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依靠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减少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依赖,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必然进行绿色生态转型。1绿色发展宏观背景1.1宏观态势: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从全球视

首页 > 节能 > 综合 > 市场 > 正文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趋势(上)

2016-07-07 16:26 来源: 工程建设标准与实践 作者: 李迅、李冰

引言

依靠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减少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依赖,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必然进行绿色生态转型。

1绿色发展宏观背景

1.1宏观态势: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从全球视野下来看,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是人类安居乐业之所,是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中心,也是现代化前进的主要动力。世界的城市化在2007年已经超过50%,中国也在2011年达到这一水平,这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到城市时代这一重要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城市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城市病”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得到体现:城市灾害频发,大面积、持久性灰霾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严重,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密度过高,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的宜居性遭到空前挑战。依靠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减少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依赖,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必然进行绿色生态转型。一方面是对全球生态城市发展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是国内资源禀赋条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和奥巴马共同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体现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中国向世界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一目标也奠定了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的战略基础[1]。

1.2目标引导:生态文明上升为我国基本国策

我国将绿色生态发展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相继提出一系列发展战略。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开始,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方面开始全面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将生态文明放在与政治文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平等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我国绿色生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生态发展也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

201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完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强调推动新型城市建设,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来指导城市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来全面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三大主题,既顺应了城市现代发展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本质要求,将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方向。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大幅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并详细阐述了包括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绿色新生活行动等绿色城市和城区的建设重点[2]。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对绿色发展也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等”具体要求[3]。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度召开,会议将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国家宏观政策机遇无一不在强调绿色生态发展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的战略引导作用[4]。

1.3政策激励:国家部委积极响应绿色生态要求

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不断重视,中央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环保部等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建设(表1),包括规划意见、试点示范、技术规范、组织保障等不同类型,以期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生态城区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和其他生态技术的应用。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的标准要求;住建部提出“十二五”时期将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为生态城区及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量化目标和指标。各个部委也相继评选出各类绿色、生态、低碳城区的示范和试点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各地相关项目的蓬勃建设。

表1国家部委近年出台绿色相关政策一览表

2绿色生态城区理论

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在增长方上要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从褐色的工业文明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转型;从线性的发展模式向循环的发展模式转型;城乡空间从小汽车主导的无序蔓延、粗放、非均衡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主导的紧凑、有序、集约、均衡转型;实现产城融合,职住相对平衡[5]。随着绿色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的纲领和行动计划,针对绿色生态城市和城区的系统设计也初步建立,主要包括理念、目标、技术、标准、示范体系等五大体系。

2.1理念体系:引导绿色生态核心价值观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U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适宜人类工作、生活的聚居地,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城市内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城市,联合国曾经有6项定性的描述作为评价标准,包括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以及自然资源不能破坏,把自然引入城市等。

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总而言之,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剥离了“使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任何城市,包括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都将失去城市发展本身的意义[6]。

具体来说,虽然业界对于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或者低碳城市等名称尚存有一定争议,但其倡导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应该是一致的。普遍来讲包含以下三项:一是自然为本,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城市或城区的建设中要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最大限度的避免对自然生态的人为扰动。二是多样循环,绿色生态城市或城区应该多元多样、循环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将废弃物尽可能的循环再生利用,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三是美丽幸福,绿色生态城市或城区应以人为本,提升宜居环境品质,共同倡导绿色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根本目标。

图1共生循环的绿色生态城市原理示意图

2.2目标体系:中外生态城市目标对比研究

现阶段,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正在成为当前世界城市的主流方向,以城市作为单元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日益明确。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城市实践的主要内容大体相似。各城市具有独特性,生态城区建设规模、方式、路径各有侧重。

图2世界范围生态城区建设分布图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作为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向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手段,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截至2012年4月,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地级(含)以上的城市共有280个,占相关城市比例的97.6%。

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市和城区建设和国外的绿色生态城市或城区还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中国还处在高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有条件关注更精细化的发展设计。从城市建设的规模来看,中国的城区大多尺度很大,大而全,而国外的建设量一般较小,是小而精。中国绿色生态发展策略更多是目标导向,以规划来指导建设,国外多为问题导向。中国的建设理念是理想主义,而国外更强调实用主义。中国的建设主体是政府主导、市场响应、市民有限参与,国外是政府倡导、市场推动、市民广泛参与。中国是自上而下规划引导,国外是突出重点强调实施,中国的城市建设多因人而异,模式相近、新城为主,国外更突出因地制宜,模式多样、新旧结合。

