的自我问责思想,确立了“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企业效益‘四效’并举,诚信务实、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矿开采到哪里,复垦植被就跟进到哪里,恢复生态,不留遗憾”的工作方针。为此,云南磷化集团结合矿山开采进度规划,制定了《矿山植被恢复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并将其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每个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同时,在国土资源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云南磷化集团组织实施了“云南昆阳磷矿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项目。
面对磷矿开采后形成的岩石裸露,植被难长的采空区,云南磷化集团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出发,改变开采剥离物向外部排土场排放的传统工艺方式,实施表土单独堆放、剥离物集中向采空区内排和表土回填铺敷作业。通过采剥工艺的改进,一是不再因开采剥离物向外部排土场排放而占用土地;二是经过内排复土后的采空区可以为重新恢复植被或进行土地资源二次开发利用提供条件。
针对采空区无浇灌管道、适宜生长的植被少、风沙大、干旱等不利因素,云南磷化集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采空区修建高位水池,架设浇灌管网,选择耐旱抗病虫害强的树种,聘请当地村民为管护人员,确保了种植林木的成活率。
截至2015年上半年,云南磷化集团累计投入土地复垦植被资金2.3亿多元,植树造林2.6万多亩,可复垦植被面积土地复垦植被率达到94%,矿山采矿废弃地的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治理,土地复垦植被区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林、经济林和景观林,再造了秀美的矿山新环境。同时,云南磷化集团遵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积极对复垦植被区土地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积极打造生态恢复治理升级版,在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云南磷化集团复垦植被区的林下种植、特色农业、育种育苗基地建设已经起步:在以昆阳磷矿为代表的复垦植被区建成了震旦地质生态园;在海口磷矿建成了集经济林木、瓜果蔬菜、休闲于一体的森林湖生态园,成为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示范区;2013年11月,由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磷化集团三方合作建立的世界农用林业和生态示范基地落户海口磷矿森林湖生态园。下一步,结合昆明市旅游城市规划,云南磷化集团将进一步打造都市农庄、都市林庄,最终实现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的长远目标,以此形成对云南磷化集团磷矿开采规模下降后的产业承接,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铸就绿色矿业
如果说环境绿化是绿色矿山的外壳,那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算是绿色矿山的内核。构建绿色矿山的真正含义并不仅仅是在矿山上种树种草,而是将整个产业绿化。因而,对产业的生产核心进行“绿化”是重中之重。
在2009年初召开的中国矿业联合会第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绿色矿山公约》正式发布,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绿色矿业贯穿于从矿产勘查、矿山规划、建设、开采、选冶、加工到矿山闭坑、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等10条对后来产生重要影响的自律规则。
作为《绿色矿山公约》的成员单位,云南磷化集团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建设绿色矿业的自律规则,着力于磷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方向,将循环经济贯穿于整个生产活动之中。
2009年7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云南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云南,乃至云南磷化集团,就此迎来了历史的发展机遇。在整体进入云天化集团后,云南磷化集团肩负起了实施全省磷矿资源整合,统一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云天化集团的磷资源勘探、矿山建设、磷矿采选、技术研发和产品配置的重任。
有道是“化肥是粮食之母”,而人们则称“磷矿石是磷肥之母”。
我国磷资源储量中的中低品位胶磷矿约为110亿吨,至今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和有效开发利用,作为磷资源大省的云南尤为突出,近90%是目前难以直接利用的中低品位胶磷矿石。制约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的瓶颈是磷矿浮选工艺技术和选矿药剂,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技术可借鉴,成为世界性的磷矿浮选技术难题。
要实现云南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面对这一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攻克胶磷矿选矿技术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一点,云南磷化集团领导班子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加快中低品位磷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是支撑,人才是关键。为此,云南磷化集团制订了《磷矿采选、精细磷化工战略规划方案》,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科技最大的功用在于有效地指导和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先进的采矿方法进行采剥生产作业是云南磷化集团按照统一规划、有序接替、战略储备的原则,组织实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所迈出的第一步。
采用自主研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露天长壁式”采矿方法进行采剥生产作业,与传统采矿方法相比,使矿山开采强度提高了70%,贫化率降低了68%,损失率降低了11%。近10年来,云南磷化集团努力实现采掘运输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系列化,通过严格的采剥技术设计、生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贫富兼采、配矿利用、残矿回收、定额管理、单机考核等制度,主要技术指标超过设计要求,达到企业内控考核标准,长期保持行业先进水平,采矿损失率为2.37%,贫化率为1.39%。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开采利用中低品位胶磷矿,是云南磷化集团早就已经注意到的问题。为谋求这方面的突破,云南磷化集团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并先后投入巨资,全力打造技术研发中心、云南省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积极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战略,与国内外10多家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和实验室试验、扩大连续试验、中间工业试验为一体的开放式、产业化的技术研发平台;制定《技术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用特殊政策和举措引进了一批技术人才,并聘任知名教授领衔技术研发工作;2011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确定以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为依托单位,共同组建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流的科技研发团队,必定会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在多年深入研究中低品位硅钙质胶磷矿和表层中低品位低镁风化磷矿石中矿物赋存状态、嵌布粒度、解离特性等工艺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研发团队经过选矿小试、扩大试验与工业试验研究,首次开发出了“正浮-粗联合反浮一粗一扫”的常温正-反浮选工艺;通过药剂分子设计理论与技术,首次合成具有常温下溶解性和分散性好、捕收性和选择性强等特点的高效无毒系列浮选药剂,实现了云南胶磷矿中低品位胶磷矿常温正-反浮选成套技术产业化、工业化生产,产品质量达到了Ⅰ级磷精矿标准。
