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日常运行管理中,常易出现污泥上浮、活性污泥不增长或减少、产生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直接影响系统的处理效果,甚至直接导致处理系统的失败。所以,研究解决常见问题的对策,对污水处理的日常运行管理至关重要。下面为大家分享活性污泥法运行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第273-302问。
问题273:
,我厂的污泥负荷不好计算啊,泥膜混合的,生物膜的那一部分生物量应该如何来确定呢?生物相提示污泥负荷已经变高了,我还能再排泥么?二沉池总有大块的污泥上浮,在排除设备因素后,除了加大回流量,控制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外,还有什么办法控制呢?加大曝气量提升曝气池出水的DO值吗?
回答:
1、二沉池上浮的污泥如果是黑色的(或较生化池污泥颜色更黑),那么可以判断为污泥缺氧导致的污泥上浮。
2、二沉池上浮的污泥如果是和生化池污泥颜色一样的话,比如也是棕色的。那么要判断为反硝化导致的污泥上浮。以上所讲的上浮污泥是指上浮过程中的污泥,而不是二沉池液面漂浮的污泥。针对上次的回复,可能您还不太理解。
3、主要对策如下:1、降低一次排泥太多量,尽量保证低负荷运行,如果你排泥太多,负荷就会相对上升。2、增加曝气,尽量保证生化池出口DO不低于3PPM。
问题274:
我们厂设计能力:240方工艺:隔油池,絮凝反应,沉淀,气浮,厌氧,接触氧化,二次沉淀,活性炭过滤,出水。原水主要是,机床清洗废水,洗地水,冷却水等,清洗用纯碱和洗衣粉出水不能达标,生物膜发黑,絮凝反应过程中,泥量大,污泥有时候能沉淀有时候会上浮,气浮效率低。问题:1,污泥发黑是不是曝气不足?改造气管的话,风量和风压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科长不想增大气管说用增压泵行不?2,初次沉淀池,絮凝反应后污泥为什么有时能沉淀有时要上浮?对后续影响大不大?3,我们接受调试,没有做BOD碳氮比等实验,该工艺理论上是否能达标?
回答:
1,如果是剥落的生物膜发黑,那是正常的,因为生物膜内层通常处于缺氧状态的。如果你的生物接触氧化池是泥膜共生,整体活性污泥颜色发黑的话,那么,可能是曝气不足,可以监测溶解氧确认下。曝气的管径、曝气设备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氧气的转移效率,如果气泡细小,则氧转移率高,反之则低,所以改造气管还是设备供气大小,可以现考虑曝气头。
2,一方面和排泥及时性有关,另外,也和你沉淀的污泥量较大有关。
3,工艺上是没问题的,另外,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坏,和你的物化段处理效果直接相关,该部位操作也要重视。
问题275:
我们厂最近SV30都是70-80%,今天早上突然降到40%出水COD从450mg/L上升到630mg/L.但好氧池DO值却由原来的0.9mg/L(近期一直都是这么多)左右上升到1.5左右。
回答:
如果是突然变少的话,可能如下3个原因导致的:
1、排泥突然增大,过量排泥所致;
2、污泥性状恶化,沉降性变差,导致随放流水流出了系统;
3、进水流量过大,导致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去了。
当然也有可能以上3种可能同时发生。
延伸阅读:
问题276:
我们前段时间培养的污泥,本来有一个转刷曝气坏了用一个曝气的时候出水120mg/L左右,后面两个一起出水变成16mg/L0左右了,SS30mg/L,左右,是因为曝气过度了吗?然后最近氧化沟、沉淀池内出现好多像蚊蚊一样的小虫,有翅膀、大小和污泥粒差不多大,像小鱼儿一样在里面游,看起来很恶心,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这么处理才会没有?
