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白云区举行项目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按照PPP模式进行合作。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葛洲坝集团与白云区按照PPP模式携手合作引发关注。
而这是近两年内,葛洲坝集团第三次考察贵州。此前,它曾与贵州省政府、贵阳综保区签订项目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超过700余亿元。
葛洲坝集团三顾贵州 PPP市场是主要目标
据白云区金融办主任张孟华介绍,根据框架协议,葛洲坝集团将与白云区在基础设施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合作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按照公开报道,白云区政府将按照协议完成项目招投标等工作,并尽快启动和完成项目实施的所有手续;将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安排好工期,切实做好土地、房屋征收与拆迁等工作,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与建设。
近两年,葛洲坝集团“三顾”贵州,其合作对象不只限于白云区——
今年5月12日,葛洲坝集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了《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推进贵州省城市、交通、水利、房地产、旅游、环保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达成协议。葛洲坝以PPP模式积极参与贵州省项目投资建设,双方合作投资规模约600亿元。
在此之前,2015年5月24日,葛洲坝集团与贵阳综合保税区签署《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PPP合作框架协议》,建设贵阳综保区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内容包括房建、市政基础及土地一级开发三类18个项目。据悉,其投资规模为130亿元。
葛洲坝集团“三顾”贵州,基本合作内容都不外乎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民生保障等领域,而这些基本上都是PPP模式的主要领域。
在与综保区签约时,中国葛洲坝集团董事长聂凯就表示,贵阳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后劲和活力。
在与白云区签约的时候,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浩说,近年来,葛洲坝集团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合作项目有序开展,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并且项目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展。这成为葛洲坝集团进军贵州、贵阳的动力。
贵州万亿量级 PPP市场待资本注入
其实,葛洲坝集团并非是唯一一个进入贵州、贵阳PPP市场的企业“大鳄”。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贵州省开始在环境整治修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始采取PPP模式。
据贵阳市金融办融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贵阳首个国家级示范性PPP模式建设项目是于2014年8月启动的南明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该项目入选了2015年12月财政部公布的首批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而中国水环境集团则成为进入贵阳PPP模式市场的首个企业“大鳄”。
南明河水环境整治二期工程启动后,众多资本先后涌入贵州、贵阳。在2015年公布的贵州省PPP项目库中,贵阳城市轨道交通、贵阳高雁、比例坝生活垃圾填埋场提标升级改造、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院等85个项目赫然在列。
张孟华说:“就贵阳而言,我们有万亿级PPP项目市场待开发。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近年的PPP项目都会如井喷式发展起来。”
这一点,也在去年6月27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希望”论坛上得到印证。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说:“按照我国城镇化进程规划,未来我们至少需要40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来进行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仅仅靠政府本身是不行的。”
然而,PPP项目推行存在着诸多问题。多数PPP项目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高,而金融机构等融资方前期参与度不够高,尤其在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阶段参与少。同时,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的项目公司,因为资产规模小、现金流少,限制了自身融资能力。此外,PPP项目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
“采购程序、财政可承受能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期限、银行贷款利率等,也是制约PPP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比如葛洲坝集团在白云区的PPP落地项目,利率就低于8%,合作年限超过10年。”张孟华说。
尽管困难重重,但贵州省、贵阳市还是对PPP模式寄予厚望,并给予相关支持。在此过程中,贵州出台了《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PPP引导基金等6项政策,全力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接下来,贵州省将加快建立省级PPP项目库,制定PPP项目联合审批制度,规范PPP项目价格管理,加强PPP项目及金政企融资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形成PPP项目“策划、储备、招商、落地、开工、达产”良性循环。
■名词解释
PPP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通过签署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建立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机制,在这种最优方式下,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原标题:葛洲坝集团 两年“三顾”贵州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