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杭州峰会之后,绿色金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鉴于绿色金融所需资金多、投资收益周期长、信息披露不完善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呼吁,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多金融模式应该被开发和创新出来,尤其是市场化方式。
民间资金被寄于厚望。据保尔森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戴青丽(Deborah Lehr)透露,目前,中央财办、保尔森基金会作为中美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基金(以下简称“中美绿色发展基金”)的顾问机构,正在指导中国地方政府、中美领军的金融机构、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公司积极开展合作。这一合作方式,被业界誉为探索跨境公私合作模式的有益尝试。
作为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成果之一,中美绿色发展基金的构想于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前夕成型。该基金的创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在目标上,旨在促成并加速美国节能环保技术与经验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在方式上,鼓励中美跨境的公私合作关系(PPP)创新模式,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中国的需求、市场规模和快速商业化的能力结合起来,并共同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戴青丽认为,在绿色投资方面,中美两国政府需要合作,政府和私企需要合作,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同样需要合作。2016年6月,基于中美绿色发展基金框架下的首批项目合作意向书已在北京签署,将分别投资于河北张家口和江苏镇江。预计募集的首批资金规模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30.5亿美元)。
为何初期的重点是推广提高建筑能效的绿色建筑技术?基金(筹备组)联席主席孙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建筑排放在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的占比超过30%,而中国的建筑规模是全世界最多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新建建筑面积将占全球的50%左右。”她透露,中美绿色发展基金最初从建筑领域入手,经过一年的筹备,基金关注的方向已拓展到与绿色相关的近十大产业。
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每年在绿色产业中的投资将达到6000亿美元,但政府只能提供10%至15%。具体到绿色建筑方面,由绿金委和保尔森基金会共同发布的《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建筑篇》估算,“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投资1.65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建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住房和商业建筑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必须依赖社会资本,以便使公共资金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中美绿色发展基金的设立,即是为了满足这部分资金的需求。
孙蕊透露,目前,镇江市的三个项目已经签订框架协议,马上会落地,其中一个是帮助当地成立地方绿色发展基金,另外还有两个投资项目。张家口的项目中,一个是帮助当地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其他项目还在最后尽调阶段。
“中美的合作有两方面,一是资金合作,二是技术合作。资金方面中美将来都会介入;技术方面,基金会整合中美最前沿的绿色能效技术,针对不同的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孙蕊表示。
当然,该基金的设立也充分考虑了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宽泛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对环境进行治理,将会为市场带来1万亿美元的商机。新的市场打开后,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绿色金融能够带来可见的经济效益。具体到中美绿色发展基金,孙蕊表示,该基金的预期投资回报不同于一般的私募基金,“我们是将其看作基础设施基金的回报,会有一些长期投资的项目,这些项目致力于帮助中国绿色发展和提高能效。”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基金也将探索多种方法,以平衡绿色技术的高投入与长期回报之间的矛盾,为二者架起桥梁。
值得关注的是,在两国合作的框架之下,地方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前,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认为,政府要建立监管框架以及培养这个新兴产业的扶持框架,以便市场能够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为中美绿色发展基金的试点之一,镇江市市长朱晓明在一场公开论坛上表示,地方政府承担着资源整合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职责,保障社会资金在一个安全、透明、高效的环境下运作。“这个过程当中优惠政策不是完全政府给钱,有时候创造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朱晓明说。
据了解,保尔森基金会此次还作为“智囊团”为G20绿色金融小组提供支持,而明年绿色金融小组在德国G20的工作,保尔森基金会将依旧参与其中。戴青丽告诉记者,在德国担任主席国期间,G20绿色金融小组会有两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一是建立绿色债券市场,二是借助FINTECH新技术促进绿色金融。
原标题:绿色金融催化市场 中美建筑节能探索跨境公私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