回答:
你需要看看,120时和160时的进水有机物浓度。在污泥量和活性相同的情况下,进水有机物浓度升高了,出水也就会升高。另外,120的时候如果是培菌阶段的话,那么,和正常运行阶段的160是没法比较的。你的出水SS30,说明污泥的泥水分离还好,所以才有有了你说的小动物,反过来,SS上去了的话,这些小生物可能就消失了,所以不必介意这些小生物的。
问题277:
A/O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50%印染废水,30分钟沉降比一直稳定在70%至80%之间,上清液较清澈。但2个月之前突然降到50%左右,上清液也较前者差不多,运行正常。
回答:
70-80%的时候可能是丝状菌有膨胀,现在降低就可能是丝状菌被抑制了,具体看看显微镜就知道。
问题278:
氧化沟工艺,处理垃圾剩滤液,进水700mg/L多的COD,色度很深(比酱油淡一点),出水COD300mg/L多,色度几乎不能降解。奇怪的是,氧化沟上的曝气不能开大,一开大浮泥就一大片,曝气开小点就不会这样。可是溶氧就不够了,导致氨氮去除率也不高。之前一个月都没有排泥,污泥颜色也是很黑,最近开始排泥了。出水颜色似乎有好转一点点,但是不明显,接下去我们该如何操作比较好呢?溶氧该怎么控制?
回答:
开始排泥是对的,这样也有助于你低曝气来保证溶解氧,如果不拍泥,系统中的污泥也是要随放流水出去的,而出去部分可能还对你有用,但留下来的不一定有用了。排泥要讲究平衡,也不见得是为了减低污泥量,相反,通过排泥达到的污泥浓度稳定的话,此时的污泥处理污染物效率是很高的。
问题279:
就是我们有个二沉池池面上总是生长一种类似藻类的东西,清理一次后不到一个礼拜又会长得满池面都是。我们厂处理的生活污水,氧化沟工艺,现在平均每天处理水量2.6万吨左右,进水浓度偏低,平均大概在:COD=50mg/L,BOD很少做,NH3-N=5.53mg/L,TP=0.68mg/L,SS=60mg/L,沟内MLSS控制在1700mg/L的样子,氧化沟出水口DO控制在1.5mg/L的样子,出水基本达标。二沉池参数:表面负荷q=0.68m3/m2•h,水力停留时间2.7h最近遇到的问题是:1、氧化沟SV30很低,一般都是在8-9的样子,而且前10分钟沉降的很快,上清液有很多细小的悬浮物,不是很清澈。加上镜检微生物不多,找半天才能看见几个钟虫。2、二沉池偶尔有一块一块的浮泥,呈黑色,用水冲一下可以沉下去。3、就是上面说的,有个二沉池池面上总是生长一种类似藻类的东西,清理一次后不到一个礼拜又会长得满池面都是。不晓得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好的办法去除?1、2分析的原因可能是食微比偏低,加上曝气不够,导致污泥老化了。现在每天排泥6吨的样子,是不是应该加强排泥?可我们氧化沟内的污泥浓度又实在不多,请问应该怎么办?第三个想知道是什么藻类,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回答:
1、这个主要是进水浓度低,负荷低所致。
2、偶尔的话正常的。
3、这个比较难,你的水质适应它生长,所以才有的,要彻底消除待水质变化后可能会消除的,但没必要特意关注的,毕竟他也在除氮磷。1、2分析的原因可能是食微比偏低,加上曝气不够,导致污泥老化了。
4、氧化沟浓度可以降低到1500,1300,1200来看看处理效果的,但不建议一次排太多。
5、不要介意,没必要特意去除的。
延伸阅读:
问题280:
1、当时刚开始培菌的时候我让甲方用自来水,结果他们用的是原水,刚开始投泥的时候,进水COD是200-250mg/L(进水量20方左右),出水很好一直在70-100mg/L左右,甲方看运行很好(运行大概半个月),就加到了50方,结果一满负荷运行,进水和出水COD就没有变化了,然后给我打电话我让他们把水量减下来,现在是15方左右但是还是没有效果,是不是水量提的太快、造成污泥失活?但是为什么现在会一点效果没有那?
