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盐碱地14.8亿亩,可开发利用3.4亿亩,已开发利用1.15亿亩。在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中还有2/3没有得到治理。记者从9月25日在长春召开的2017全国农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战略论坛(盐碱地专场)获知上述信息。盐碱地农田治理越来越紧迫,有关部门力推适宜的综合治理技术,促进盐碱地产业升级、农民

首页 > 环境修复 > 土壤修复 > 评论 > 正文

传统盐碱地改良方法欠佳 新型土壤改良剂成功解决盐碱地问题

2017-09-29 15:04 来源: 农资导报 作者: 王洋

中国现有盐碱地14.8亿亩,可开发利用3.4亿亩,已开发利用1.15亿亩。在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中还有2/3没有得到治理。记者从9月25日在长春召开的“2017全国农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战略论坛(盐碱地专场)”获知上述信息。

盐碱地农田治理越来越紧迫,有关部门力推适宜的综合治理技术,促进盐碱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农田质量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中高强度、反季节、连作种植,令土壤中盐离子浓度增加。传统的盐碱地改良原则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提倡“肥随水来,肥随水去”的新思路。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研究颇有成效,目前有新型的土壤改良剂、生物刺激剂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程度不同地解决盐碱地的问题。

盐碱地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只有少量耐盐植物能够生存。国家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有政策、有标准,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也有成果。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陈保华介绍:有很多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如土壤盐碱化过程的分析、盐碱地土壤调查与风险评估、盐碱地和盐渍化土壤综合治理工艺与方法,都是有实施方案也有成功案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表示:传统的水利工程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办法,对盐碱地治理效果欠佳。他们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功能性抗盐碱缓控肥料、抗盐碱种子处理剂,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提高作物的抗盐碱性,实现盐碱荒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而且,此后不继续使用改良剂,仍能实现高产稳产。

盐碱地改良要考虑从水利、土壤改良、农业耕作、生物四条技术路线入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刘建明认为,盐碱地治理要借重矿物质技术,用“石头造肥料”,研究矿物肥料和矿物质土壤条理剂生产技术和农业应用。用粘土矿物修复重建土壤的胶体系统。

论坛由中国化工学会专业委员会《化肥工业》编辑部联合上海化工研究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及中国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联盟等单位举办,还与司尔特、山东农大肥业等七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延伸阅读:

生态修复之盐碱地生态修复

盐碱地改良让不毛之地变成高产良田

原标题:农田综治论坛瞄准盐碱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