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示范项目三年发展历程回顾
2014年至2016年,伴随着PPP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PPP参与方数量和积极性的显著增长、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的狂飙突进,PPP示范项目用三年时间由青涩的灰姑娘成长为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逐步走向成熟,登上世界舞台,实现了一场华丽蜕变。本节将对这三年的变化历程进行回顾。

1三批PPP示范项目整体趋势
PPP示范项目的变化呈现如下整体趋势:
1)项目数量和规模快速增加:项目数量从第一批30个增长至第二批的206个和第三批的516个,三年增长了近17倍;与第二批相比,第三批的项目数量增长150.49%,项目投资额增长77.09%,这背后是中国PPP领域从无到有,直至成为“全球领袖”(世界银行副行长LauraTuck女士语)的快速发展;
2)行业分类完备:第一批示范项目标明了各项目所属的行业领域,第二批形成了10个行业的分类,第三批形成了18个一级行业的两层级行业分类体系,管理体系逐步清晰、不断完备;
3)公布信息丰富:第二批示范项目公布的信息中增加了项目投资额和联系人,第三批再次增加财政支出层级和项目实施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支付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加之“PPP项目库”的启用,PPP项目及整个PPP管理体系的透明度显著提高;
4)管理制度健全:从第二批示范项目开始,切实实施“能进能出”的管理制度,相继将7个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调出示范项目名单。
2第三批示范项目的显著亮点
作为集大成的第三批示范项目,还有如下两大显著亮点:
1)多部委联合行动,汇众力行大道
PPP项目的特征之一是涉及边界条件众多,牵涉部门众多,第三批示范项目实现了多部委合作评审、联合发布,从中央层面实现了跨部委的交流与协作,为后续PPP项目的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延伸阅读:
财政部发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附项目名单)
2)出台配套政策,强化落地执行
10月11月刚发布的财金[2016]91号文,明确提出了示范项目的落地时间,强化对项目在规定时间内按期落地的时间要求;同时,对PPP项目用地的供应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提出“不得直接以PPP项目为单位打包或成片供应土地”,而应依据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各宗地的范围、用途和规划建设条件,分别确定土地供应方式。这既是跨部委合作的显著成果,也力图规范PPP项目落地实施中用地问题。
可以预见,在部委合作和土地政策的支持下,在七百余个PPP示范项目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数以万计的PPP项目将迈入落地实施、稳健发展的新阶段。
二、第三批示范项目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公私合作产出的是全社会共享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效益;实现项目融资也好,缓解地方政府债务也罢,在发挥项目经营绩效之外,政府对PPP项目的支付责任不会改变。本节对第三批示范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1第三批示范项目各省级区域财政支出情况比较分析
第三批示范项目共覆盖了34个省级区域,包括3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4个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大连市、厦门市、青岛市)、26个省或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
为比较各省在PPP示范项目中的支出情况,设计了两个比值指标,分别为“第三批示范项目总投资额与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比值”(以下简称“A值”)、“省内平均项目投资额/全国平均项目投资额”(以下简称“B值”)(由于数据缺失,A、B值均未将“兵团”纳入统计),按照“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将各省级区域由大到小排列,结果如图2、图3和附表1所示。


延伸阅读:
财政部发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附项目名单)
可以看出,两个比值与“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并无明显规律。
具体而言,A值用于反映该省级区域在PPP示范项目上的总体承受能力,所有33个省级区域中,A值高于10%的共有13个。在投资总额排名前五的省份中,河北省、云南省、贵州省的A值较高(高于30%),而山东省的A值仅为5.51%,大连市虽投资总额小,但A值高达46.94%;其他A值超过10%的省级分别是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甘肃省、吉林省、宁波市、海南省、青岛市、宁夏回族自治区。
B值用于反映该省PPP示范项目的平均规模与财政支付能力的关系,所有33个省级单位中,B值高于100%的共有13个,其中“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排名前17位的省级单位中,仅占4个。B值高于200%的共有4个,分别是北京市、宁波市、青岛市和大连市,为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均为项目数量少、投资额大的省级单位,且上述三个副省级城市的A值均高于10%。
2第三批示范项目财政支出层级比较分析
本节对第三批示范项目的财政支出层级进行分析,在所有34个省级区域(包括“兵团”)中,项目数量占比最大的是区县级财政,比例为56.4%,投资金额占比最大的是地市级财政,详情如表1所示。
其中,除了3个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均计入“省级财政支出层级”)和兵团外,有9个省份有省级支付的示范项目,分别是贵州(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全国排名第31名,以下仅列出数字)、海南省(28)、河北省(8)、河南省(11)、黑龙江省(18)、吉林省(25)、江西省(14)、宁夏回族自治区(30)、云南省(12)。

三、第三批示范项目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第三批示范项目涉及18个行业领域,PPP模式在更多的领域实施,体现了模式的价值和活力;本节对第三批示范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1行业分类体系的变化
与第二批示范项目相比,第三批示范项目的行业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PPP项目分门别类的系统化管理。具体而言,分类体系有三大显著变化:
延伸阅读:
财政部发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附项目名单)
1)调整原有行业的范围
i.轨道交通项目归入“市政工程”类别;
ii.原有“水务”类别更名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进行分拆,将原有类别下的项目根据项目内容,分别归入“市政工程”(管网建设、供水)和“水利建设”;
iii.原有“市政工程”类别下的能源类项目分拆形成“能源”类别。
2)增设八个一级行业
新增的八个一级行业分别是水利建设、能源、城镇综合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林业、社会保障和其他。其中,“水利建设”和“能源”均是从原有类别中拆分出现,前两批中都有同类项目,并非真正的新增行业。
真正的六个新增行业中,“城镇综合开发”因其综合性高、投资额大、合作期限较长、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而广受关注,成为此次示范项目的亮点之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林业”和“社会保障”项目的出现表明:PPP项目进一步向着民生相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公共产品领域拓展,成为未来PPP领域发展的新行业;同时,增设的“其他”类别使分类体系完善和科学,其中包括2个会展中心项目和1个质检体系项目,也可视为未来发展的行业方向。
3)细分至二级行业
将18个一级行业分为64个二级行业。
分类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体现出监管者对项目类别的认识更为清晰明朗。第三批示范项目的分类体系调整对比情况和二级行业设置情况详见附表2、附表3。
2各行业时序变化分析
本节对各行业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2所示。
从项目数量来看,示范项目总体行业分布情况变化不大,其中“城镇综合开发”类别的项目从无到有(6.4%)、“医疗卫生”类别的项目数量减少(降幅为5.44%),此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涨幅为3.57%)、“水利建设”(降幅为3.99%)和“文化”(降幅为3.21%)是仅有的变化幅度超过3%的行业。
从项目投资额来看,总体行业分布情况的变化情况较为显著,“市政工程”由于行业范围调整而投资额大幅降低(降幅为29.23%),投资额增长迅速的是“交通运输”(增幅为19.72%)和“城镇综合开发”(9.57%),可以看出行业投资热点的转变。
各行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的变动情况如图4、图5和附表4所示。

延伸阅读:
财政部发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附项目名单)



延伸阅读:
财政部发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附项目名单)




延伸阅读:
财政部发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附项目名单)
原标题:PPP示范项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