2、昨天我去了躺现场,现在水解酸化池一直是黄褐色,正常不应该是灰色或者黑色吗,为什么造成这种结果?这种结果是不是说明水解池基本没有作用了?我下部应该怎么调试水解酸化?水解池采用潜水搅拌机,SV30不到10%,进水颜色偏黑。
3、接触氧化池内的泥水混合物很浑浊,现在进水大概是200mg/L左右,接触氧化池出水为什么会在250-300mg/L左右,这个结果不止一次,而且所有的水样都是过滤后做的实验,我昨天在现在拿PAC\PAM做了个小试,进水COD在144mg/L,出水做了2个平行样一个220,一个250,造成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
4、我现在重新调试的话接触氧化池是采用单体池挂膜(接触氧化池添加营养物,曝气沉淀排水2-3次后开始进水联动运行)还是直接联动运行,水解池和接触氧化池增加营养物,把回流打开让水解池和接触池联动运行培养。
答:
1、本来生活污水的话,水量怎样变化问题不大,但是,你说的这类工业废水负荷变动往往对系统影响颇大,特别是调试阶段,菌胶团没有形成稳定时更容易出问题。另外,甲方调整变化时是否还伴随了其他变化呢?如PH值大幅波动过,溶解氧曝气也大幅加大过等。
2、判断水解池是否有效果,进出水可以检测下看看的。另外,水解池做SV30意义不大,毕竟属于缺氧、厌氧范畴的。
3、生物膜有吸附和固定有机物的作用,前期系统较好时吸附的有机物也可以被释放出来的,所以,出水比进水高的话,只能说明你的生物膜或者存在的活性污泥有解体溶解到水中所致,这个应该也和突然调高负荷有关。
4、营养剂投加在好氧区即可。可以联动,但是进水要小,回流可以大些,但是回流与水解池不要关联,好氧池回流即可。5、如果回流打开的话水解池的泥量会不会越来越少,会不会影响接触氧化池挂膜。答:膜和泥虽然存在关联性,但是,不是说你好了就膜不好。所以,回流是必要的,为了抵抗进水浓度,可以加大些回流的。
问题281:
“如果增加了溶解氧还是污泥上浮的话,要考虑流入的废水是否有抑制活性污泥,导致污泥抑制解体而上浮。”中所指的”抑制活性污泥“的物质是否指重金属类或有毒物?我厂污泥上浮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污泥沉降试验时,污泥吸附结团沉降迅速,但沉降后的污泥在量筒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肉眼可见污泥表面有气泡附着(气泡还挺大个的)。约两小时的样子污泥(黄褐色)会整体上浮,摇动量筒或搅动污泥,污泥会再次沉降,但期中可以看到气泡析出,并听到气泡破裂声。因此判断为污泥发生反硝化产生气泡比重变轻后上浮。我的这个判断是否正确?也曾判断为曝气过量污泥中带有气泡造成污泥上浮,但在镜检时没有在污泥絮体中发现气泡。
二是二沉池运行时,二沉池常有污泥块成群上浮同时伴有大气泡上浮,浮到水面的污泥呈碎块状,在一块上浮的碎块污泥上有一面是黄褐色的有一面是黑色的。由于我厂二沉池中无刮吸泥设备,而二沉池3.5米处的DO值也常在1.5mg/L左右,加大了回流也没有好好转。因此,我在猜想有无可能是:污泥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过度曝气后解絮老化,并使污泥粘性增加,在二沉池内粘连成团后附着于二沉池池底,造成污泥流动量变差,最后因停留时间过长厌氧腐化后上浮。我不知道这种思路对不对,前两天试着把曝气量减少,但氨氮一下子从1-2mg/L上升到4.8mg/L,污泥色泽也变暗了一些,而二沉池污泥上浮现象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又把曝气量恢复成原来的样子。目前一直很困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回答:
1、这个现象是典型的反硝化。
2、只有当污泥在某种状态,比如黏附性很高的污泥,污泥浓度也在一定值时,容易将曝气污泥黏附。
3、分析的很对。
4、曝气低于3的话,氨氮去除就有影响了,这个也操作之后有了应证。
延伸阅读:
问题282:
请问调试投菌前,生化系统内的水一般都用的什么水?我们一般用的消防水或河水,最近这个系统甲方想用中水或另外的生化出水,或者是他们公司内被污水污染过的河水,这些水有能做为前期培菌用的吗?我们业内一般常用的是什么水呢?
