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展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培育发展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推动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体系,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日前组织前往四川、山东等地进行调研。调研围绕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展开。记者

首页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评论 > 正文

一元钱改变观念?且看四川丹棱农村垃圾处理三方如何发力

2017-04-11 09:05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刘潇艺

为开展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培育发展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推动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体系,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日前组织前往四川、山东等地进行调研。调研围绕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展开。记者随调研组一行深入多地农村,来到田间地头,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农民进行了交流。

 资料图片

产业版将陆续刊发记者此次调研见闻收获,分享各地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本期报道关注四川丹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的探索,介绍村民自治、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如何共同发力。

在农村,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村庄附近被塑料袋、烂菜叶、卫生纸等生活垃圾覆盖。村民一边抱怨环境脏乱,一边重复着随意倾倒垃圾。没人收、没人管,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无法进一步改善。

农村垃圾为什么难处理?很多地方发现,主要障碍在于: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基层财政负担重;另一方面农村的垃圾处理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

四川省丹棱县近年来农村垃圾的收运、处理费用等问题上的探索,初见成效。当地通过农户初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再通过农户每月缴纳1元左右的自筹经费,改变了政府出钱“大包大揽”垃圾收运费用的问题,探索出农村垃圾处理的新模式、新道路。

政府兜底财政压力大怎么办?

政府应慢慢撤出,建立健康长效的市场机制,丹棱探索出“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模式

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如果按每人每天产生0.5公斤计算,一年产生约1.1亿吨垃圾,但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处置率仅36.3%。

为什么农村生活垃圾难处理?

记者日前在四川调研时,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岳东介绍说,目前的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用集中收运后,集中和分散处理两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问题,集中收运主要是由政府兜底,但由于集中收运辐射面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财政压力也比较大。

“政府慢慢撤出,让市场解决问题,建立健康有效的长效机制很重要。”他说。

眉山市丹棱县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丹棱县的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

在龙鹄村,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古维芬介绍说,农村垃圾整治政府不能缺位。“通过政府的引导,丹棱县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乡镇、村组三级组织管理机制,并且依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建立了目标考核、季度评比、暗访曝光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她说。同时,也是政府通过入户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引导农户初分类垃圾,并通过签订承包协议对承包人强制实施垃圾二次分类。

“也就是说在二次分类环节,我们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村上垃圾清运、保洁工作实施项目管理,打捆承包。”古维芬说,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公开竞标的形式,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承包人,承包人和村委会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费用支付、违约责任等。“承包人再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保洁清运队伍,自购转运车辆。”

延伸阅读:

【专家视点】关于深化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

湖南津市成功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绿色存折”实惠便民

科学收运、分类减量是关键

农村按照4个类别进行初分类,使垃圾减量50%以上;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最终使垃圾减量80%以上

垃圾收运是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前期做好垃圾分类,能够有效缓解垃圾收运的压力。在新模式中,龙鹄村是怎么做好这一环节的?

记者在龙鹄村看到,道路旁边有很多垃圾倾倒池、分类减量池。古维芬介绍说,根据农户的分布,按照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对相对集中的农户,每3户~15户不等,修建大小不一的联户定点倾倒池,在1个~3个组的中心位置,修建联组分类减量池。

“在能通行压缩式垃圾车的村道旁建了收集站,根据道况,将全县的村收集站进行串联,形成8条垃圾收运线路,有5台压缩式垃圾车每天收集所有收集站垃圾。”  古维芬说。

她还告诉记者:“这些垃圾池由县财政全额投入,为力求节俭、实用、长效,统一设计了规格材质,省钱效果很明显。成本方面,每个联户池大约300元,联组分类减量池和收集站每个1500元,每个村收集站配备6个~8个垃圾桶,最大限度地节省财政开支。”

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些收集设施建设费用需要1264万元,通过合理的统一规划,最终只花费了337万元即解决了问题,投入节省了73%。

对农户而言,要做的就是按4类进行初步分类处理:烂水果等有机垃圾直接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

古维芬说:“初分类的减量效果明显,基本可以减量50%。再经过承包人的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终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20%,两次减量80%。”

自筹经费走出政府“大包大揽”困境

自筹经费强化环境治理观念,每个农户每月1元,县财政每年对运行费用的补贴由全埋单的429万元减少至50万元

对于记者关心的运行费用问题,古维芬提到“自筹经费”。她说,龙鹄村特别强调村民在垃圾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村民做好垃圾初分类实现减量;另一方面,村民也是垃圾收集承包费用的主要来源。

据介绍,各村不断通过宣传、召开大会、入户做工作等,在群众中强化“谁产生垃圾谁收集”的观念,对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实施“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并按照村规民约,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垃圾收集承包费用。

“现在多数村每个村民每月交纳1元,每年12元。经济条件确实较差的村,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县财政补助解决。”古维芬说,其中村民自愿交纳的垃圾收集费占承包经费的80%,村集体和政府补贴各占10%。

通过这种自筹经费的方式,县财政每年对运行费用的补贴由全埋单的429万元减少至50万元。“这50万元主要用于奖补村组干部卫生管理费、补助经济较差村的缺额承包费。”这种模式大大减轻了财政的压力,走出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困境。同时,对于垃圾清运承包人来说,也能有钱赚。

村民表示,每月1元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什么负担,交1元钱就能让村里环境干净整洁,他们很支持。

四川丹棱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

延伸阅读:

【专家视点】关于深化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

湖南津市成功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绿色存折”实惠便民

原标题:初分类减量一半 一元钱改变观念 丹棱农村垃圾处理三方发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