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厌氧消化因能产生生物气(如甲烷和氢气)等能源物质而被广泛运用于污泥稳定和污泥减量过程,其一般包括水解、酸化和甲烷化3个步骤(Boukovetal.,2005).目前,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污泥水解和酸化过程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产生,因其不但可以作为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微生物所需的碳源物质(Maureretal.

首页 > 水处理 > 污泥 > 技术 > 正文

污水处理技术篇:怎样提高污泥水解速率

2016-06-15 11:02 来源: 废水回用研究微信 

1引言:厌氧消化因能产生生物气(如甲烷和氢气)等能源物质而被广泛运用于污泥稳定和污泥减量过程,其一般包括水解、酸化和甲烷化3个步骤(Bouškováetal.,2005).目前,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污泥水解和酸化过程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产生,因其不但可以作为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微生物所需的碳源物质(Maureretal.,1997),同时还可以作为合成可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的原料(Lemosetal.,2006).颗粒有机物的水解是厌氧消化过程的限速步骤(Guoetal.,2007),低效率的水解会延长消化时间,最终导致工艺负荷降低、运行不稳定和处理费用增加(Gavalaetal.,2003),因此,研发提高污泥水解速率的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Cadoret等(2002)指出,污泥水解效率除受酶活影响外,还取决于酶表面活性部位在污泥基体中的分布,并提出胞外聚合物(EPS)阻隔降低了酶和底物的接触机会,同时降低了底物的扩散效率,故酶在污泥处理过程中的利用效率不高.研究表明,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可以加速污泥的水解,但外源性酶一般被束缚、吸附和隐藏在污泥基体中,从而降低了酶的水解活性(Luoetal.,2011).Wawrzynczyk等(2008)指出,增加酶和底物的接触机会和面积,可以提高污泥的水解效率.EPS是污泥絮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腐殖酸等组成,污泥中的这些有机物主要是由金属离子通过桥接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络合剂具有螯合金属离子的作用,其可以通过络合Ca2+、Mg2+、Fe2+等金属离子破坏污泥的网络结构,从而释放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腐殖酸等物质,原来被束缚、隐藏于污泥基体中的水解酶也得到释放,水解活性得以表达,从而促进有机物的进一步降解(Wawrzynczyketal.,2008).

目前,国内外针对络合剂对剩余污泥酶水解的研究已有相关报道,而对于后续酸化过程的基础研究尚鲜有报道.为此,笔者研究了络合剂柠檬酸钠(SC)对剩余污泥酶水解和后续酸化过程的影响,以期为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试验所用剩余污泥取自长沙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国桢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先经30min沉淀,去除上清液,再经0.71mm的筛网过滤处理去除杂质后,置于4℃的冰箱中保存备用.试验所用污泥基本特性为:pH值6.9,TCOD8700mg-L-1,SCOD100mg-L-1,TSS10.2g-L-1,VSS6.9g-L-1,溶解性蛋白质73.0mg-L-1,溶解性碳水化合物14.2mg-L-1.

络合剂为二水合柠檬酸钠.酶选用由上海杰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中性蛋白酶、α-淀粉酶2种工业酶,其基本特性分别为:中性蛋白酶酶活5000U-g-1,最适pH值7.0~7.8,最适温度40~50℃;α-淀粉酶酶活6000U-g-1,最适pH值5.5~7.5,最适温度50~60℃.

2.2分析项目及方法

TSS/VSS采用重量法测定;COD采用微波密封消解,重铬酸钾法测定,其中,SCOD为离心(转速为10000r-min-1)10min后上清液的化学需氧量,TCOD为污泥悬浮液的总化学需氧量;上清液中的蛋白质采用Folin-酚法测定,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准物;溶解性糖采用苯酚-硫酸法进行测定,以葡萄糖为标准物;NH+4-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上清液中的蛋白酶活力采用Folin-酚试剂比色法测定,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准物;淀粉酶活力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Pineta1.,1995).

SCFAs采用Agilent6890NGC型气相色谱仪测定,分析条件为:色谱柱型号DB-FFAP(30m×0.25mm×0.25mm),检测器为氢火焰检测器FID,载气(N2)流速为2.6mL-min-1,进样量为1.0mL,分流比为10∶1,进样器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300℃.整个过程采用程序升温,起始炉温为70℃,持续运行3min,再以20℃-min-1的速度升温5.5min,然后在180℃下停留3min,一个样品的整个运行时间为11.5min.

污泥经过12h的真空干燥,随后进行SEM测定(SEM,JSM-6700F,Japan).

2.3实验方法

SC对污泥酶水解影响:设立2批次实验(每批次包括6个实验组),各批次均取400mL污泥,分别投加蛋白酶、淀粉酶0.06g-g-1(以TS计,下同),SC以粉末形式投加,SC的投加量分别为0、0.144、0.288、0.432、0.576、0.864g-g-1,随后向各锥形瓶中通入氮气约4min以完全驱除残留空气,加塞置于50℃水浴振荡器上反应,4h后取样测定水解产物及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并进行分析.同时设定空白对照组,除不加酶和SC外,其它条件与实验组均相同.