回答:
只要这些水里面没有抑制微生物的物质,都可以的,用河水更是没有问题,用被污染过的河水的话,要看污染程度,比如由于过高的盐分、有无化学抑制剂等。前期培菌闷曝2-3天后即可以老量进水了,此时如果进水浓度低就多回流下,并尽量降低曝气量,避免形成的新污泥被打碎被氧化。
问题283:
我厂采用CASS工艺,原则上只处理的城市污水(目前了解的没有工业废水进入),工业园区有麻纺厂、电缆厂,但是污水没有进入。我厂一到冬季的时候出水就会有大量白色泡沫出现,是那种不易破碎,呈白色的,根据您的资料判断有点像是化学起泡剂之类的东西。不过我们的进水和曝气池都很少出现大量白色泡沫,进水也让外面的测过表面活性剂,大概在2左右,出水的表面活性剂都在1以下,而且我们的氨氮和总磷都在达标的情况下(一级B标)还是会出现白色泡沫。目前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从紫外线出水至排放到河里落差大概在3-4m,且管道中间有一个90°的转角,这些原因可能也会造成起泡,但是应该也不会这么多,而且不易破碎。1、请三丰老师给我分析一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解决,最好是节约成本的前提。3、目前我投加消泡剂,但是投加量不好控制,投加多了出水看起效果不好,投加少了又没起到消泡作用,有没有什么投加装置之类的东西。
答:
1、众所周知,一般较清洁的河流,COD也在25左右,而如果你的排放废水COD值虽然达标,但还是较高的话,在落差大,水流急得情况下,还是容易出现你的泡沫的,此泡沫看上去还是出水COD较高,估计在50-60之间。因为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高,导致泡沫是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
2、如果可以配个小水泵,布些洒水管,用放流水作为水源,那么可以控制这些泡沫的。
3、还是洒水消泡沫比较经济,环保。
问题284:
1、您说的COD高造成的,那就是处理效率还需要提高,降低出水COD。但是有些时候我在生化池投加了PAC,出水COD检测出来也就20-30mg/L的样子,也还是有泡沫,这个怎么理解呢,关键是冬季基本上一直都伴随有这个泡沫。2、我都实验过洒水,就是效果不明显,所以才逼着用消泡剂的。3、苎麻厂或者电缆厂的出水会不会引起我厂这种现象呢,虽然官方一直说的没有工业废水进入,但是总觉得这些东西都没法控制的。
答:
1、首先生化池不可以大量或长期投加PAC,否则也容易产生放流水带泡沫的。
2、不是某个点洒水,最好是沿水流方向多设些喷水点,我想水量到了的话,不会抑制不住的。
3、这个最好到这些单位的排口取些水样,主动快速搅拌下,看看是否会形成同样的泡沫,否则,对方是否说了实话,或者他也不知道,也是有可能的。
延伸阅读:
问题285:
我厂是用CASS和UNITANK工艺处理水的,同样的进水,CASS池的出水总磷很低,氨氮高,而UNITANK出水就是氨氮低,总磷高。1、是不是底物浓度不高,所以导致两个工艺只能是一种菌成为优势菌呢?2、如果要总磷氨氮的出水含量都低,是不是应该适量的加入营养?3、最近厂里的产量比以前提高了10%左右,污泥变得淡黄色,而且细小,B/C只有0.1,污泥浓度有3700-4000mg/L,沉降比只有十几二十,曝气大概也就是1mg/L左右。怎么样才能把菌再培养好点?
答:
1、底物浓度低,确实两者会竞争的,通常顾及氨氮,除磷就不好。当然,2个工艺上,排泥多少决定了除磷的效果,如果除磷效果差,那么后者应该是排泥不足所致,当然排泥过多,则氨氮去除效果也会变差。
2、加了当然有益处,但其他调控指标也要控制好,如排泥,溶解氧,PH值等。
3、如果溶解氧1的话,氨氮去除可能会受影响的。另外,活性污泥浓度似乎太高了,对去除氨氮有利,但除磷就打折扣了。
问题286:
在东北我们有一个污水处理中试试验,采用的是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由于在室外,随着气温的降低系统马上就不能运行了,明年还要接着试验,有没有什么措施能保住这些菌种?在明年温度回升的时候还能用。
答:
这个停时间太长了,如果长时间不运行,菌种肯定保持不了的。还是明年再培养吧。
问题287:
印染厂提标改造,进水流量58.5方/时,原水COD800~1400mg/L,SS500mg/L,B/C约为0.3。工艺流程为:调节池反应槽物化沉淀池厌氧池好氧生化池生化沉淀池扬水槽气浮池,改造后现好氧池污泥松散、SV96%(居高不下)、镜检没什么生物,好氧池COD500多,昨天测得MLSS为12000mg/l.怎么办?