云南磷化集团这些年来技术投入比率保持在3.1%左右,成果转化率超过50%,并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已拥有胶磷矿浮选工艺技术、浮选药剂、尾水处理等一批技术专利,为云南中低品位磷矿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决策和工程设计依据。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云南磷化集团成立了云南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8月,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博士后工作站”称号;2014年10月,云南磷化集团建设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这对提高云南磷化集团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云南磷化集团以磷矿浮选工艺技术和浮选药剂开发为支撑,自“十五”末期,开始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实现了胶磷矿中低品位浮选工业化生产,建成的海口、安宁、晋宁等三套大型磷矿浮选装置,磷矿浮选年处理能力达到850万吨;尾矿水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使磷矿开采的原矿品位由28%左右降低到21%左右;预计可盘活云南磷化集团中低品位磷矿资源2.60亿吨,盘活云南省17.16亿吨磷矿资源。
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名单中,“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赫然在列,成为云南磷化集团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在做强做精磷矿采选基础产业的同时,云南磷化集团的矿化结合和多种经营厚积薄发,迈出了坚实步伐。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50万吨饲料级磷酸钙盐的大型磷化工项目于2014年6月建成,并投入到试生产;依托产能4万吨的黄磷装置,建成年产4000吨磷酐项目;多经商贸和大型机械化土石方工程施工,推进着云南磷化集团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2011年3月,云南磷化集团成功承办第六届世界磷矿加工大会,展示了云南磷化集团的实力和形象,标志着云南磷化集团在国际磷矿加工行业领域内的地位、作用日趋显现,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迈进。
3、共建矿地和谐
如果我们把绿色矿山建设概括为三个层面,那么第一个层面涉及环境。需要企业自觉行动,彻底改变传统观点。第二个层面涉及资源。绿色矿业不是矿业活动结束后才出现的行为,它贯穿于矿业开发的全过程。第三个层面涉及矿地和谐。如果说第一二个层面是绿色矿山的大动脉,那么前两个层面就应该算是毛细血管,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在。
一条板凳,两个农村老人,就可以让一座矿山全面停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磷化集团4座矿山的生产随时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处境。如何摆脱困境,如何创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实现企地和谐共建,这是每一个矿山企业都面临的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回报社会。”这是云南磷化集团领导班子的共同意志和决心。用企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村社的发展,与村社开展多方位的项目合作,把不适宜规模化、专业化作业的项目外委本地村社企业,如嘉赛达公司、盛邦公司、兴滇货运公司、汉营苗圃基地等,这为周边村社提供了就业机会,不仅实现了企地互利双赢,也实现了由赞助捐赠型向工业发展型的转变,由征地补偿短期型向有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的转变。这些年来,云南磷化集团所属单位所在村社企业通过参与矿山建设,平均每年实现创收近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晋宁县汉营村46岁的村民温学金的住房很清雅,为独栋别墅,面积达290平方米,3层结构,装修新潮,电器一应俱全。老温说:“我们村约71%的人都在云南磷化集团就业,我家4口人,除老母亲外,都在云南磷化集团下属的矿山打工,一年可以收入10万元左右。”
“这靠的就是‘云南磷化集团-汉营模式’。”汉营村村支书李忠林为我们揭开了小村富裕的秘密。李忠林说:“前些年,村里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困难面前,驻地企业——云南磷化集团与村里确立了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睦邻和谐、共赢发展的思路。云南磷化集团在帮助我们村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投资7000余万元,由村民投工投劳对7000多亩磷矿采空区进行复垦植被,种植了旱冬瓜、雪松、果木等。之后,云南磷化集团又将管护权交给我们村,仅此一项,我们村每年可获利200多万元;再加上企业实施资源开采反哺,我们村每年又可获利730余万元……这就为我们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企业的真诚支持,也改变了绝大多数村民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由过去对矿业开发的抵触和与矿山的对立,转变为支持、融入,而彼此之间互相理解和支持,也实现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从矿山来说,稳定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为矿山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政府的信任和政策支持;从村民来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村社及村社企业来说,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磷化集团在下属单位昆阳磷矿与所在地晋宁县汉营村委会之间,最终形成了“以诚信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以文化为核心、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企地建设模式,并以矿山所在地汉营村之名命名为“云南磷化集团-汉营模式”。
随着“云南磷化集团-汉营模式”内涵的不断丰富,云南磷化集团“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日臻完善,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日趋清晰。这些年来,云南磷化集团已在矿山属地市县累计投资30多亿元进行了7个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社会和地方从业人员达到3300多人,年支付工程劳务费平均保持在3亿多元;扶持镇(乡)、村委会修建道路和饮水、农灌工程,资助希望学校,帮扶困难村民子女读书等赞助费用5000多万元;投资4650万元与晋宁县共同建设生态公园“和璟苑”。同时,云南磷化集团还充分发挥企业职工艺术团、摄影协会、医疗卫生优势,积极开展了“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
在绿色矿业发展的道路上,云南磷化集团已经迈出了较为坚实的一步,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成为云南省“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典范,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云南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称号。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将“绿色”概念融入整个企业建设的血脉中,逐步实践并超越绿色矿山的内涵,是云南磷化集团正在努力也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原标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创建绿色矿山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