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北京环境交易所交易大厅座无虚席,此间正在举行中国电力交易与碳交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能电力集团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发布了国内首款电碳融合减排创新产品电碳宝1.0,北辰实业集团、远洋地产、青岛海尔、中碳能投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使用。这只是随着2017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临近,各方跑马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市场 > 正文

碳市场启动临近 机构、企业提前布局“跑马圈地”

2016-11-23 13:2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王璐

11月22日上午,北京环境交易所交易大厅座无虚席,此间正在举行中国电力交易与碳交易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能电力集团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发布了国内首款电碳融合减排创新产品“电碳宝1.0”,北辰实业集团、远洋地产、青岛海尔、中碳能投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使用。

这只是随着2017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临近,各方“跑马圈地”升温的一个缩影。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全国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案批复在即,各地备战也进入冲刺期,非试点地区开展了碳排放核查、能力建设等工作,试点地区也陆续启动2017年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并且研究与全国市场对接,方案有望年底前上报。为了在未来千亿级规模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机构、企业等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布局,而电改等成为催化剂。

对接各地备战进入冲刺期

事实上,早在2013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就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在此基础上,2015年12月中国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全国碳排放交易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在今年年中上报国务院,目前批复在即,配额分配将采用基准线和历史的强度下降法两种方法,以前者为主。

而具体分配、履约监管等由省一级政府负责,福建、浙江、甘肃等纷纷印发本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相关企业都开展了碳排放家底盘查、现场复查、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石化联合会等相关行业协会也完成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基准值指定研究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我们目前做的工作就是全力配合好非试点地区的能力建设工作,最近在山东、辽宁、内蒙古、河南、甘肃等地开展了培训,下周还要去新疆、云南。”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透露称。

而作为试点地区的北京则在11月21日宣布正式启动2017年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确定明年重点排放单位947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5%,核发重点排放单位既有设施配额约4600万吨。“下一步,将组织一系列政策宣讲和培训活动,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指导和督促重点排放单位于2017年6月15日前完成履约工作。”北京市发改委表示。

“我们一方面继续做好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就是从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研究试点与国家对接的要素,重点关注各试点的剩余配额,研究不同对接方案对广东市场相关方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各试点的合理对接框架与模式,同时尽量保障广东的利益。”广东碳排放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处于研究阶段,计划年前提交方案到广东省发改委,再上报国家发改委。

升温机构和企业“跑马圈地”

虽然全国统一碳市场尚未正式启动,但市场却早已热了起来。广东碳排放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周(11月14到18日),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共成交配额61.33万吨,较前一周上升201.35%,均价在每吨10元到40元之间,总成交金额为909.41万元,较前一周上升92%。

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每吨300元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元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元到4000亿元。

虽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明后两年更多是以机制建设为主,让全国市场运转起来,真正获益还有待时日,但企业早已行动了起来。目前国内五大电力、部分地方电力、石油石化、新能源企业很多已经开展了系统工作,如华能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华电近日在中央企业里首家启动编制碳排放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28亿吨,其中1.09亿吨由结构调整贡献,约占总减排量86%。

延伸阅读:

碳市场建立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电力企业的应对措施

不少公司还投资了碳交易所的股权,如华银电力持有深圳碳排放交易所15%股权,深圳能源持有深圳碳交易所10%股权,重庆燃气持有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6%股权。同时,有很多企业则将目光投向了碳资产管理,主要包括碳项目开发、碳项目投资、碳交易、碳盘查、碳咨询等,其中仅从事第三方核查的机构就有近300家。此外,包括兴业在内的多家银行、平安保险在内的保险机构也加大对碳金融、碳保险业务的探索。

事实上,类似这种合作的达成,也是各交易中心为了在未来全国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9家交易机构,还有更多地方表示要建,“但交易目标不衔接,交易价格不一致,交易标的确权审核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还存在,市场环境亟待优化。”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善成坦言。按照发改委的计划,未来全国将保留7家至8家国家级交易机构,淘汰在所难免。

契机电改推进拉动碳交易

作为碳排放大户,电力行业无疑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主体,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带来新契机。

据了解,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被誉为“啃硬骨头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截至目前有10余配套文件陆续出台,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售电侧改革三路突进,已有90%以上省份纳入试点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成立的售电公司有上千家。

碳交易为排放量带来“商业价值”:一方面,“超额排放”需购买配额/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自主节能额节能量可申请签发CCER,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配合电改政策,节能服务公司客户量增加后,可成立独立售电公司,新增售电收入。

“电力行业的减排必须和电力交易结合起来,市场空间很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表示,发电侧的潜力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增加。同时,可加强需求侧的管理,建立新的消费模式。此外,通过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等使电力资源更好地利用。

“电碳宝”正是北京环境交易所与上能电力集团为适应电力体制深化改革和统一全国碳市场建设需要而打造的,致力于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体化能源供应与碳资产配置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碳排成本,预计电价可优惠0.1元/度。梅德文表示,此次与上能电力集团在“电碳服务”、“电碳交易”、“电碳金融”的跨界融合尝试,通过电力业务的普适性,将极大地拉动碳市场的活跃度与规模化。

据了解,仅北辰集团、远洋地产在北京的部分商业项目,通过“电碳宝”就可分别获得1万吨与7千吨碳额补贴,直接覆盖其全年的碳排指标缺口。而上能集团为北辰投资的商用储能电站,利用峰谷电价差能为北辰每年直接降低数百万的电费成本,而其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万个单体储能电站项目。

延伸阅读:

碳市场建立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电力企业的应对措施

原标题:碳市场启动临近 各地冲刺备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