答:
根据好氧池的COD和MLSS可以看出你的污泥中无效成分太多了,需要加强排泥。
问题288:
A2O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设计水量是6万/天,实际5万多一点。一直以来TN去除率很低,进水25-30mg/L左右,出水在19mg/L左右。同时TP的去除也不理想,生物除磷效果很差,几乎都是以化学除磷的方式在运行。考虑到内回流可能将大量氧分子带入缺氧段不利于反硝化,于是采用时间继电器控制的方式,减少了约1/3的内回流量,约20小时后,出水氨氮从1.6mg/l左右开始缓慢上升至7。在恢复原有内回流量且增加曝气后,出水氨氮逐步得以下除至正常水平。请问:1、A2O工艺中的内回流比对硝化反应的影响呈什么样的状态?2、过大的内回流是否不利于反硝化?3、A2O工艺在除磷脱氮运行上有哪些重要的参数需要注意?4、我的减少内回流量来脱氮的想法是否存在原理上的错误?
答:
1、与硝化反应关系不大,你的出水氨氮波动还是因为这样的间歇回流打乱了活性污泥平衡所致,短期看就是出水氨氮升高了。
2、如果碳源充分,逐渐加大的内回流是可以承受的,但是,突然加大的话,还是会破坏生物系统的平衡。
3、主要参数是PH值,污泥龄,溶解氧,当然,还有最不好弄的碳源。
4、实际你内回流只要不是开太大,即使有溶解氧夹带,实际在缺氧段也不会影响多少溶解氧提升的。水量负荷已接近80%,所以内回流开大也影响不大的。总体脱氮差可能和进水有机物含量低有关,当然也可能上面讲的其他参数异常所致。除磷不好,通常问题在排泥不够找原因。
延伸阅读:
问题289:
目前我厂进水约2200m3/h,垃圾渗透液的流量在20m3/h以内,但是是24小时排放。按水量比例来说不到1%,不知道传统活性污泥A2/0工艺的最大能抗进水量百分之几的垃圾液冲击,或者说在什么范围以内可以考虑不增加水量来抗冲击?
答:
这个在进水浓度未知的情况下,不好判断,但是,A2O工艺属于低负荷运行工艺,尽量减低进水污染物浓度对该工艺的稳定运行有利,如果不稀释,直接进系统的话,按照该工艺来说,抗冲击会比较担忧的。一般的话前面有一道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进行先道处理的话,会比较好的。
问题290:
1、气浮进水目前pH值偏弱酸性,原来调整过一次pH值使其达到弱碱性,结果出水就变为目前看到的紫红色,停止加碱后,颜色一直还是紫红色,这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浮进水还有必要调pH值吗?2、曝气池里的浮渣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已加强排泥,由于排泥管在储泥池液位之下,所以排泥量目前只能靠储泥池溢流管流量估算,每日排泥大约为20立方左右,还有其他的调整办法吗?
答:
1、原则上来说PH调整高些都气浮去除效果有利。但是由于你的工业废水可能调整PH值后水体会出现颜色显色。这个就要根据您实际现场通过不同PH值的调整来观察效果了。
3、排泥是需要的,这个主要是为了保持微生物的活性。你的浮渣主要是你的废水不太好降解,污泥解体所致,也有一部分是来自水解池的污泥到好氧区不能生存死亡后导致的,总体看去除率,浮渣的话你的工艺和水质,一点没有是不太可能的。
问题291:
处理城镇生活污水,设计2.2万吨,实际处理1.2-1.7万吨之间吧,其中有部分是工业废水(包含洗毛厂、屠宰场、稀土厂、真心瓜子厂),进水COD,设计500mg/L以下,实际老是800mg/L左右,有时候更高,NH3-N50mg/L左右,PH一般7-8,采用A/O工艺,出水达到一级A,我现在控制的工艺指标F/M0.035,SV30,19%,MLSS,3500mg/l,曝气池出水口处溶解氧7以下(是池子上的仪表显示,因为便携式溶氧仪坏了,所以我不太确定这个到底准不准),我这边的温度目前在12-13度之间吧,现在出水COD最近总是不稳定在50-70mg/L之间,NH3-N还可以1-2mg/L之间,因为排泥口处没有流量计所以准确的泥龄我不太知道,只是根据经验和每天的沉降比和污泥浓度实验去适当的排泥,我感觉已经排到最大的程度了,我的问题是最近的COD为什么总是不达标,怎样才能降下来?现在曝气池上有很多浮渣,我觉得是污泥老化的浮渣,所以我已经在加大排泥量了,可是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呢?还是说我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哪?
