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今天景色宜人、空气新鲜的欧洲,曾几何时也是雾霾漫天,河道腐臭。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走过‘昨天’的发达国家,对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启示。”在2016中国环博会上,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陈亮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环境整治的关注,中国的环保产业与国际合作,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为此,环保部正在积极与商务部和金融机构商谈,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企业环境影响约束。
国际市场有商机
中国的环保企业在国内大放异彩的同时,如今遇到了“一带一路”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政府在不断出台的诸多政策规划中都明确指出,环保产业要在沿线国家拓展相互投资领域,积极推进海水淡化、环保产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使得在技术层面上,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并开始拥有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陈亮表示,在大型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填埋、焚烧发电、除尘脱硫、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面,一批环保企业已经具备了自行设计制造关键及成套设备的能力,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环保企业与国际愈加并驾齐驱,使得中国环保产业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注意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西亚、东欧、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正需要环保企业为当地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时期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
陈亮回忆起他在当地的亲身经历:那些国家的特点是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环境保护则更加滞后,但是中国产品“高性价比”特点,吸引着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不久前的3月份,陈亮走访印度时,看到首都新德里旁边的亚穆纳河,已成为黑臭水体重灾区,基本丧失生态功能,居民饮水安全面临着极大挑战。与此同时,当地空气污染也备受诟病,新德里因此被指“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一些缺乏最基本治理规划和保障体系的环境,正是中国环保企业发展的机会所在。
抱团力尚未形成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机遇。与此同时,参与这些地区的环保开发,好看但并不一定好吃,一些专家将其形容为“烫手山芋”。问题的产生是何原因?
“中国环保企业缺乏统一的产业海外发展战略。”陈亮总结道,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相对缺乏,对于环保企业“走出去”缺乏统筹协调,导致虽然一些环保龙头企业率先走向了国际市场,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企业落地后各自为政,无法将比较优势进行深度转化与升级,未能促成发达的产业基础,在产业链建设和优势产业群建设上,未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从专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问题不利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环保企业“走出去”后形成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保企业在“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中,可以考虑加入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的新型国际技术合作平台。对此,陈亮认为,这种平台主要发挥环保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作用,通过“引进来”促进我国环境质量改善;通过“走出去”,服务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国际咨询服务,通过集成展览展示、技术评估推荐、技术对接推广、政策市场咨询、金融投资服务和培训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我国“走出去”企业从事国际环保事业保驾护航。
据了解,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一直以来承担着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推进环保技术走出去。在中国家电企业中,海尔、格力、美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外广受好评,这些企业运用该中心环境公约履约机制,不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介绍和推广环保技术。
运作模式还需磨合
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找到困难的结点,总能越战越勇。
“企业‘走出去’的背后确实是一肚子心酸,中国环保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提升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桑德国际CEO张景志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各种挑战中,除了以往我们谈到的政策、宗教、文化等,就是同业间的竞争压力。
相比中国市场,国际环保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落户欧美日韩的企业中,包括中国的,只要在“一带一路”国家中间出现环保项目,大家就会拥进去,数量通常不少于十家,这让所在国很困惑。张景志对此深有感触。
同样有着“走出去”经历的企业家也对记者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即使是中标企业,实现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但还面临着当地合作伙伴或工程施工方可能有某方面的能力不足,这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环保企业在国内,通常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对“走出去”的企业而言,面临着什么挑战呢?
“如何在‘走出去’过程中,让所在国认可、了解我们的标准,确实不简单。而欧美国家的标准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所在国对我们的标准都不会马上接受,而多半青睐欧美国家的标准,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又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张景志告诉记者,我们必须在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排放标准方面,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
“一带一路”国家较高的汇率风险、商业模式也同样困扰着中国环保企业。
据介绍,中国前二十年因商业模式的创新,使我们的环保设施从规模上、数量上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未来再发展,就需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另外,我们的二十年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而言还很陌生。因此在执行上,要考虑到我们的商业模式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当我们的商业模式与所在国家形成适应,这对化解我们的挑战和风险很有必要。”张景志说。
原标题:“一带一路”绿色商机待开发环保企业应顺势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