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的成功运行,拉开了湖南株洲工业污水集聚处理的序幕,为清水塘环境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意外的是,5年过后,株洲工业污水集聚处理却依然进展缓慢。
根据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底前,所以工业集聚区要按规定和实际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时间已然不多,市湘江办日前的通报却显示,我市需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11个工业园区,目前仅有1家启动了实质建设,其余均还没有日程。
污水处理厂建设停摆背后,究竟有什么困境,又将带来什么影响?
改变
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开创了株洲工业污水集聚处理的先河。近几年湘江水质转好,很大程度归功于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65岁的霞湾港居民刘福瑞,对湘江最好的回忆停留在了年少时期。“那时湘江水是清的,鱼很多,我们一群小伙伴在江中游泳、捕鱼、游船,不亦乐乎。”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水塘地区工业发展,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大部分工业污水排入霞湾港。刘福瑞依然记得湘江水体总是不停变换着颜色,“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白,那时候自来水经常有浓浓的异味,不敢饮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清水塘地区遍布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类等“三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持续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在历经数十年的累积沉淀后,霞湾港(排污渠)底泥中镉、铅、汞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成为株洲乃至湖南最大的工业排污口,株洲曾经因此而戴上“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
2007年12月,长株潭获批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实验区,株洲以此为契机,高耸的烟囱倒下了,成片的厂房拆掉了,污染企业逐步被拆迁和关停。
最让刘福瑞兴奋的,是清水塘那片路过都要捂着鼻子,满是油污、臭气熏天的鱼塘,被清理填埋,并在鱼塘的原址上建设株洲第一个工业污水处理厂。
2011年6月,投资3亿余元的株洲清水塘重金属工业污水开始试运行,每天可净化污水3万吨。
它将清水塘多家重点污染企业的17个排污口,通过污水处理厂的管网进行截断,所有工业污水统一归口到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进行深度处置,最终实现“一个口子排放、一个标准排放”,这意味着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湘江,给清水塘工业区企业污水排放安上一道“双保险”。
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开创了株洲工业污水集聚处理的先河。近几年湘江水质转变良好,很大程度归功于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滞后
我市共有11个工业园区需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目前仅有攸县工业集中区已开工建设
在企业不断关停、搬迁,清水塘走向转型升级的同时,株洲各区县的工业园区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株洲各类工业园区已有十多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表率作用并未深入到其他园区,五年里株洲对工业污水处理的建设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市排水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株洲的工业污水处理厂,依然只有清水塘一个。”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条就明确规定:2017年底前,必须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
株洲市环保局今年6月发布的株洲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也明确提到,2017年底前,株洲工业集聚区要按规定和实际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
然而,国家及市环保部门下发的限期严格“封杀”令,对株洲各区县的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推进作用。
资料显示,2016年,我市需完成129个保护和治理湘江省检项目。记者梳理项目进度统计表发现,目前时间已经过半,有12个仍未启动,其中9个即为工业园区水污染集中治理项目。
目前,我市共有11个工业园区需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目前仅有渌口经济开发区、攸县工业集中区启动该项工作。
2011年5月,渌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就委托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两年后的2013年4月,环评报告书才公布。但如今,何时启动建设仍是未知数。
唯一取得较大进展的是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3399.65万元的攸州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在今年初进行招标后,目前已经在建设当中。市环保局法宣科科长文红武告诉记者,攸州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株洲唯一一个允许化工类企业进驻的工业园区。
从园区规划到招标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时距离省检还有4个多月,距离国家限令不足一年半时间。即便这些工业园区立即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也几乎不可能在期限内完成。
文红武忧心地说,时间已然紧迫,不少工业园区却甚至还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意向。
现状
一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完善的污水预处理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老工业城市,近年来株洲污水主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排放废水2421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058万吨,生活废水20124万吨,工业污水只有生活污水的五分之一左右。
“工业污水比生活污水要难处理,处理不好造成的污染更大,因此不能忽视。”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潇湘”株洲负责人刘庆告诉记者。因此,刘庆在湘江沿岸设置的数十个监测点,大多为监测工业污水排放。
市住建局排水办负责人张峰告诉记者,目前株洲工业污水企业会进行预处理,再进入生活污水处理站或排入湘江,有排污需要的企业必须要在企业内建设排污设施,才能生产。
刘庆认为,“企业自建污水处理厂是不盈利的,对于企业来说,还要投入人力物力来维护,如果不是政策强制要求,我相信只有非常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运行处理设施。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偷排现象也时有发生。”