答:
1、看了数据,系统COD去除率也不低了(800-60)/800=93%,目前的水温,有这个去除率是不错的。问题是你的排放指标更加严格,如果你的污水是纯生活污水的话可以,但是有工业废水,那么这些工业废水的比例和可生化性决定了你的放流水是否可以达标排放了。
2、也就是说你的现有工艺就是发挥到极致,也有可能是不达标排放的。
3、为此,先要调查下工业废水的水量、水质、可生化性,通过计算看看问题在哪里。通过描述看出液面有浮渣,这个在排泥保持的情况下要考虑气温和工业废水的影响。
延伸阅读:
问题292:
我厂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设计6万,基本上满负荷运行,出水要求1级B。A2/O工艺按说是除磷脱氮效果比较好的一种工艺,但实际上我厂的除磷脱氮效果很差,TP只有30%左右的去除率,TN连40%的去除率都达不到,出水氨氮无问题。在外回流不大于50%的情况下检测DO值,厌氧池0.6mg/l、缺氧池0.5mg/l,DO值都比较高。分析原因,污水在流经细格栅后有较大的水跃现象,导致生物池进流污水DO值能达到2mg/L左右,同时,外回流污泥也存在水跃,造成厌氧池DO较高,难以达到生物释磷的要求,同时,因为厌氧池较高的DO环境,兼性菌和好氧菌大量消耗掉水中的有机碳源,导致反硝化菌缺少碳源进行反硝化,致使我厂除磷脱氮效果较差。请教三丰老师,我的思路是否正确?是否还有未考虑到的因素?水跃充氧的现象如何杜绝?对沟渠进行密封?或还有其它方法降低厌氧池DO?
答:
您分析的是可能原因之一。另外如下请确认看看:
1、进水有机物浓度是否过低,太低的话对脱氮除磷不利
2、目前水量达到了设计值,说明在各个池子里的停留时间变短了,自然溶解氧就会升高。
3、除磷主要靠排泥,要看看排泥情况是否正常
4、外回流可以再降低些,只要回流浓度跟得上,降低回流量不等于回流污泥就会变少的。
5、内回流可以开大些的,在碳源充足时,可以提高脱氮效果。
问题293:
我单位为纸机白水处理系统,10000方每天,MLSS控制在1.2g,污泥龄控制在3--4天,DO在2.5mg/L左右,现在多排泥微生物就不好,少排泥丝状菌就增长的特别快,把营养盐特意多加效果也不好,特别不好兼顾
答:
1、不知道污泥负荷以及MLVSS是多少。如果MLVSS低,则排泥需要加大的。
2、丝状菌的话,造纸废水容易滋生,如果SV30低于90%,且进水水量波动不大,水力负荷也不高的话,则丝状菌就是增加也不会对你出水影响多大的。
3、对于,如何控制丝状菌,请参考[活性污泥工艺控制]一书的相关章节。
问题294:
我厂为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进水COD:500mg/L,氨氮:15mg/L,TP:1.2mg/L,MLSS:4000mg/L;出水COD:150mg/L,氨氮:3mg/L,TP:0.3mg/L。生化COD去除率只有70%,请问怎样控制才能再提高去除率?需要加营养剂吗?
