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许多产业,其中最难产的当属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度是伪产业,后来逐渐真实化,落地成型,到现在成为国家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由于ldquo;与经济发展相悖rdquo;的成见,这一过程走得异常艰难。而在这条路上走过的千万家环保企业也经历了生死考验,有的熬成了老兵,有的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市场 > 正文

万亿级环保大蛋糕成为国企下酒菜——盛宴背后忧患重重

2017-06-16 08:09 来源: 环保水圈 作者: 山少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许多产业,其中最难产的当属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度是伪产业,后来逐渐真实化,落地成型,到现在成为国家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由于“与经济发展相悖”的成见,这一过程走得异常艰难。而在这条路上走过的千万家环保企业也经历了生死考验,有的熬成了老兵,有的改弦易辙,大多数死在了路上。

好在三十年的蛰伏,环保产业终于迎来了春天。这个春天对无数环保人而言,犹如久旱逢甘霖,期盼了太久。然而,真的能如愿吗?这个春天来得似乎寒意料峭,并不温和。

眼看着环保的蛋糕做大了

近日,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第十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表示,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涉及环保投资将超过6万亿元。近年来环保产业保持着较高的年增长率。随着最严格环保法规实施以及部分行业增速放缓,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出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节能环保类上市企业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来看,一季度,不少节能环保企业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从营收额来看,约9成环保企业吸金能力提升;从净利润来看,约8成环保企业较去年同期呈增长态势。

在2015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环保产业近乎“独领风骚”。

从政策法规以及当下的环保业态来看,环保产业不仅美在当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万亿级的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已然成为了一块让所有人垂涎的大蛋糕。

眼看着大蛋糕被瓜分了

但是,真正吃到这蛋糕的绝对不是苦等30年的环保人,而是手握重金与丰厚资源的国有企业,是其中的大多数重来没有做过环保的国有企业。

随着行业的发展,产业格局、商业环境与项目体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革。截至目前,环保行业有近5万家企业,但平均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的不是环保领域的企业加速产业布局和业务扩张,而是“野蛮人”竞相抢占环保的市场高地。

嗅到政策红利的各路“巨人”纷纷以入股、并购、成立环保子公司等方式加速在环保领域跑马圈地。央企和大型国企进入明显提速,其中葛洲坝、中国石化、中国中车、国电集团等大型传统行业巨头都已纷纷涉足环保市场。

由于很多跨界环保的企业“有钱任性”,业内把他们称为“野蛮人”。而涉足环保的大型国企,应该算是“野蛮人”中的“野蛮人”了。这些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以收购、成立环保子公司、项目界入等方式杀入了环保行业。

2015年4月,葛洲坝收购凯丹水务75%股份,进入水处理领域。随后,公司在水处理、固废、可再生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开启并购模式,收购凯丹水务剩余25%股权,收购中固科技,进军污水污泥处理领域等。这一系列的收购为葛洲坝快速打开了环保市场的“大门”。

成立环保子公司进入行业也是国企们的最爱,中国建筑、中国化学、中石化、中电建、中车等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其中,中国化学联合其大股东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斥资10亿元设立了中化工程集团环保有限公司,加大环保业务板块的投入;中石化成立中石化节能环保公司,致力于做强上游节能环保产业;葛洲坝成立绿园公司,专注于打理其环保产业等。

还有一些企业凭借自身在工程项目或技术上的优势,进入环保相关领域。中国中铁就凭借其在工程项目上的优势,已承建数百个水务及环保工程项目,进而打入环保市场。中石油则携手哈工大,以多梯度耦合污油泥处理等新技术,进军石油环保产业。

中国中车凭借技术和设备优势,专注进军农村污水处理市场。早在15年,中国中车就与江苏常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随后又投资10亿,在常熟建立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及研发基地。在企业官网上,中国中车声称自己“成为国内村镇污水治理领域首选供应商”。

门槛相对较低的再生资源行业更是吸引了不少国企的目光,葛洲坝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葛洲坝的再生资源领域业务主要由旗下绿园公司进行打理,近年来一直大动作不断。15年,绿园公司与大连环嘉成立葛洲坝环嘉公司,进入再生资源领域;随后,又成立葛洲坝兴业公司、展慈公司,切入再生资源中原市场,增加再生有色金属深加工业务,在再生资源领域全面铺开。

