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8亿吨;2020年,21亿吨虽然我国的GDP增速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建筑业发展增速下降,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垃圾年产量仍将处于10亿吨以上的高水平。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陈家珑对我国建筑垃圾的增量情况进行了推测。

首页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评论 > 正文

10多亿吨垃圾能去哪儿?为建筑垃圾找出路

2016-06-08 10:38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林培

2016年,18亿吨;2020年,21亿吨……虽然我国的GDP增速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建筑业发展增速下降,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垃圾年产量仍将处于10亿吨以上的高水平。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陈家珑对我国建筑垃圾的增量情况进行了推测。

面对如此大的建筑垃圾增量,建设处理设施成为当务之急,而规范、高效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则是做好建筑垃圾增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也提出,要把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强化对设施选址、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行、应急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用制度和标准,保障增量有处可去。业内专家建议,在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保障设施用地,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制等制度;在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运行过程中,实行分区逐层碾压作业,缩小作业面,控制物料含水率,保证压实度,有效应对设施故障、事故、进场量剧增等突发事件。

当然,每年10多亿吨的建筑垃圾增量,仅靠数量有限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即消纳场肯定无法容纳。

深圳市仅有6个消纳场的剩余能力,不足以应付该市建筑垃圾两年的产生量。

在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处建筑垃圾消纳场,渣土车正在向填埋坑中倾倒建筑垃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消纳场大约能消纳26万吨建筑垃圾。“像这样规模的消纳场,只要一个大规模的开挖工程就能将其填满。”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副主任苏春玉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北京全市有正规消纳场36个。如果所有的建筑垃圾都依靠消纳场填埋、处理,恐怕建筑垃圾很快就会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

针对此,各地的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想对策、找出路。业内人士指出,引入市场行为,让供需双方自主调节建筑垃圾的增量,不失为一条良策。

以北京市为例,管理部门鼓励市场自主行为,由市场调节供需,消化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增量。

长期从事建筑垃圾清运工作的人员,大多掌握着很多市场供需信息,知道哪个工地出土、哪个工地缺土。“由他们为建筑垃圾尤其是工程弃土找出路,效果往往好于政府强制干预。” 苏春玉说。

由市场调节,并不代表政府放任不管。建筑垃圾清运方需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说明建筑垃圾的去向,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备案并准许清运。这是目前很多地区的通行做法。经过合法手续,将市场自主消纳建筑垃圾的行为纳入实时监管系统,既能给建筑垃圾增量找到出路,又能确保其规范运营。

除了市场自主调节,就地利用也是减少建筑垃圾增量的一条好出路。

现在的小区都注重营造个性园林景观,因此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也成为当前不少建筑垃圾的新出路。目前,各地有很多新建住宅小区,通过堆山造景,基本能够实现弃土的就地消纳回用,不会出现大量建筑垃圾外运的情况。

不仅是小区造景,包括一些主题公园建设和局部区域土地整理工程,都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增量。比如,北京的南海子郊野公园和园博园、天津的南翠屏公园等,都是利用建筑垃圾营造园林景观。这条出路不但解决了垃圾存放难题,还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无论是市场消纳,还是就地利用,建筑垃圾依然存在,没有改变。”与上述方法相比,专家认为,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建筑垃圾增量、解决垃圾“围城”、节约社会资源的有效措施。

建筑垃圾具有资源化属性,只要经过处理,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资源使用,既可以节省大量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才是最好出路。

原标题:10多亿吨垃圾能去哪儿?——为建筑垃圾找出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