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正在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今年初以来,钢铁、煤炭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步显现。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文)指导建材行业加快调整。水泥行业要

首页 > 节能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大力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8-22 09:13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宋志平

当前全国正在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今年初以来,钢铁、煤炭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步显现。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文)指导建材行业加快调整。水泥行业要抓住时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实现持续协调发展。任务紧迫,时不我待。

找准破解过剩难题的正确途径

我国是水泥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水泥产能迅速跃居世界第一,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跃居国际一流。但长期粗放式发展也带来了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顽疾。新常态下,水泥行业进入平台过渡期,一方面市场需求已越过峰值,另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供需矛盾更加凸显。目前我国水泥产能高达35亿吨,过剩超过30%。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23.5亿吨,同比下降6%,是25年来首次下降,各区域价格效益全面下滑。今年上半年水泥产量11.1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5%,下半年多条新线产能释放,产能利用率会更低。水泥行业利润从前几年每年七八百亿元下滑到2015年的300多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只有96亿元,同比下降27%,为“十二五”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我国水泥行业过剩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正确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地方“大家办建材”,满足了建设需求,也形成了“小、散、乱”的行业特点。近年来经过行业整合,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新增产能问题愈发严重。过去是落后产能相对过剩,现在先进产能也过剩,而且是全面过剩、绝对过剩。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属性是过剩成因,适度过剩也是市场常态,但严重过剩却集中发生在工业化、市场化的特定阶段和基础原材料、重化工业,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严重过剩。我国产能过剩还有财政体系分灶吃饭、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盲目审批项目等特殊原因。因此,我国产能过剩既是市场失灵也是监管失控的后果。水泥属于重资产行业,盘子大,如果不抓紧去产能,未来退出成本更高,拖延下去,社会代价会更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了经济新常态的内在特点,是辩证的综合施策,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和理论的突破。具体而言,就是兼顾适度增加内需、压减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过剩产能形势虽然严峻,有利条件也不少。国办发34号文为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关键是要坚决落实。最近有关部委在钢铁煤炭专项会上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去产能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工作进展和市场变化,一些减产、停产的企业有意复产,决心动摇,对此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水泥行业也是如此,必须坚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硬仗。

国际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等国家的决策者反思凯恩斯主义,开始重视供给和结构性问题,逐渐认识到市场和政府不可偏废。同时,在化解过剩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全世界解决产能过剩的普遍做法是大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治理过剩也是近代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事实证明,市场只靠“看不见的手”无法自由调节,只靠“看得见的手”也会因监管过度带来一些问题。“看不见的手”在特定阶段和产业可能有效,但对重资产的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常常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在这些产业,主要是靠大企业之手协调市场。发达国家在这些产业都是用兼并重组的方式,美国、欧盟对于企业集中的控制大大放宽,日本在泡沫经济后的钢铁、水泥行业法规中明确反垄断法不适用,快速形成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大企业集团。2014年欧洲排名前两位的水泥厂商拉法基和豪瑞重组后,去除了一些富余产能。印度米塔尔公司把欧洲钢铁厂全部重组后,关掉了部分工厂,恢复供求平衡。这些做法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过剩产能有序退出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球排名第三的建材企业爱尔兰CRH公司总裁阿尔伯特曾对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建言,他们的经验是水泥产能过剩很难控制,但不控制代价太大,必须由政府、协会和大企业协同控制。日本上世纪90年代水泥行业去产能也是多管齐下,政府发布“特安法”“重构法”和“圆滑法”,公会积极引导协调,企业无条件执行,使30家企业迅速整合成3家集团,水泥年销量从1.2亿吨降到4000多万吨,价格却一直在每吨100美元以上。法国水泥行业在困难时期销量降了30%,通过整合重建市场秩序,过剩产能逐渐消失,企业也开始盈利。

去产量、去产能还需打硬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贯彻落实国办34号文,水泥行业必须从去产量和去产能两方面着手。去产量主要是解决眼前的需求不足、价格过低问题,但去产能才能根本解决行业长治久安的问题,同时也要防止去产量带来的增产能的倾向,维持良性发展。

一是坚决限制新建。当前水泥行业无处无时不过剩,必须坚决遏制任何理由的新建,无论是电石渣、垃圾处理等都应在现有生产线上搞技术改造。2009年国发38号文不让再新建,最后各地还是以种种名义新增8亿吨产能,必须记取这个教训。这次国办发34号文强调到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水泥熟料项目。一定要确保各地区、各企业令行禁止,坚决执行。

二是坚决淘汰32.5标号水泥。32.5号水泥是最低标号的水泥。全世界水泥市场基本上是42.5标号占50%,52.5和62.5标号占50%,而我国却是32.5标号占60%至70%。在低标号水泥制作过程中,一些小厂1吨熟料掺加2吨混合材,鱼目混杂,质量堪忧。现在非洲国家应用的最低标号是52.5,我国生产技术装备全球领先,没有理由大量生产32.5标号水泥。目前,新疆地区全面禁止使用32.5标号水泥,京津冀、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更应带头。这样,全国范围就能减少6亿至7亿吨落后产能,也能从根本上确保质量。

三是坚决执行错峰生产。错峰生产是控制产量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应常态化,扩大错峰面。先进产能的企业也要错峰生产,这不是保护落后,而是解决过剩必须采取的关键性过渡办法。煤炭行业国家直接限产276天,最近煤炭每吨上涨近百元。煤炭价格上涨又使水泥企业成本猛增,如果水泥行业不能有效地进行错峰生产,把新增成本有效地传递出去,会随着煤炭行业的限产复价而雪上加霜。

四是加强区域协调。恢复供需平衡除了错峰限产外,还要大力开展区域市场协调。水泥企业能否主动进行市场协调将直接影响价格。全国水泥市场协调工作做得不均衡,好的地方大企业带头、地方协会负责,大家都很理智;差的地方主要是没有协调好。水泥产品是短腿产品,有销售区域,还要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协调做得好的区域,反对恶意低价扰乱市场秩序。下半年是旺季,要加强区域协调,争取当期获得好效益。

五是鼓励大企业联合重组。从国际经验看,解决过剩问题必须由大企业整合市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企业越来越成熟,创新精神和市场活力越来越强,不再是妨碍创新、窒息竞争的市场垄断者,应重新认识大企业对市场的建设性意义。中国建材通过联合重组,推动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6年的12%提升到现在的58%,但相较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现在我国水泥行业已经到了大型企业间重组的新阶段,政府、金融部门和大企业要担起责任。工信部最近选择吉林省做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计划把省内的几家水泥企业重组成一家大型水泥集团,市场占有率达到70%,这将为各省的水泥重组带个头。企业重组后要想高效率运营,大企业就会关闭一些工厂。关闭工厂后可以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中国建材准备把关闭的水泥工厂做装配式PC建筑,把水泥变成制品,向下游延伸,提高附加值。

六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牵引下,水泥走出去迈入全方位投资、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时代。中国建材不仅在海外投资建水泥厂,还搭建了智慧工业平台为海外工厂提供运营管理服务。现在许多国家缺水泥,我国产能这么多,应鼓励沿江沿海和口岸地区水泥企业出口。对于到国外建厂,同时国内主动去产能和关闭过剩工厂的企业,也应考虑给予支持,比如纳入国家专项建设资金贷款,引导企业把去产能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快调整步伐。

原标题:大力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