答:
1、首先要看看你的废水B/C比情况,如果很低的话,就会出现去除率不高
2、如果A段去除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则O段也会提高去除率,所以,主要看A段是否运行可以提高
3、可以加大回流,通过重复处理提高去除率,当然能耗会高些。
4、看指标,营养剂不缺,所以不需要投加的。
延伸阅读:
问题295:
二沉池老是跑泥不得已在曝气池出口加了PAC和PAM,跑泥暂时缓解了,想想应该是曝气池生化不完全造成COD升高,污泥克重在1---1.2克,曝气池出口DO2.5---3.0mg/L,想少排泥但又纠结红斑飘体虫多,一个视野有2--3条,不知道怎么回事,另外请问二沉池出水是以氨氮计算还是以总氮计算,我想用高含氮废水(即多加尿素控制二沉池出水总氮在10mg/L左右)来抑制丝状菌是否恰当,会不会因氮高造成微生物中毒。
答:
污泥浓度如果是1.2克的话就高了,如果你的污泥负荷还是0.4的话,说明进水有机物浓度也很高了。而溶解氧还能维持住,似乎不太可能。通过提高出水氨氮来抑制丝状菌,这个个人觉得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也会让你的出水氨氮超标。
问题296:
三丰老师说:“出水黄、浑浊、浮渣,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污泥老化”。我厂A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要求I级B标。出水色度8倍,偏黄;厌、缺、好氧池池面都有不同程度过浮渣;SV30上清液清澈,悬浮的污泥絮体极少。F/M=0.05,泥龄=25d。这样的情况也是污泥老化的状态了吗?冬季水温在14-17度,硝化反应不太好,出水NH3-N有时能达到7mg/L,升高了污泥浓度并提高了曝气量而出水氨氮也没有得到稳定。请问如果厌、缺氧段溶氧过高了,反硝化不良的话,是否也会增加硝化反应的难度或是造成硝化反应不彻底?
答:
1、保持活性污泥的为老化状态,对冲击负荷的抵抗,出水水质的保证是有利的。你的工艺AAO的话,这样的指标是正常的。可以提高F/M值也不利于你脱氮除磷和系统稳定。
2、反硝化好的话可以补充硝化段的碱度,避免硝化段PH降低过多导致硝化段效率减低。
问题297:
曝气池活性污泥在在二沉池停留一段时间后,能增加活性污泥的饥饿度,二沉池污泥此时应该是缺氧情况下,活性污泥应该受到抑制啊,为什么能增加污泥饥饿度那?
回答:
1、要测一下二沉池的溶解氧就知道它没有处于缺氧状态,还是随着曝气池废水流入而带进来了溶解氧。
2、另外,在曝气池末端,其实有机物也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到了二沉池就会更加饥饿,所以,停留时间延长后,再回到曝气池首端,自然如此充分的有机物可以激起活性污泥的快速吸附、分解和繁殖了。
问题298:
现在生化系统出现故障,初步怀疑是污泥中毒引起的细菌死亡。现在出现以下问题1、系统脱氮效果变差,主要的好氧池并没有硝化作用,氨氮一点去除效果都没有,风机频率很低了,但DO值很容易就到3-4mg/l。2、现在污泥沉降性能差,SV有70%,MLSS才2000mg/l,是污泥膨胀了吗?看看镜检。3、我们工艺是厌氧-缺氧-好氧-二段缺氧-二段好氧-沉淀池,但目前一段好氧Do有3-4mg/l,二段好氧只有1mg/l以下,把风机频率调高,担心一段好氧Do太高了,不然就是2段好氧太低,沉淀池污泥会发臭、发黑,怎么抉择好呢?4、出现硝化细菌死亡这种情况,怎么可以快速重新培养起来呢?PH值、DO这些能理解,但感觉那培养时间太长了。对于内回流、外回流需要调整吗?