SC对污泥产酸影响:设立4组实验,各组均取400mL污泥,先投加蛋白酶0.06g-g-1,SC以粉末形式投加,每组SC的投加量分别为0、0.144、0.432、0.864g-g-1,随后向各锥形瓶中通入氮气约4min以完全驱除残留空气,加塞置于50℃水浴振荡器上反应,反应装置在此条件下反应12d,每天对酸化产物SCFAs进行测定.同时设定空白对照组,除不加酶和SC外,其它条件与实验组均相同.

3结果与分析

3.1SC对有机物溶出的影响

原污泥中的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较低(溶解性蛋白质73.0mg-L-1,溶解性碳水化合物14.2mg-L-1),表明其中的有机物主要以固体状态存在,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较低.空白对照组(不加酶也不加SC)反应4h后,污泥中的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分别增加至400.0和79.0mg-L-1.在水解酶的作用下,随着污泥胶团的解聚和胞外聚合物的水解,大量有机质由固相转移至液相,成为溶解性物质.

图1为蛋白酶和淀粉酶组实验(均投加酶0.06g-g-1)在不同SC投加量下(0、0.144、0.288、0.432、0.576、0.864g-g-1),反应4h后污泥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随SC投加量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只投加水解酶(不投加SC)时,溶解性蛋白质由原污泥的73.0mg-L-1分别增加至1250.0mg-L-1(蛋白酶组)和1407.0mg-L-1(淀粉酶组),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由原来的14.2mg-L-1分别增加至244.0mg-L-1(蛋白酶组)和194.0mg-L-1(淀粉酶组).污泥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此研究中淀粉酶和蛋白酶促进污泥水解的效果差不多,其原因如下:

一方面,Pinnekamp(1989)指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可生物降解率分别为52.24%和39.70%,蛋白质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差,其水解在污泥水解过程中是限速步骤.在较短的时间内,碳水化合物的水解效率高于蛋白质.另一方面,EPS中碳水化合物可能与蛋白质相结合,从而形成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结合的结构,破坏其中任何一种物质,与其相结合的另一物质也会随之溶解出来(Sesayetal.,.,2006).

投加SC后,溶出的有机物进一步提高,当SC投加量为0.432g-g-1时,溶解性蛋白质分别增加至2186.0mg-L-1(蛋白酶组)和2172.0mg-L-1(淀粉酶组),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分别增加至433.-L-1(蛋白酶组)和444.0mg-L-1(淀粉酶组).污泥是由许多不同的微生物包埋在聚合物组成的网络中形成的,这些聚合物就是EPS(罗琨等,2010),其主要组成物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Goeletal.,.,1998).EPS的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表面带负电荷的基团如COOH-、SO42-等与金属离子的结合保持其稳定性(Morgan-Sagastumeetal.,.,2005).SC是一种很强的阳离子络合剂,其能络合EPS中Ca2+、Mg2+等金属离子,从而破坏污泥絮体结构,进而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腐殖质等有机物的溶出,并转化为液相中可溶性有机物.

SC的投加量为0~0.432g-g-1时,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浓度不断增加,继续提高SC的投加量,其浓度仅有小幅度的上升.由此可知,SC投加量达到一定值后,再通过增加SC的投加量来促进污泥水解的作用并不明显.综合考虑处理效率和经济成本,本研究中SC的最佳投加剂量为0.432g-g-1.

3.2SC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污泥的水解速率主要取决于水解酶的活性,以及污泥中水解酶与底物的接触程度.污泥中原有的及投加的水解酶会被吸附、包埋于污泥基体中,从而降低了水解酶的活性.图2所示为不同SC投加量下,反应4h后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SC的投加,水解酶活性不断提高,这可能是由于SC的投加促进了水解酶的释放,原来被束缚、隐藏于污泥基体中的水解酶活性得以表达.当SC投加量为0.432g-g-1时,污泥上清液中的蛋白酶活性由原来的2.25U-mL-1增加到4.30U-mL-1,而淀粉酶活性则由4.50U-mL-1增加到6.99U-mL-1.继续提高SC的投加量,蛋白酶的活性变化不大,而淀粉酶的活性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SC投加量为0.864g-g-1时,蛋白酶活性为4.20U-mL-1,淀粉酶活性下降到6.16U-mL-1).实验选用的蛋白酶最适pH值为7.0~7.8,淀粉酶最适pH值为5.5~7.5.SC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其溶液具有弱碱性.

