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每年除夕,回父亲的老家过年是我家的传统。父亲老家在芡河边上的彭咀村,可能因为水质好,村里人爱吃鱼的缘故,这里出了很多大学生。由于父母工作忙,我童年里很多无忧无虑的时光是在老家度过的。跟爷爷泛舟河上,和哥哥捉蜻蜓、钓蚂虾,跟大娘拔芋秧、下地

首页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评论 > 正文

记者回乡手记:垃圾回收体系建立 魅力乡村焕发新颜

2017-01-30 11:28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彭旖旎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每年除夕,回父亲的老家过年是我家的传统。父亲老家在芡河边上的彭咀村,可能因为水质好,村里人爱吃鱼的缘故,这里出了很多大学生。

由于父母工作忙,我童年里很多无忧无虑的时光是在老家度过的。跟爷爷泛舟河上,和哥哥捉蜻蜓、钓蚂虾,跟大娘拔芋秧、下地窖......记忆中,家乡有很多沟渠河塘,一到夏天就长满荷叶、蒲苇,孩子们常顶着荷叶遮太阳,点燃蒲棒熏蚊子。可这几年回乡,记忆中的沟渠河塘大都不见了,化作稻田、道路、菜地,甚至停车坪,彷佛压根没有存在过。

少了一些东西,也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垃圾。穿村而过的水泥路取代了以前的泥坝子,看起来光洁平坦,但路两旁却满是垃圾--肮脏的塑料袋、破碎的玻璃瓶、被随手丢弃在沟渠里的农药瓶、化肥袋。虽然不远处,就是河水勾勒出的地平线与树的剪影交错形成的美丽风景,但眼皮底下的垃圾总是让人扫兴。去年年三十陪爷爷散步,看到一个农村老人正在垃圾坑里捡垃圾,而这个坑原本是水塘,现在干涸了被当成了垃圾池,置身其中的老人眼神茫然。

我常责怪爷爷不讲卫生,怎么能乱扔垃圾呢?老人家很委屈,农村不像城里有垃圾桶,垃圾不扔到地里,还能扔到哪里呢?的确,以前农村垃圾少,大多都用来烧锅,少数烧不掉的就倒在地里自然降解。可如今,农村的垃圾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是很难降解的塑料、玻璃制品,村头村尾堆积的垃圾就越来越多。

改变发生在去年。今年年三十,我第一眼就看到摆在爷爷家后门的绿色垃圾桶。爷爷说,现在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有垃圾桶,村里还聘请村民作保洁员,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收垃圾,送到村里的垃圾中转站,再送到县里的垃圾处理厂。垃圾费按每户的人头数或田亩数算,每人每年十块钱,剩下的全由政府补贴。爷爷说,现在垃圾再也不乱扔了,都是倒在垃圾桶里。

今年散步,真的发现糟心的生活垃圾少多了,当然还有少数村民习惯没有改变,还是能见到垃圾,但回收体系建立了起来,垃圾有了去处,垃圾围村的困境一定能够破解。

爷爷爱到河边锻炼,坚持了20多年。他说,这两年经常会看到白鹭、野鸭子,“环境好了,它们也回来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看到一家正在运行的生物质发电厂,大伯告诉我,这家发电厂使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发电,不仅利用了秸秆,还能向电网供电。

大伯还说了个好消息,因为在芡河边上,村子被列入生态旅游开发区,村民们都很期待,希望家乡越来越美。

看到今年的老家,我想起央视的一则视频,一位在外务工者选择返乡创业,经过种种困难终获成功,他说,“我来自农村,就回到农村,用同一块土,养育下一代,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

这几天,微信上一位女记者的乡村日记让很多人产生共鸣,跟前两年揭示乡村凋敝的博士返乡日记相比,这篇文章提出,中国乡村正经历觉醒与重构。

不可否认,乡村还有很多问题。就拿老家来说,乡村民房建设缺乏规划一直让我非常遗憾。近几年,跟其他地方一样,老家流行建楼房,但老乡们各自为政,没有设计和统筹,都爱盖高的大的,以为是多占了空间,但这样看起来不仅粗笨、拥挤,还缺乏整体协调性,看起来不美观,住起来也不舒适。

同时,也有很多事情正在改变,比如垃圾回收体系的建立,绿色生态理念的普及,文化设施场所的具备,逐渐规范的村卫生室……相信随着更多好政策向乡村倾斜,更多人才向农村回流,拥有无穷潜力、承载着历史荣耀的乡村一定能绽放新的活力。

原标题:记者回乡手记:垃圾回收体系建立 魅力乡村焕发新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