刘庆已多次监测到企业偷排污水情况。6月30日晚,刘庆就发现了有红色工业污水直接排入霞湾港内一级排污口。“当时附近的居民都闻道了好大的气味,排放仅为15分钟左右。”
刘庆调查后发现,这是清水塘某化工企业在进行污水偷排,便将情况举报到了环保部门。没想到,7月22日该企业又再度偷排。“环保局人员赶到后,水已经变清了。”
此外,即便工业污水经企业设备预处理后,进入城市生活污水官网,也容易出现问题。许多工业企业没有完善的预处理措施,造成污水厂进水混乱不稳定,就会变得难处理。
市排水公司易女士说,工业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设备。2013年12月,就曾因大量含油污水入侵霞湾生活污水处理厂,2条氧化沟遭破坏,导致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下降,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标。
张峰说,氧化沟是整个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沟内培养的活性污泥可大量吸附、降解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但含油污水的进入,在表面形成油膜隔离了空气,让整个氧化沟内的活性污泥失去活性,变成了无用的“死泥”。后来发现,这些含油污水为某企业冲洗油罐车的洗涤用水。
因为工业园区缺乏工业污水处理厂,导致经过企业预处理污水直接进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管网,是一种无奈。刘庆认为,企业预处理的污水应该先进入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再进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这样可多一层保障。
博弈
在资金短缺,区县政府、工业园管委会、企业三方博弈,责任划分未明确的前提下,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启动依然没有日程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滞后,株洲并非个案,在湖南省都遭遇了难题。”文红武说,湖南很多市还没有建成专业的工业污水处理厂。
究其背后原因,资金缺乏成了最大的难题。张峰说,工业污水处理厂投入大,运行费用高。
以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为例,各项投资共3亿多元,这还未包括后续运行的资金。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清水塘工业污水处理厂成功建设的一大因素是,它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补助和自筹。
而当前株洲未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工业园区,大都属于区、县政府直管,难以申请到国家资金。许多园区刚建园不久,还未有多少企业入驻,就要花一大笔钱去投入污水处理厂建设,这极其困难。这也是当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被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热情对待,但到下方建设主体受冷的一大原因,直接导致了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难以推动。
“我们还无法明确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该由何方负责。”文红武说。区、县政府对有保护地方环境责任,园区管委会直接负责园区各项事务,企业是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可以减免了他们建设污水设施的资金。
文红武说,三方看似都要对排污负责,目前我省正研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责任划分。
“除了受资金等因素制约外,部分单位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制未能理顺也是重要原因。”市湘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也只能积极督促他们履行责任。”
记者查阅发现,市环保局已对目前未启动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建设要求。其中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西示范园在2017年底前要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日处理工业污水3万吨;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田心高科园要求建设日处理工业污水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其他工业园区为日处理工业污水5000吨。
但在资金短缺,区县政府、工业园管委会、企业三方博弈,责任划分未明确的前提下,这些项目的启动依然没有日程。
担忧
明年年底,上级环保部门将组织考核验收,如果下半年还不启动实施,株洲众多工业园区已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工业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要与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相匹配,但是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大多定位为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当前,一些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并没有跟上规划步伐。
“一个园区企业预计在2020年增加到100家,但只发展到了50家。”张峰举例说,规划有些超前了,污水处理设备闲置是一种浪费“。在张峰看来,当前株洲的工业园大多为轻工、高科技产业,不深入调研就大规模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极易造成浪费,后续运行也成问题。
刘庆说,云龙污水处理厂早在2011年就已完成环评、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2012年5月在省发改委通过立项,但却一直没正式动工。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目前这片规建地仍是农田和池塘。刘庆说,“之前,除了有人在田里打过些桩子,就没有别的动静了。
导致云龙污水处理厂停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设计的污水处理量远超现实。2014年统计发现,该园区每天能收集的污水仅在1万余吨左右,而云龙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建设设计处理污水就高达6万吨/日、再生水1.8万吨/日。
污水收集不上来,污水处理厂建了只能“晒太阳”,还要花大量的资金维持运行。这是地方政府和运行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
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停摆在株洲并不是没有先例。株洲县湾塘工业园附近有一个污水处理中转站,2011年建成后到现在都没有运转,曾经废弃多年。湾塘工业园的工业污水经过中转站的水泵初步处理后,再送至株洲县污水处理厂作处理。停运原因却简单而荒谬:因为需要在农田内架设一批电线杆,未能与村民协调达成一致,导致无法供电运行。
令人担忧的是,污水处理厂建设停摆困境的后果,或许仍未被各方充分认识。根据规定,2017年底,工业园区若未能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地方将面临环保区域限批甚至取消园区资格的惩罚。
“明年年底,上级环保部门将组织考核验收,如果下半年还不启动实施,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位环保部门人士表示。
原标题:我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陷入“停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