当SC的投加量为0.432g-g-1时,蛋白酶组溶液的pH值为7.42,淀粉酶组为7.54(数据图未列出).提高SC的投加量,溶液pH值升高,超出了淀粉酶的最适pH值,从而导致其活性的下降,这也正好解释SC投加量达到一定值(0.432g-g-1)后,再通过增加SC的投加量来促进污泥水解的作用并不明显.Watson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产甲烷反应器中β-葡萄苷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随络合剂(硫化物)投加量的增加不断提高,当硫化物的浓度达到600mg-L-1时,该两种酶活性达最高值.

3.3SC对氨氮的影响

图3为反应4h后,污泥中氨氮浓度随SC投加量的变化情况.在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污泥中的含氮物质——主要为蛋白质转化为二肽、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转化为氨(Shanablehetal.,.,2001).因此,蛋白质不断溶出的同时,污泥液相中的氨氮浓度也不断提高.只投加水解酶(不投加SC)时,氨氮浓度由原污泥的60.0mg-L-1分别增加至182.0mg-L-1(蛋白酶组)和167.0mg-L-1(淀粉酶组).当SC投加量为0.432g-g-1时,氨氮浓度分别增加至245.0mg-L-1(蛋白酶组)和243.0mg-L-1(淀粉酶组).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剩余污泥的主要组成成分,脂肪含量很少,基本可以忽略.蛋白质的可生化降解性较差,其水解在污泥消化过程中是限速步骤,决定了此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程度(刘常青等,2008).SC的投加提高了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一方面是由于SC的投加促使更多的蛋白质溶解到液相,其降解速率高于固相中的蛋白质.另一方面,SC的投加破坏了EPS的网络结构,水解酶得到释放,从而增加了其与底物的接触机会,蛋白质的转化效率得到提高.

3.4SC对污泥产酸的影响

污泥酸化过程中产生的SCFAs与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是紧密相关的(Yuetal.,2003),因此,溶解性有机物越多,产生的SCFAs也越多.图4为空白(不加酶也不加SC)、蛋白酶(0.06g-g-1,以TS计,下同)和SC+蛋白酶组(SC0.144、0.432和0.864g-g-1,蛋白酶0.06g-g-1)产生的总SCFAs.由图可知,蛋白酶和SC+蛋白酶组产生的总SCFAs高于空白对照组,最大SCFAs积累量分别达到1499和1788mg-L-1(以COD计)(SC0.432g-g-1),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2.33和2.78倍.SC的投加促使大量固相有机物溶解到液相,同时也增加了污泥中水解酶含量.大分子溶解性有机物,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得到高效水解,为酸化过程提供了更多的酸化底物,从而导致SCFAs的大量积累.

SC的投加可以减少达到最大SCFAs积累的时间,缩短厌氧消化时间.空白对照组和蛋白酶组的总SCFAs积累量分别在反应第7d和第6d达到最大值,而SC+蛋白酶组分别在反应第3d(SC0.144g-g-1)、第2d(SC0.432g-g-1)和第4d(SC0.864g-g-1)就达到了最大值.随后,在SCFAs消耗菌如甲烷菌等的作用下,生成的SCFAs不断被降解.由图4可知,SC的投加量越大,SCFAs转化降解速率越慢.SC低投加量时(SC0.144g-g-1),SCFAs的浓度随时间下降很快;而SC投加量为0.864g-g-1时,SCFAs的浓度下降速率趋于平缓.这可能是由于高浓度的SC对产甲烷菌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使SCFAs产生甲烷的途径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SCFAs的转化速率.

3.5SEM图

图5为污泥经不同处理反应4h后的SEM图,50μm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种处理后污泥的微观结构.原污泥主要是以完整的絮体结构为骨架,污泥表面覆盖着一层网状的聚合物,污泥之间被丝状的粘性物质连接着,表面疏松、光滑(图5a).经水解酶处理后的污泥颗粒变得更细,聚合物组成的网络结构被破坏,出现了细小的絮体(图5b).经过SC和酶共同处理后的污泥聚合物的网状结构被进一步破坏,连接在污泥絮体间的丝状粘性物质不见了,出现了更为细小的絮状碎片(图5c).这说明在SC和酶的共同作用下,污泥中占主要成分的絮体物质——EPS的结构被破坏,EPS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不断溶出,转变为可溶性物质,从而改变了污泥的结构.

4结论

1)络合剂SC提高了污泥酶水解和酸化的效率,溶解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大幅度提高,本研究中SC的最佳投加剂量为0.432g-g-1.

2)络合剂SC可以提高污泥中SCFAs的积累量,同时减少达到最大SCFAs积累的时间,缩短厌氧消化时间.空白对照组和蛋白酶组的总SCFAs积累量分别在反应第7d和第6d达到最大值,而SC+蛋白酶组(SC0.432g-g-1)在反应第2d就达到了最大值.

3)SC能够破坏EPS的网络结构,原来被束缚、隐藏于污泥基体中的水解酶得到释放,从而提高了污泥水解速率.

在线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我方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自行参考并承担全部责任。如遇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小编联系修正。

原标题:【技术解析】怎样提高污泥水解速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