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条河特别臭,一到夏天,就更刺鼻了……去年以来,水变清了,基本没有臭味了。”居住在北京清河流域清苑东里小区的张爷爷告诉记者。
伴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污水量增长速度的窘境。2013年4月,北京市发起了为期三年的污水处理攻坚战,取得了一定成效。清河,曾经作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黑臭河流,其治理成果就是典型代表。
黑臭水体今成清澈河流
发源于北京西山的清河曾经很清澈,但随着流域内建设区面积和人口不断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成为一条闻名的臭河。清河桥东北角的一处排污口,被环保志愿者们称作“明星排污口”。环保志愿者张祥说,这个排污口的治理反反复复,刚治理好一阵子,就又继续往外排污水。过去,每天到了下午两点多,这个排污口就开始往外排放污水,一直持续到夜里。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人的速度增长,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处理不了的污水就大量直排入河,这导致首都排水河道污染较重。北京市水务局资料显示,过去清河共有排污口200多个,每天排入河中的污水大致在80万吨左右。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介绍,污水处理厂从立项、选址到建设一般要经过3年左右时间,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大大滞后于人口的膨胀速度。规划清河污水处理厂时,上游人口为90万人,现在约300万人。原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40万立方米,但是一投产就超负荷运行,随后清河处理厂处理能力由40万立方米扩至55万立方米,还没有完全投产就已经超负荷。
2013年4月,北京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主要包括再生水厂、配套管线、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和临时治污工程四大类。
3年的集中整治,清河的水环境和河道水质有了显著改善。记者观察到,清河河道附近已经闻不到刺鼻的臭味,河面上很少见到漂浮物。过去河道旁的直排污水口现已干涸,无污水流出。
目前,清河流域的污水治理能力已由61万立方米/日升至117万立方米/日,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清河中上游的肖家河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升级,下游新建设了处理量达50万立方米/日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此外,5月起每天将从清河再生水厂多调水5万立方米,经由上游安河闸补充到清河河道,届时清河水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北京市水务局统计,到6月,北京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672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90%。
创新融资和监管机制
多位水务部门工作人员及基层主管领导认为,黑臭水体的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面临着拆迁难、建设难、部门协调难等问题。
例如在征地拆迁方面,北京市明确了属地的责任,明确中心城区排水和再生水设施及配套管线项目征地资金由项目资金解决,拆迁资金由市、区政府承担。此外,在资金筹措上,北京市将以特许经营的方式确定北京城市排水集团作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融资、建设和运营的主体,由其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融资,筹措设施建设资金。
北京市在污水治理中采取世界先进成熟的污水深度处理、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厂长马文瑾介绍道,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相比,其脱氮除磷效果更好。经过泥土过滤及消毒后,处理过的水体即可一次性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IV类水体标准。
污泥无害化处理是再生水厂的另一工作重点。由桑德集团运营的肖家河再生水厂,将无害化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及残渣将被送入离心脱水机,含水率降到80%,随后送入其自主研发的电渗透高压干化机,做进一步脱水处理,最终能够得到含水率为40%至45%的干泥饼,这些干泥饼基本上没有强烈的臭味,每天有20余吨的泥饼被送往垃圾焚烧厂用来焚烧发电。
在体制机制上,去年,北京市在海淀区试点“河长制”。“河长制”即对市管河湖逐条逐个设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河长”,每一级对下一级进行监督。水务部门负责组织各成员单位每月对“河长”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通报问题,督促其进行检查处理,考核结果作为拨付河道养护经费的依据。
北京市水务局建设管理处处长伊峰介绍,“河长制”比以前的管理体制治理效率提高。例如,海淀区苏家坨镇在去年9月、10月两个月内就投入300余万元,对所管河道沟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
“山水林天湖”协调治理
据了解,北京市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也随之出台,工作重点放在污水管网的全面建设上。同时推进中心城城乡接合部、城市副中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村庄和民俗旅游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业内人士建议,需要从完善执法机制、加强监管,探索水环境容量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形成污水处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企业污染源的监管,建立环保水务城管联合执法机制”。潘安君说,环保是管向河道排污的,水务是管向管道排污的,城管则是管私搭乱建的,各管一段造成监管盲点,很多排污企业偷偷排污多年才被发现,要推进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污染早发现早治理。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等专家认为,较低收费标准与较高处理标准之间的矛盾,导致污水处理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污水处理设施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限制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潘安君认为,相关区分摊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线的拆迁资金,以及污水处理服务价格与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的差价,这有利于形成污水处理的长效机制。
专家认为,从根本上治理水环境需要实现“山水林天湖”的协调统一治理。伊峰说,水环境的好转从根本上来说,还要实现水系间的联通,还原河流应有的功能,“要让水流动起来”。
原标题:黑臭水体治理的清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