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余额为5.57万亿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9月4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

首页 > 固废处理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G20中国印记:绿色金融已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高度共识

2016-10-09 15:45 来源: 环境经济杂志 作者: 雷英杰

导读: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余额为5.57万亿元。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9月4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习近平强调,面对当前挑战,二十国集团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

习近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应当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今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提高能效、反腐败等诸多领域制定了行动计划,要把每一项行动落到实处。”

作为轮值主席国,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峰会议程。“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为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说。

在中国的倡议下,G20杭州峰会今年设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担任秘书处。该研究小组的参与者来自所有G20成员和6个国际组织,主要任务是识别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体制和市场障碍,并在总结各国经验和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私人部门绿色投资能力的可选措施。研究小组向G20杭州峰会提交了第一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与会领导人合影。中新社 盛佳鹏 摄

绿色金融已经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高度共识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

2015年9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明确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2016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会议认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要加强对绿色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

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在G20杭州峰会前印发《指导意见》,不仅丰富了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的内容,还标志着我国从最高战略层面到各相关部委层面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彰显出中国全力支持和推动绿色投融资、加速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决心,并将在G20框架下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

从事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认为,《指导意见》涵盖内容广泛,有很多创新和亮点,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各项部署逐渐向具体落实层面延伸,加快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出席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时透露,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称之为“中国战略性优先事项”的绿色金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令国际瞩目。比如,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的10%;中国是全球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中国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发布本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国家;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共同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每年需要在绿色领域投资约6000亿美元,是目前绿色投资水平的两倍。

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余额为5.57万亿元。

叶燕斐告诉记者,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产生的环境效益比较显著。按其贷款支持资金比例,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1.8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35亿吨,这相当于北京7万辆出租车停驶298年,或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发电7.4年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减排化学需氧量397.73万吨、氨氮43.45万吨、二氧化硫399.65万吨、氮氧化物200.60万吨,节水6.23亿吨。

据了解,近年来,绿色信贷余额的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余额的增速,2013年末这个比例是8.7%,2014年末是9.3%,2015年末是9.7%。“未来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比例呈增长态势的可能性比较大”,叶燕斐说。

9月1日,中国代表团在G20新闻中心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就二十国集团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与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向记者介绍中方看法和主张。中新社 盛佳鹏 摄

不只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也着实“火”了起来。中国人民银行此前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达到1200亿元,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0%以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对此,欧洲货币高管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势头的评论是,中国在一年之内从零成长为“英雄”。

在绿色债券领域,中国出现了多个“首支”。比如,中广核风电在银行间交易商市场发行了国内首支碳债券;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等值10亿美元绿色金融债券,开启了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先河,这是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首支绿色债券;由国家开发银行承销的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两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这是国内首支成功发行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北汽今年4月发行的2016年第一期绿色债券,是自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以来,首支面市的绿色企业债券,也是首支H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境内企业债券。据悉,本期债券已分别在银行间市场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首支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同时上市的绿色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测,2016年中国有望发行3000亿元绿色债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他说,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有多方面好处,比如,可以为绿色企业和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资产类别,解决银行和企业期限错配的问题,通过声誉效应强化发行人的绿色投资行为等。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污水处理、新能源、地铁建设等都是中长期项目,目前主要靠银行贷款,让银行发行中长期的绿色金融债券、让企业发行中长期的绿色企业(公司)债券,有助于缓解绿色项目融资难问题。

除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河北省和湖北省在内的地方,已经纷纷建立了绿色发展基金或者是环保基金。

2016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内蒙古环保基金设立方案》,标志着内蒙古环保基金正式成立。

据了解,内蒙古环境保护厅参考国内其他行业成熟的基金运作模式,以认筹的方式确定了4家合伙人,共同发起环保基金,并按比吸筹形成2016年“环保母基金”初始规模40亿元。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以1∶5的比例二次吸收社会资本参与,2016年预计可形成200亿元的环保基金投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剑说,“十三五”期间,每年根据政府引导资金10亿元规模,按比吸收4家合伙人共同再注资续集环保母基金,通过二次杠杆作用,预计5年可形成环保基金投资规模1000亿元,与“十二五”相比,预计增长20倍之多。

云南省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实践。为破解普洱市建设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筹融资难题,普洱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分行于今年4月份联合设立“普洱市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总规模50亿元,这是全国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

