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所处行业概况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4754-2011),公司属于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的I6520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根据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新版),公司所处行业为I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子行业;按照股转系统《

首页 > 节能 > 综合 > 市场 > 正文

【深度】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

2016-06-28 11:46 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 

(一)公司所处行业概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4754-2011),公司属于“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的“I6520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根据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新版),公司所处行业为“I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子行业;按照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管理型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I6520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1、行业发展概况

在2008年纽约举办的外国关系理事会,IBM董事长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即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这一理念的提出随即引发了世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膨胀、环境破坏等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国家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共同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居民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并通过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世界各个国家也正积极推广智慧城市建设。根据专家预测,智慧城市全球市场预估在未来大概有40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发展中国家将投入数千亿美元以建设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而发达国家已必将升级当前的基础设施以保持其城市竞争力。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至54.77%,据联合国有关机构估算,中国城镇化率将在2030年达到80%,新增3.1亿城市居民,这些人口将来也将加剧城市交通拥挤、能源消耗浪费、城市管理困难等诸多“城市病”,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缓解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国自从2012年启动国家智慧城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有290个市(镇)开展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全国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物联网重大应用等各类试点达到600余个。“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可能高达5,000亿元。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2011-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2%。智慧城市全国市场估计将有4万亿的规模,涵盖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市场。随着“十三五”规划出台,地方政府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建筑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智慧城市管理中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并使得建筑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达到投资合理、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需要的目标。建筑作为城市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建筑的智能化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智慧城市中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应用行业、以及平安城市(道路监控、村镇街道与小区监控安保)等一系列道路、社区、建筑物等城市重要载体。

根据我国2015年颁布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的定义: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工程一般按施工顺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土建工程、机电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其中建筑智能化工程处于第三阶段。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建设穿插于土建工程、机电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各工程配合时机必须通过建立工程进度表和协调机制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检查,以保证工程质量并达到设计目标。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使得现代化建筑物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环保的特点。信息设施系统指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其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通信系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的规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包含: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机房工程(EEEP)。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巧妙结合,是众多学科、众多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举推进,智能建筑的市场也不断扩大,给系统集成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智能建筑系统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确保对各类系统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并且应以建筑物的建设规模、业务性质和物业管理模式等为依据,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实施综合管理功能。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竞争格局按行业发展历程,经过初始阶段(1990-1995年)、普及阶段(1996-2000年)、发展阶段(2000-2010年),目前已进入第四个阶段持续发展阶段:该阶段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在继续大力发展二三线城市智能化基础上,开始逐步探索农村、生态园、工业区的建筑节能工作,智能化技术逐渐往物联网化方向发展。建筑智能化与建筑节能的结合更加紧密,节能改造将成为智能化发展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建筑智能化行业目前所处的行业周期如下图:

资料来源:《2015-2020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动态聚集及投资方向建议报告》

2、行业规模及发展趋势

(2)行业规模概况

中国报告大厅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智能建筑行业“一带一路”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建筑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

根据《“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5%,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5.4%,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的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8.57亿平方米,共形成46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全国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3.1%,比例超过3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吉林、辽宁、江苏、宁夏、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工作全面开展通过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掌握了公共建筑的能耗水平及特点,带动了节能运行与改造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潜力向现实节能的转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智能化和建筑节能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到2015年,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新颁布的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95%以上,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提高30%以上。

(2)进一步扩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同步实施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000万平方米。

(3)建立健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动态监测等手段,实现公共建筑能耗的可计量、可监测。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建筑产业竞争态势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建筑智能市场需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技术的直接应用,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

①建筑智能行业存量市场规模测

该报告假设在存量建筑中,每年约3%(平均改造周期30年)的住宅以及6%(平均改造周期15年)的工业、公共建筑会进行智能化改造,并按住宅每平米80元、公建150元的平均改造成本计算,至2018年存量建筑智能化改造规模将达3800亿元,CAGR为9%。其中,公共建筑改造规模占比最高达38%。

2014-2018年建筑智能工程存量改造市场规模

亿平方米、亿元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国泰君安证券整理

①建筑智能行业增量市场规模测算

以住建部公布的2012年各类型建筑竣工面积为基数,假定2014-2018年住宅竣工面积面积年均增长11%,厂房仓库年均增长8%,办公商业服务用房竣工面积年均增长15%,则2018年新增建筑面积接近68亿平米,CAGR11.4%。

2014-2018年中国新建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测

根据中国建筑智能化协会年会纪要,2012年我国智能建筑建设占新增建筑约30%,而同期新建智能化住宅占比中,美国为70%,日本为60%。我们假设该比例在预测期内年均增长3%,那么智能建筑面积将由2012年的11亿平方米增长至2018年的33亿平方米。同时,产业信息网根据调研实际案例得出的智能化建筑平均新建成本:以住宅150元/平方米,厂房仓库250元/平方米,办公商业服务用房350元/平方米计算,以上述新建成本计算,我们判断未来5年内新增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有效提升,2018年建筑智能增量市场规模约为6800亿元,CAGR约20%。

根据以上测算结果,至2018年建筑智能化市场总规模将达1.06万亿,2014-2018年CAGR为15%,其中建筑智能增量规模占比约64%。

建筑智能化市场总规模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从区域上来看,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建筑智能化市场,华东地区约占全国智能建筑市场的1/4。我们预计2014-2018年,上述三个地区仍将是主要的智能建筑市场。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西移,华中、东北、西南等地区的建筑智能市场规模也将逐步扩大。

