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川北河全流域均为山区河道,是怀九河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北京昌平区东北山麓的山区河道,起点是望宝川村,终点是北庄村。主河道全长约12km,主河槽宽10~50m,流域面积约45km2,河流上游建有南峡水库。川北河流域地形西高、东北低,故水力梯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目前川北河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河道水源受到外部污染源大范围污染,河道大面积干涸,植被退化严重,河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瘀堵严重,部分河堤损毁,不能满足防洪要求;沿河两岸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老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沿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功能建全、行洪安全的川北河生态景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川北河地理位置
存在问题分析
川北河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床裸露、水源缺乏、湿地退化、植被稀少、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川北河存在的主要问题
治理措施

规划平面图
1.河道绿线确定
河道平面布置与河道绿线的划定:河道设计中心线与原河道中心线一致,根据两岸地形地势确定所需行洪宽度,不占用岸边农业规划用地,河道绿线划定范围是河道边坡及巡河路路肩。

河道设计断面图
2.重构河床微地形
天然河床由水流长期塑造形成,在横、纵、垂三维空间上有着其特有的深槽、浅滩、江心洲、水湾等多种形态。

河流微地形设计断面图
川北河水系空间设计根据河床演变规律,结合河道地势,通过清淤和疏挖等造型措施调整,在深坑处形成深槽与水坑地形,在非主流区形成水湾地形,在宽阔水域形成江心洲,在窄槽处形成水浅流急的浅滩急流。在此基础上,结合水位变化情况及水生动植物适水深度生物习性,配置适于深水区生长的沉水植物、适于浅水区和滨水区生长的挺水植物以及适于陆地生长的湿生植物。在深槽和水坑内设置利于生物栖息与繁衍的多孔隙石岛。通过河床上中下游、点线面、表中底立体空间的综合塑造,形成自然河床形态的多样性。
3.设置子槽水系
形成较为连续和稳定的水系空间是川北河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础,因此对贫乏的水资源要高效利用。具体来说是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将水体空间塑造成狭长的子槽水系,减少水系面积,以减少河水的蒸发量与渗漏量,节约水资源。设计方法是在河床中间位置疏挖子槽,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过水断面。

子槽设计示意图
子槽的水位和流量会根据不同季节时水源的情况而变化,川北河中下游子槽水系在雨季的丰水期能形成较为连续的水系;在冬、秋季节的枯水期,子槽水系主要水源为渗入河道的山泉、蓄水坝拦蓄雨洪和南峡水库来水,中下游子槽水面变窄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较为连续的水系,流量也相应变小。

川北河自然子槽实景
4.营造开敞水空间
为形成较大水面,通过开挖河道与砌筑蓄水坝来拦蓄雨洪及涵养水源。蓄水坝高度约1m,坝体驼峰型,结构上采用不透水浆砌石墙和河石堆坡,由木桩固定散堆河石。为不影响川北河防洪断面,蓄水坝不高于河底设计高程。

蓄水坝设计断面图
5.采用拟自然防渗
为节约水资源,在子槽河底及常水位以下部位采取必要的拟自然防渗措施。拟自然防渗采用有微渗功能的膨润土防水毯材料,其与PE膜等其他防水材料相比,对河流生态系统与地下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影响相对较小。为确保汛期雨水和上游来水迅速下渗,补充地下水,在非重点区域不作减渗处理,不进行补水,以减少水量消耗。

川北河水系减渗设计示意图
6.补水设计
因为长期干旱和上游水库的截流,川北河上游河段已干涸多年,为解决子槽所需用水量,采用南峡水库库区水和雨水为主要水源。
观点
在河流生态恢复中应坚持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和健全河流生态功能为目标,秉持以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在核心、以自然景观为河流价值外在表现的川北河生态修复理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川北河生态修复的提出和实施为川北河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流域总体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也是国内河流生态设计研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其中不乏非常多比较新的设计元素,对我们的在治河过程有效结合生态恢复方面提供了参考与引导。
原标题:北京川北河生态修复方案,治河新思路你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