在吞并风潮大行其道的风潮下,许多在环保行业深耕多年的老兵型优质企业也带上了“红领巾”。去年,东江环保进行股权重组,公司实际控制人将6.98%的股份协议转让给了广东省的国资企业,被业界称为正式戴上了“红领巾”。而类似的股权收购案并非个例,去年业界知名的环保企业桑德、碧水源也分别接受了非常“可观”规模的国资入股。

得天独厚的大国企几乎所向披靡,秒秒钟把一块环保大蛋糕悉数瓜分。而一直以来作为主角的环保企业只能干瞪眼,眼看着环保市场的蛋糕做大了,眼看着大蛋糕被瓜分了。环保企业苦苦等待、翘首以盼的大蛋糕最终还是变成了国企、金融资本的下酒菜。

延伸阅读:

跨界做环保的土豪企业那么多 这两年他们都赚钱了吗?

资本侵吞的背后

大型国企的加入,的确为环保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到来有利于大型项目的快速落地,技术的提高等。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跨界背后,却隐忧重重。

大型国企大量进军环保行业始于2015年,虽来势汹汹,但毕竟还是门外汉,急冲冲地来发财,未必能吃得下这块热豆腐。

以前述国企为例,环保已成为葛洲坝的主营业务板块之一,但从整体上看,公司在环保领域还需努力。总体而言,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仍是建筑业务,环保板块仅占百分之十。虽然环保板块营业收入排在第二位,但毛利率却不到5%,处于末流。

而有的企业则显得有些“雷声大,雨点小”,在环保领域并未取得太多实质性成绩,有点“玩票”的意思。此前,中国化学为改变单一业务结构,进军环保行业,如今,环保占其业务的2.16%,业务结构有初步改善,但距其想要把环保板块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之一的初衷来讲,还相据甚远。中石化节能环保公司在近两年除完成几项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外,未见其有更大动作。

能不能发财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能不能把环保做好、把环境治好就事关国计民生了。

这些被业界称为跨界者的国企,在带来新兴动力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格局日渐加剧的情况下,低价中标、恶性竞争也开始频频创保产业。另一方面,在行业生态将要出现更为急剧的变化之际,对扎根未稳的“小而美”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长远来讲,这对环保产业的业态健康极为不利。

今年两会上,作为为数不多的环保界人大代表、永清集团董事长刘正军表示,“国家投入巨资治理环境,没想环保PPP项目中标的却都是一些国有企业、建筑企业,环保企业只能给他们打打工。现在专业化环保公司参与不了环境治理项目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项目都被大型国企、建筑企业中标了,而不是由专业的公司来干专业的活。环保公司是给环境治病的,一个人病了,谁愿意找一个不专业的大夫来看呢?”

“环境问题非常复杂,应该通过建立比较好的制度,让专业公司来干专业的活。当前环保产业‘野蛮人’现象比较突出,很多跨界资本纷纷进入环保领域,低价竞争令行业秩序混乱,导致专业化环保企业参与不了环境治理项目。”

E20研究院调查显示,环保类PPP项目中,国有企业占比达72%,民营企业仅占28%。很多环保PPP项目的中标企业都是建筑施工类企业,而非专业化环保企业,这可能导致环境治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比如在黑臭河道治理方面,非专业公司虽然在施工方面比较擅长,但是在工艺、技术、运维上并不在行。所以,非专业企业插手环保就好比是赤脚医生行医,是极不负责、完全没有保障的。而政府纵容这种想象则是对环保事业的不负责任,这与“两山论”是相悖的。

现在一些以前从事建筑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和金融资本纷纷进入,而环保产业要求企业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不仅是土方施工这么简单。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规划、设计体现生态、环保理念,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素质和队伍。

“之所以出现专业化公司参与不了环境治理项目的现象,主要是体制问题造成的。”北京绿创声学董事长姜鹏明在两会召开之际E20环境平台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说,由于目前资源大多掌握在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手中,会造成“病人给自己开药方”的情况;甚至工程招标流于形式,“钱是我的,项目也是我的。事先说好了由你中标,但项目必须包给我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很多环保PPP项目对民营企业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使得当前火热的PPP成为大型国企的盛宴。

房地产吹起泡泡还没有散去,方兴未艾的环保产业又遭绑架。能够守护绿水青山的不是绝对的资金优势,而是健康的体制、自由的市场,以及在此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专业化企业。

中国的环保产业急需宏观调控。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防止缺乏专业资质的公司或投机资金进入。

延伸阅读:

跨界做环保的土豪企业那么多 这两年他们都赚钱了吗?

原标题:万亿级环保大蛋糕成为国企下酒菜——盛宴背后忧患重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