我国智能建筑群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二)行业价值链

1、公司所处行业的上游行业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产业链的中游,对应的上游配套产品行业为电子硬件设备和基础建筑材料。电子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控制、视频监控和多媒体等,其成本占智能化工程总成本的比例较高。设备材料的供应质量、价格和供应进度可能对本行业企业的工程项目实施产生实质性影响。基础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各类线、管、槽,占建筑智能化工程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

上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采购成本的变化。由于国内电子设备和建筑材料市场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产品种类较多,普遍供大于求;此外,由于建筑智能化企业采购量较大,具有一定的议价优势。因此,本行业企业可以凭借市场影响力通过不断筛选、更新和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选择出优质的上游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以控制成本并保证产品质量,故上游行业的价格波动会对本行业产品的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较弱。

2、公司所处行业的下游行业

建筑智能化行业下游行业为主要为房地产建筑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居民住宅区及商业广场)、厂房、学校、医院、展馆、体育馆等客户群体的管理、运营、物业团队。由于下游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大型开发商数量较少,合同金额较高,故下游客户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且建筑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均需按下游项目情况个别定制方案,因此,下游的需求将极大程度影响本行业发展。此外,由于下游房地产建筑行业受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因此,行业发展存在较高的政策性波动。

综上,下游产业对本行业发展起至关重要的推动或抑制作用。

(三)行业壁垒

1、经营资质壁垒

在我国从事建筑智能化施工的企业,需取得住建部的设计、施工“双甲资质”、公安局安防一级资质等相应的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人员构成、设备条件等综合因素,行业主管部门核定企业的资质等级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规定不同资质等级的企业承接项目范围和金额,并对业务资质实行按年受审、动态考核。申请企业须从最低级资质开始申请,至达到最高级资质需五、六年时间,因此,行业经营资质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2、资金实力壁垒

公司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客户通常按月或季度定期依据已完成工程量一定比例向施工方支付工程进度款,且竣工后需出具竣工结算报告后才能拿到20%余款,因此,企业需承担工程已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与客户付款金额之差的资金压力,工程规模越大、客户付款压力越高,企业承担的资金压力愈大。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同时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一直未放松,市政工程和房地产市场资金趋紧,企业工程多为附属工程,而非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工程内容,付款比例存在一定的下滑趋势,企业周转资金也相应拉紧。因此,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进入大型、高端智能化项目的竞争行列。

3、品牌壁垒

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项目往往只有该开发商供应商名录中指定企业能够参与竞标,而是否有设计并完成大型项目经验、是否在业内有良好口碑等因素影响企业项目承揽中标成功率,因此,缺乏品牌认可度对于入行时间较短、缺乏优质项目案例的企业是一项关键壁垒。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市场需求空间扩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个领域包括建筑、交通、医疗、文化、公共安全管理等都对智能化提出了新的需求。建筑智能化产业在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显著,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

(2)产业政策的扶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政府及各行业对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的关注度愈发提高。2015年4月7日,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加上2013年8月5日对外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所确定的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290个,此举将进一步扶持本行业企业的发展。

(3)上游市场技术进步迅速

通讯、软件、电子技术方面的迅速进步扩大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空间,可以为各细分领域的客户提供更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软件和硬件的升级换代使得各项成本降低,更利于本行业产品的普及。

2、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行业人才匮乏

智能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基础薄弱,且在高等院校中未设置明确专业,因此一定程度上缺乏高水准的智能建筑设计师和专业工程师;此外,智能建筑的施工人员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层面,未就智能建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因此,行业发展过程中目前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施工人员。

(2)法律法规鼓励总承包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1修正)》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规定,“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因此,作为专业分包商,本行业企业需与总承包商签约,并对其负责。以往监管较为宽松,分包商往往直接和开发商、业主方直接签约,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执法力度加强、对事故问责程度加大,分包商须先参加由开发商或业主方发起的竞标、中标后与工程总承包商签约。一方面,总承包商权力提升,企业在中标后仍需支付其硬性规定的现场配合费或管理费,导致利润空间降低;另一方面,该规定将促使建筑施工行业进行资源整合,总承包商收购专业分包企业的趋势在所难免,从而对本行业企业的业务造成进一步压力。

(五)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由于对于智能化建筑的需求提高,以及规模大、品牌好的开发商项目集中,本行业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目标趋低,竞标过程中无序竞争、恶意竞争也无法避免。

(六)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

公司所属建筑智能化行业主管部门主要为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公安技防办。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务院的职能机构,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住建部承担建立科学规范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责任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组织制定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国家标准,制定和发布工程建设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标准,拟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拟订公共服务设施(不含通信设施)建设标准并监督执行,指导监督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组织发布工程造价信息,拟订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和竣工验收备案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拟订建筑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的技术政策并指导实施;公安技防办公安机关是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具体包括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为在危险、要害的场所和部位为防劫、防盗、防破坏和预防、减少治安危害事故,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组成的安全防范。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行业协会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安防协会等。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从事智能建筑施工、系统集成、产品研发、教学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组成,是中国建筑业协会的分支机构。

(七)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原标题: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