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现实情况是,要把垃圾放对地方,并非易事。建筑垃圾产出量大,绝大部分却只能简单填埋,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疾。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建筑垃圾年产生约4000万吨,但资源化利用比例不足5%,与发达国家90%左右的利用率相去甚远。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吃不饱,深

首页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评论 > 正文

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投产后“无米下锅” 谁该为建筑垃圾买单?

2016-11-03 10:03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孙杰

“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现实情况是,要把垃圾放对地方,并非易事。建筑垃圾产出量大,绝大部分却只能简单填埋,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疾”。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建筑垃圾年产生约4000万吨,但资源化利用比例不足5%,与发达国家90%左右的利用率相去甚远。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吃不饱,深加工产品质量不过关,政府优惠政策未落实等因素,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叫好不叫座”。

建筑垃圾仍走填埋老路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堆积如小山的混凝土、砖石块等建筑垃圾,被大口“吞”进破碎机“嘴”里,等“吐”出时,大块的建筑垃圾已被“嚼碎”。再经二次破碎和筛分,这些建筑垃圾就摇身一变,成为不同规格的骨料,大的直径三四厘米左右,小的直径0.5厘米左右,还有的成为常见的细砂。这是日前记者在南五环附近西红门镇看到的一幕。

“大颗粒骨料可以当修路底料,也能用于河道修复,小颗粒可用来铺设微景观地形。”现场一位负责人说。据了解,西红门这两年正在升级改造,经测算将产生500多万立方米(1立方米约折合为1.5吨)的建筑垃圾。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垃圾何去何从成为难题,“正规消纳场的容量根本不够用,要是继续外运填埋,很可能会出现偷倒的现象。”镇里相关负责人坦言。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外运建筑垃圾每车成本500元,每车装载17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外运成本约29元。为减少垃圾外运填埋,镇里引入一套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按每立方米30元的补贴标准,对建筑垃圾就地破碎、资源化利用。外运填埋与处理利用成本基本持平,还实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产生一定的环保效益。据了解,从去年7月以来,西红门镇共处理建筑垃圾36万立方米,产生成品料17万立方米。

然而遗憾的是,像西红门这样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并不是普遍现象。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刘思慧介绍说,目前北京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比例不足5%,企业不足10家,实际处理量不过200万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也表示,目前全国包括北京市对建筑垃圾几乎还都是填埋。

企业投产后“无米下锅”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曾提出建成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首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是为数不多建成并投产的项目之一。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处理约160万吨建筑垃圾,但企业如今却面临“吃不饱”的尴尬。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预计处理建筑垃圾约25万吨,开工率较低。开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他介绍说,按规定建筑垃圾产生方要给建筑垃圾处置方每吨30元钱处置费,但收费一直没能有效落地。“想要建筑垃圾,钱的事儿就别提。你要是收处置费,人家就不上你这儿来。”这位负责人也很无奈,如果没有处置费,就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中处于亏损状态。

刘思慧也认为,目前建筑垃圾简单填埋成本低,建筑垃圾产生方为节约垃圾处理费选择填埋,这就导致企业无米下锅,即便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也无法维持生产。

王维平则从技术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释。他认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的设备普遍不能工业化运转,“也就是不能稳定运行,三天两头儿坏,如果按量给它提供垃圾原料,它还不一定吃得消。”这也是导致建筑垃圾处理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筑垃圾被处理成骨料后,相当部分成为修路时的路基料,但市场对再生建材认可度低,设计、施工等单位仍习惯用天然材料,即便再生材料售价比天然材料略低且质量合格,设计、施工单位也怕承担风险,不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只有深加工为再生建材成品,才能赚钱。但以目前企业的技术水平,仍很难做到,也就不能走向市场。”王维平指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一大软肋。

谁该为建筑垃圾买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北京建筑垃圾产生量还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据预测,“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仍将维持高位,2020年预计达到5200万吨,年增量约为300万吨左右。

“处理建筑垃圾利润太薄,一吨才两三块钱的利润。这还是在设备少出问题的情况下,搞不好就会赔钱。”西红门建筑垃圾处置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只能靠出售成品骨料平衡盈利。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具备社会公益性质,且利润微薄,仅靠市场无形之手显然很难推动。刘思慧建议,应尽快参照国家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土地优惠、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电力优先等层面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促成已规划多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产能。

王维平则给出了另一条解决办法,对建筑垃圾进行平台化管理。即通过前期评估测算所有建筑商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建筑商需把垃圾处理费先交到平台账户,才能获得开工证,然后再由平台指派相关企业运输和处理这些建筑垃圾。

原标题:北京一年产生约4000万吨建筑垃圾,再生处理比例仅5% 建筑垃圾何时变废为宝?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