7月15日,“普洱市绿色经济发展基金”顺利实现首期10亿元资金交割,普洱国资公司出资两亿元劣后级资金,国家开发银行云南分行牵头募集8亿元优先级资金,期限5年,投资普洱交投公司股权,最终投向景文高速公路项目(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绿色产业,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

对此,马骏表示,很多绿色项目是比较新的,加上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民间资本不太愿意投入到这些绿色项目上来。而具有政府背景的基金参与投资这些项目后,可以大大降低民间对于这类项目的风险嫌恶,使民间资本愿意跟资。

郭沛源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建立国家级绿色发展基金,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对绿色投资的承诺,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市场,用政府资本吸引社会资本跟投。”

火热的市场背后,还需冷静对待各种挑战

《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指出,尽管绿色金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只是很小比例的银行贷款被明确界定为绿色贷款。在少数几个已经对绿色信贷定义的国家中,只有约5%~10%的贷款是“绿色”的;贴标的绿色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也低于1%;全球金融投资者持有资产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占比也低于1%。

不难看出,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在各类市场的金融活动都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也包括在某些细分领域遇到的特殊问题。

挑战一:环境外部性。绿色金融面临首要的、最根本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马骏说,这些外部性既可以是绿色项目带来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也可以是污染项目带来环境损害的负外部性。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困难,导致“绿色”投资不足和“棕色”(即污染性)投资过度。

挑战二:期限错配。在流动性要求较高的资金供给和长期项目融资需求之间进行期限转换,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但现实中,相对长期项目的融资需求而言,长期资金供给不足,银行平均贷款期限只有两年左右,期限错配成为许多市场常见的问题。

另外,同一行业内的绿色项目比传统项目往往更加依赖长期融资,因此所面临的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比如说,与火电站相比,建设太阳能或风能电站的前期资本投入与运营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更高。对于火电站,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购买能源的开支,短期融资即可满足需求,但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等项目,情况则不同。

挑战三:缺乏对绿色金融的明确定义。缺乏对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的明确定义,可能成为投资者、企业和银行识别绿色投资机会的障碍,还可能阻碍环境风险管理、企业沟通和政策设计。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重点不相一致,应该根据各国自身特点定义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另一方面,如果每家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义,势必会增加绿色投资在不同机构和市场之间的比较难度,提高跨境绿色投资成本。

挑战四:信息不对称。企业没有披露环境信息,往往会增加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搜索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投资者才能判断哪些企业是绿色的,哪些是非绿色的,哪些是伪绿色的。即便可以获取企业或项目级别的环境信息,如果没有持续的、可信赖的绿色资产“贴标”,也会对绿色投资构成制约。再加上一些国家不同部门的数据管理呈割据状态,无疑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只有提供了环境信息,资本市场才能用脚投票,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色企业,减少对污染企业的投资”,马骏说。

此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金融机构并不十分了解某些绿色技术是否在商业上具有可行性,以及绿色投资面临太大的政策不确定性,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投资者在可再生领域、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科技领域产生强烈的避险意识。

挑战五:分析能力不足。金融机构对环境因素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认识仍处于早期阶段。由于缺乏分析能力,金融机构往往会低估“棕色”资产的风险,而高估绿色资产的风险。结果呢,污染型和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项目仍然获得了过多的投资,绿色项目却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

借助G20平台,凝聚绿色金融全球共识

过去十年来,许多国家在金融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包括采用可持续信贷和责任投资的原则,提升环境信息披露和治理要求,以及推出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和绿色指数产品在内的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各国央行、财政部、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方之间的国际合作也逐步增强,推动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经验交流和能力建设。

《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供G20和各国政府自主考虑的可选措施,以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私人部门绿色投资的能力。主要可选措施包括,提供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推广绿色金融自愿原则;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支持本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推动环境与金融风险问题的交流;完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测度。由研究小组倡议的自愿可选措施已经被纳入G20杭州峰会公报。

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做出的大量工作,已经在全球金融界产生积极影响。UNEP可持续金融项目主管Simon Zadek表示,“中国在系统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开创性的,并已经开始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但也要看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陈雨露出席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时指出,无论是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设计,还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理念普及推广,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一是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这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健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的双重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环保、财税、担保等政策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善绿色项目的收益性和现金流,切实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能力建设。通过改进技术和业务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环境风险管理、绿色可持续投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是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充分利用G20、“一带一路”等全球性战略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广绿色金融领域的最佳实践,进一步凝聚绿色金融发展的全球共识。

四是发挥好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联动机制、绿色项目成本收益分担共享机制和风险监测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原标题:G20中国印记:绿色金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