表2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对比表

考虑到中国目前城市和城区的建设阶段及发展水平,通过对比国外生态城市和城区的规划建设,可以借鉴先进的理念以及既有的经验,规避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在定性的战略目标及定量的生态指标体系制定中,更能协调先进性和科学性,充分吸取新理念和新技术,同时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良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3技术体系:从单一到集成化的绿色生态技术

随着绿色态城市实践越来越全面,由单一技术向集成协同过渡,城市规划也需要逐步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系统综合方向发展。一般来讲,绿色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含以下十个子系统的规划:紧凑混合的土地利用系统,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低耗清洁的能源系统,循环安全的水系统,减量再生的废弃物系统,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系统,幸福包容的省社区系统,综合集成的绿色建筑系统,智慧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及低碳安全的照明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有绿色产业、历史文化等等城市系统。

除了城市规划的集成技术系统之外,绿色生态城市和城区也越来越多的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具体建设实践过程中引入完善,具体包括绿色建筑的被动式技术、城市的生态微循环、提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微能源、绿色交通中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海绵城市技术中的低冲击开发、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微降解与源分离和城市矿山技术、部分适宜城区可选取的垃圾分区真空管道收集技术、对城区的生态修复、可计量的环境模拟评估技术以及碳排查和碳审计技术等。

上述绿色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的规划理念、规划前期、规划中期及规划后期与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紧密结合,越来越多的先行城区积极尝试将绿色生态的要求落入到法定规划的实施手段,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强效手段,提高绿色生态规划的实施度和操作性,形成集成化生态城市解决方案。

图3融入传统规划中的绿色生态规划新理念与新技术解决方案

2.4标准体系:落实标准规范及建设评估指引

标准体系是绿色生态城区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技术导则的规范引导,可以明确城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选取适当的技术方案,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从而助推城市向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转变。

国外在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美国的LEEDND,英国的BREEAMCommunities以及日本的CASBEEUD。虽然三套评价标准各有侧重,但都是针对尺度和范围相对较小的生态社区,和我国目前较大尺度、功能充分复合的绿色生态城区的开发建设差距较大,在适用性上有一定折扣。

表3国外生态社区评价标准对比表

我国单体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已经较为成熟,但绿色生态城区作为复杂的集成系统,其评价标准虽然一直在积极探索但尚未进行较大规模的推广实施。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11年提出新建绿色生态城区的六大门槛条件,包括拒绝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项目、紧凑混合的用地模式、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应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此基础上,住建部提出18项具体的量化指标,成为指导及评价各类绿色生态城区的一般标准。

表4住建部绿色生态城区考核指标表

近年来,住建部又先后委托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编制导则》及《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导则》,北京市也相继出台《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评价标准》及《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技术导则》,指导相关规划的编制及示范区的评选和实施评估。2015年,由住建部批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出台征求意见稿,成为国家第一部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主要包含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技术创新等九大领域,其中技术创新为统一设置的加分项,旨在鼓励绿色生态城区的技术创新和提高。其余八类指标分别对城区相应功能系统进行评价。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每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为100分。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根据条、款规定确定得分值或不得分。技术创新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按总得分确定等级,其中总得分为各个专项领域的加权汇总得分。绿色生态城区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生态城区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当绿色生态城区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5分、80分时,绿色生态城区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分为规划设计评价、实施运管评价两个阶段。既保证了规划阶段的目标导向,又在城区主要基础设施投入使用运行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运营评估,反馈规划阶段的具体目标[7]。

2.5示范体系:以点带面的规模化推广效应

开展示范试点,推广低碳生态低成本、适宜技术的做法,在探索阶段尤为重要。绿色生态城区的示范体系现在还在探索过程中,一些先行先试的案例已经卓有成效。例如深圳针对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提出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要求,云南呈贡新城对国外公共交通导向(TOD)开发模式理论的实践应用。还有广东省的绿道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留和连通,另一方面为慢行交通体系提供了优质的载体空间。

为了促进绿色生态城区通过试点与示范项目逐步向全国推开,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引导下,为积极响应国家及各部委的要求,省市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向绿色、生态、低碳、集约的方向发展。其中,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具有广泛的实施操作性,成为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的重点。这些政策主要通过直接财政资金补贴、容积率奖励、减免税费、贷款利率优惠、资质评选和示范评优活动中优先或加分等措施来实现(表4)。激励政策及措施的引导切实的推动了多元化、多样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生态城区示范体系的发展。

表5部分地区绿色生态建设补贴奖励政策一览表

原标题: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趋势(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