答:
1.照片看,明显是丝状菌膨胀
2.没看到污泥负荷,感觉MLSS低了,则相对负荷升高,对硝化菌占优势不利。3.如果泥杂质不多的话,可以补充些。
4.硝化不好的话,回流提高意义不大。
5.溶解氧和看到了,ph值是多少
延伸阅读:
问题299:
工艺设计为水解酸化+好氧+MBR,设计进水COD为2800mg/L,进水流量为200m3/d,原本设计为处理医药废水,但由于工厂还没有投产,现阶段处理主要为生活污水和部分车间调试工艺废水,所以现阶段实际进水COD为500mg/L,进水流量为100m3/d.之前污泥出现过状况,相当于现在重新培养,本来按设计走的话应该是从MBR膜出水,这样能够连续进水连续出水,但是现在一方面污泥浓度达不到膜运行的条件,另一方面污泥性能也不是很好,所以运行模式为SBR工艺,即进水-曝气-反应-沉淀-出水的循环模式。由于我们设计的进水负荷较高,实际运行负荷较低,我们通过额外投加葡萄糖的方式让及进水负荷提高上去,(污泥浓度也能提高,MBR就能运行,不然污泥浓度提高不上去,MBR就用不了)现在测SV的时候,泥水界面清晰,但是上清液很浑浊(如附件),感觉污泥颜色也不太好,是不是厌氧了?但是我一直连续曝气24h,溶氧在1-3mg/L左右,也没变成淡黄,颜色也没多大变化(正常的应该为黄褐色吧)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上清液浑浊可能是负荷过高引起的,但是COD从700多降解到300多就不降解了,后面反而升高了,最主要是上清液感觉有些细小污泥沉淀不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如何采取措施?
答:
不知道排泥情况如何,感觉没有很好的排泥,污泥活性降低了不少,所以,污泥颜色暗淡,由于24小时曝气,反而污泥容易老化,加之排泥不足,有效成分不高。所以,去除率比较低。
问题300:
这段时间活性污泥颜色及MLSS均恢复正常了,可是又出现新的问题了:上清液很浑浊,有细小的活性污泥不易沉降,而且过滤困难。镜检发现较多钟虫,轮虫几只,漫游虫几只。主要处理印染废水,A/O工艺。进水COD400,BOD150mg/L,氨氮15mg/L,TP0.85mg/L。出水COD170mg/L,氨氮5mg/L,TP0.2mg/L。根据现状该怎样运行?
答:
如果水温低的话,确实会影响沉降和去除率,所以请先确认下水温。生物相看没什么问题,去除率也还可以(按印染废水来看)。细小絮体不沉降,主要看看是否有颗粒流入到生化系统,也就是,这些颗粒是否是生化系统外来的,如果是外来的就要设法不然其流入,如果是生化池的问题,那么要看看是负荷高导致的浑浊而不易沉降还是污泥老化或水温的问题。
问题301:
我想请问初沉池以及消化池的腐化污泥进入生化系统,是不是会引起污泥膨胀?是不是腐化污泥是导致污泥膨胀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引起污泥膨胀,那污泥的沉降性有没有明显的特征?还有板框机的滤液会不会导致污泥膨胀?可是我镜检一直没有发现丝状菌的存在,所以我一直以为是非丝状菌膨胀。
答:
1、这个不是关键因素。丝状菌什么水体里都有的,就像癌症。只是你的环境适应它生长,他才占优势生长了而已。并且起来后不容易压下去。和你的腐化污泥关系不大。
2、腐化污泥流入生化系统,不会导致污泥膨胀,但是,大量流入后,污泥色泽发黑,初期沉降快(流入无机杂质所致),后期,悬浮物多,甚至出现沉降比高。
问题302:
我们做的废水用的MBR工艺,氨氮大概能有2000mg/L,硝化出水氨氮可以小于20mg/L,但是反硝化效果不是特别好,硝化反硝化的混合液回流比最好不要超过多少才会不影响反硝化的运行?如果回流比过大的话,反硝化的反应时间最低为多少?
答:
1、首先要看看你前段的缺氧池目前是什么状态,比如没有什么厌氧反应释放的气泡的话,则处理效果就会差。影响你缺氧区效率除了停留时间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PH值,MBR池混合液回流量等,其中缺氧池溶解氧值也很重要,如果部门保持缺氧状态,自然反硝化菌就部门优势生长来处理硝化液了。
2、至于回流量具体是多少,看一下当初的缺氧池设计停留时间是多少,再根据进水和回流量计算下是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确认后可以上下变化看看去除率的变化。
3、当然流量变化的话,是否对溶解氧影响要多多确认。
延伸阅读:
原标题:【技术干货】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