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与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编制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系列是我国首部综合性、专业性、独创性的低碳发展研究报告,堪称我国“低碳发展蓝皮书”,截至目前已出版六本系列作品。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是该系列第六本报告,共分为五篇:“十二五”回顾、低碳发展展望、碳市场、“巴黎协定”后的形势以及数据指标篇。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张希良所长对《报告》做了详细介绍。《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低碳发展也进入了深刻变革的新阶段。自2013年以来,我国碳排放增长减缓,节能减碳目标顺利完成,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迈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系列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以持续推进气候治理,低碳发展制度在强度控制、低碳试点、碳交易试点、以及温室气体统计等几大方面呈现出许多全新亮点。“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雾霾治理与低碳发展则呈现出政策协同效应,可再生能源与能效融资高速增长。
《报告》提出,进入“十三五”以后,国家不同部门之间政策协调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需要用低碳政策引领不同领域内的相关政策进行整合,优化现有的政策体系。由于传统行政手段带来的减排潜力不断降低,新时期急需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来进行政策创新。《报告》以贵州省遵义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国家低碳发展目标的地方政府行为转化,将遵义市的低碳发展目标与国家进行了对比。此外,《报告》还介绍了中国低碳试点城市概况。《报告》称,我国大部分试点城市提出了早于国家设定的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且东部地区试点提出的达峰时间整体早于中西部。而在非化石能源占比和森林覆盖率方面,由于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分解落实到各省,因此各个试点的执行效果差别较大。
《报告》还对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中国2050年的低碳能源经济转型路径:要实现《巴黎协定》的2°温控目标,中国能源系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驱动政策来推动超常规转型。
原标题:《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