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效应的激发恰恰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欠账多、运行水平低、监管不严、违法现象频现等直接相关。这些现象导致了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加上信息沟通不畅、交流渠道堵塞,以及公众环境意识日益觉醒,最终导致邻避效应凸显。
某省年产生危险废物约15.3万吨,但目前处置能力仅为8.5万吨。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规划滞后。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及时配置与之相匹配的环保基础设施。不仅仅是这一省份,据了解,目前华东地区各省市都存在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其实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建设运营环保基础设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环保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不可或缺的基础。狭义上讲,环保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等。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地方政府在建设运营环保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规划滞后,供给不足。因为受到地域、政策等限制较多,环保基础设施大多按照政府规划进行建设,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依靠市场调节空间较小。一旦政府规划滞后,就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危险废物处置为例,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建设投资虽然向市场开放,但是由于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选址、环评审批、许可证制度等相关要求十分严格,危险废物处置作为一个市场化产业,难以做到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处置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呈现出区域垄断态势,处置费用大幅提高,产废单位面临霸王条款、处置难、守法成本高的局面,涉及危险废物处置的违法行为也不断出现,环境安全风险不断增大,给环境监管带来巨大压力。
配套不足,运营水平低下。环保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的配套工程、专业的管理运营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笔者发现,很多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目前难以发挥效能。以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为例:生活污水处理厂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很多地方的污水处理厂早早建成,但由于种种原因污水管网和截污纳管等配套工程迟迟不到位,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就低于排放标准,让环保基础设施沦为“晒太阳工程”。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的渗滤液收集处置系统,但因为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且运营水平低下,大量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处置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很多填埋场虽然建设了纳滤和超滤等深度治理设施,但由于前段的生化系统缺乏专业维护而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深度治理设施无法投运,只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而渗滤液也难以达标排放。
监管缺位,执法不严。环保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区域垄断、是民生工程或由政府直接运营等特点,存在环境执法难以及监管缺位的现象。地方对环保基础设施的监管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监管现象,对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管得严,但对源头排污单位超标纳管现象不能积极排查处置;对垃圾填埋场的异味扰民问题管得严,但对渗滤液超标排放现象失于监管,以纳管代监管;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废气排放管得严,但对超范围、超能力接收处置等问题的监管缺失。总体来说,对环保基础设施的环境监管力度要远远低于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环境守法底线屡屡被突破。
环保基础设施落地难,邻避效应凸显。近年来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垃圾焚烧、危险废物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往往造成“一闹就停”的结果。这些地方由此陷入环保基础设施亟待建设,而公众反对意见强烈、项目落地难的困局。事实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最后损害的是群众的环境权益。邻避效应的激发恰恰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欠账多、运行水平低、监管不严、违法现象频现等直接相关。这些现象导致了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加上信息沟通不畅、交流渠道堵塞,以及公众环境意识日益觉醒,最终导致邻避效应凸显。
笔者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在建设运行环保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补齐短板、提前规划。应结合污染源普查等工作,对行政区内产生的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污染物总量进行摸底,对照现有环保基础设施的能力补齐短板。同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行政区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及时调整,避免出现类似危险废物处置的困局。
拓展渠道、创新体制。建立城市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加大PPP等模式的推广力度,拓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从而解决因资金困难造成的建设滞后问题。在政府直接运营的项目中,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技术能力过硬的团队,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
加强监管、推动升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监管应和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一视同仁,结合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的监管,改变一些地方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的状况,守住环保守法的底线。同时,通过严格监管推动不达标环保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重塑公信力、加大决策透明度。通过加强对既有环保基础设施的监管,保证达标排放,杜绝违法行为。同时,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重塑政府环保公信力。对环保基础设施项目,要做到坚持过程透明、决策民主的程序正义,并提高信息公开程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最终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担忧。
原标题:直面问题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