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能源需求与日俱增,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升。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在发展过程中迅速增长,由于处理处置不当,造成了诸多再生资源的浪费和“垃圾围城”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我国在垃圾处理处置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展开了诸多探索,包括“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在静脉产业领域,协同性不足,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经济等问题显现。
政策出台,推动静脉产业稳步发展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垃圾围城”之困,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2016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将启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静脉产业类)的创建工作,选择50个左右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进行创建,同时给予基地包括资金、政策、媒体宣传等在内的多项支持。
政策要求明确,关键任务清晰
在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中,明确了基地的创建数量,同时对于基地所在城市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通过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创建带动区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此外,指出了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创建的基本条件,包括在土地规划、基地边界、废弃物处理资质、典型污染物和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在关键任务方面,清晰的梳理出七项任务,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废弃物分类收集、回收网络构建、终端处理、基础设施共享、协同效应的体现、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及信息化管理服务的实现和提升。基本条件是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创建的硬性基础,而关键任务则是成功推动基地发挥效益的核心手段。
财政支撑与监督引导共同保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为稳步推进我国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选择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驱动先进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速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国家多部门不定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和指导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
原标题:静脉产业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构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