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日前公布的《2016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产水规模118.81万吨/日,其中,2016年,全国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个,新增海水淡化工程179240吨/日。
值得关注的是,在海水淡化规模扩大的同时,困扰该产业发展的成本和技术等难题已有所突破。
“日产1万吨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以往吨水投资费用超过1万元,如今,已降低到7000-8000元左右。”24日,中国脱盐协会驻青岛代表郭亮对记者表示。
近七成用于工业用水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山东已建成海水淡化产水规模达28.2万吨/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作工业用水。
青岛是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沿海城市,也是“十三五”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8个城市之一。“为了节省水资源,青岛电厂、黄岛电厂、青岛钢铁等都在工业用水中引入了海水淡化水。”郭亮说。
据悉,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省市,主要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岛。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的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
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海水淡化用于工业用水的工程规模为691385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66.61%。其中,火电企业为31.6%,核电企业为4.61%;化工企业为5.05%,石化企业为12.3%,钢铁企业为13.5%。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规模为392705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33.05%。
补缺水短板
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水利用正成为各地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青岛水务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企业。“目前,青岛水务集团运营管理的海水淡化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包括百发、董家口两座1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厂。”该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
据介绍,6月份以来,青岛市市区用水提前进入高峰期,在市区原水供应95%依靠客水的不利形势下,青岛水务集团对原水泵房进行技术改造,增大了原海水取水能力,日前,海水取水达到29万立方米,超过了设计输送量26.8万立方米。15日,该集团所属的百发海水淡化厂创建厂以来最高日产量记录,共产水105251立方米。
与此同时,青岛市还发挥海水淡化水在城市供水中的作用,实现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分质分类供应。自2016年9月以来,实现了向工业企业直供海水淡化水,非供热季每日供水达到了12000吨左右,供热季每日供水达到了22000吨左右,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淡水资源,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上述报告中提到,2016年,为提高海水淡化工程实际产水率,青岛、天津等地通过开发周边工业用水用户、加快建设海水淡化输水管道等多种方式,提高了海水淡化实际产水量。
技术成熟成本下降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曾经居高不下的海水淡化成本如今有所降低。
“海水淡化成本主要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2016年我国海水淡化成本主要集中在5至8元/吨,包括电力成本、蒸汽成本、药剂成本、膜更换成本等。”上述报告显示。
“此前成本动辄都超10元/吨。”一位海水淡化企业人士透露。
成本的下降也放大了海水淡化的市场空间。“以天津为例,当地工业用水的价格都在7元/吨左右,如果海水淡化的成本控制在5元/吨,对企业来说还是有价格优势的。”郭亮分析说。
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也取得一定突破。上述报告称,天津、舟山、青岛等“十三五”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将海水淡化作为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开发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和产品,系列先进的淡化造水机已实现商业化应用,陶瓷膜有望得到工程化应用实践。
据记者了解,反渗透、低温多效和多级闪蒸是国际上已商业化应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与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整体技术指标与国际接轨,多套海水淡化装置出口国外。
延伸阅读:
向大海要水喝 我国海水淡化咋样
原标题:吨水成本降到5至8元 海水淡化成本难题渐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