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生态PPP:机会与生态并存项目增长、热情不减,PPP项目快速增长PPP项目热度持续。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第八期季报),PPP项目入库数量为14,220,投资总额178,000亿元。相比2016年1月底入库项目6,997件增长103.23%,81,332亿元投资额增长118.86%。PPP入库项目落地率稳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市场 > 正文

环保行业2018年发展策略:“十九大“后新起点 绿水青山的远征

2018-01-04 09:43 来源: 中金公司 作者: 戚政韬

2018年生态PPP:机会与生态并存

项目增长、热情不减,PPP项目快速增长

PPP项目热度持续。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第八期季报),PPP项目入库数量为14,220,投资总额178,000亿元。相比2016年1月底入库项目6,997件增长103.23%,81,332亿元投资额增长118.86%。PPP入库项目落地率稳步提升,2016年1月,PPP入库项目落地率为20%。2017年9月,入库项目落地率提升至35%。

环保项目占PPP项目总数近1/3。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数据显示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项目占比较大,分别占38%和14%。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只占总项目数7%。但是市政项目中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于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园、景观绿化、海绵城市、管网建设以及垃圾处理等环保类工程。根据PPP入库项目来看,这些项目大约占PPP项目总数的20%左右。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环保类项目大约占所有PPP项目的27%左右。

政府付费依赖性加强

按PPP项目付费机制区分,落地项目数中,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比例越来越高,从2016年6月的36.7%和33.5%上升到2017年9月的43.4%和36.4%。使用者付费项目则由原本近30%下降到20%。

以项目投资额划分,PPP项目付费机制中,使用者付费占比由2016年23.7%下降到2017年9月的13%。可行性缺口补助由46.5%上升至55.2%。使用者付费项目的持续减少体现了现在PPP项目依赖政府付费的发展现状。当然,这也是目前PPP项目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即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付费压力,财政持续可承受能力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国退民进、重视运营,PPP项目面临洗牌

PPP项目推行的初衷是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投资管理的局面,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其融资能力强、建设运营能力强的优势,并且降低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负债和债务。目前PPP落地项目中依旧是政府付费占主导地位。很多PPP项目实际存在着政府隐形担保等问题,变相转移PPP项目的负债压力到政府。

针对此类问题,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文件规范PPP项目落地规范。2017年4月底,财政部发布50号令,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情况,禁止了PPP项目中偿债资金来源不合理的情况。2017年5月底,财政部发布87号文,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对于地方政府违规融资的限制。2017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92号令,加强了PPP项目入库审核,对于已入库项目进行审核,不合格项目集中退库。新入库项目中要求实际与绩效挂钩占比超过30%。2017年11月,国资委发布192号令,国企对于PPP项目投资不能超过上一年净资产50%,同时对于国企使用金融工具监管进一步加强。

随着国家规范PPP项目的各项法规出台,我们认为PPP行业在短期面临明显的转折,明年PPP项目在数量上很难保持之前的增长趋势,并且整体投资额增速也会出现大幅回落的情况。但是PPP项目将会更加侧重使用者付费类项目发展,项目审核将会更加严格,保证项目的质量。PPP项目将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升。

PPP项目将会偏向于运营类公司。我们发现,目前大量PPP项目是以土建工程类项目为主的流域治理类,黑臭水体治理类,而纯运营类项目占比较少。PPP项目中,政府付费类项目和可行性缺口类项目的比例一直在快速增加,这也导致运营类公司在此前PPP项目参与程度不高。现在在政府不断加大对PPP项目融资监管的背景下,对于“名股实债”、违规融资以及使用储备土地出让金做为偿债资金等行为进行日趋严格的管控。尤其是92号文中明确规定,新入库项目中要求绩效考核挂钩占比要超过30%。将会促使今后PPP项目偏向运营类公司发展。

PPP行业“国退民进”。最近国资委出台192号令,要求国企累计对于PPP项目的投资不得超过去年净资产的50%,同时加强对于国企金融工具的监管。非投资金融类子公司不得参与仅为项目提供融资、不参与建设或运营的项目。我们认为国资委发文限制国企承接PPP项目总量之后,民企对PPP项目的参与度会显著提升,尤其是生态环保等偏重运营的领域。


利率上行,融资为王,把握PPP项目龙头

目前在国家加大PPP项目监管的大环境下,PPP项目操作流程更加规范。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在2017年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表示:“对不具备条件、未规范开展‘两个论证’的项目,自己资本金不到位、资本金穿透以后不是自有资金的项目,我们有考虑剔除”。有理由相信,行业内之前屡见不鲜的“名股实债”、“政府隐性担保”等方式将会受到严厉监管。社会资本方杠杆将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使用一个案例进行测算:假设整体项目投资39.3亿元,SPV公司投资11.8亿元,回报7%,银行贷款利率4.9%。整个项目建设周期2年(建设期工程净利润7%),还款周期15年。当银行利率为4.9%时,项目公司的内部回报率(IRR)为7.6%,银行累计本息还款额为38.3亿元(不考虑时间价值)。当利率上行到7.9%时,银行累计本息还款额上升到44.9亿元,项目公司IRR下降到2.9%,仅略微高于长期储蓄利率。由此可见PPP项目回报率受利率影响程度比较大。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项目中前两年建设期工程项目净利润设定为7%,提升了PPP项目的回报并减轻了利率对项目的影响率。

0002水环境治理:2018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重点流域防治规划:全国水污染治理统筹发展

目前,水环境治理依旧是全国环保行业中体量最大的板块,并且在2018年值得重点关注。2015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2017年10月12日,环保部、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对于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要求、任务等做了详细规划。2020年,重大流域(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水质要求都做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央储备项目库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制定了2020年前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泥安全处理设施等新建产能目标。

流域治理市场空间:把握黑臭水体和重点流域

黑臭水体:重点城市黑臭水体体量依旧,城镇黑臭水体治理有望拉开

在流域治理部分,黑臭水体是市场最关注的部分。2015年,《水十条》提出“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共统计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2100条,其中完成治理927条,治理中843条,方案制定中328条,另有两条未启动。总长度约为7057公里。

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16年4月,住建部城市建设司调研员曹燕进女士就在“第十一届水处理行业热点技术论坛”上表示,黑臭水体整治主要分四步,首先“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的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逐一排查,并向社会公布排查结果,接受公众评议。”第二,“根据排查和公众评议结果,确定黑臭水体名单和总体整治计划(含年度整治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第三,“根据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委托专业机构针对各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按规定程序开展论证和工程实施,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按评估方案全过程跟踪实施进展,适时开展公众评议,并由地方政府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对各黑臭水体的整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地方政府根据所公布黑臭水体名单、总体整治计划及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每季度或每半年)公布水体整治效果,并根据所建立的长效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工作。”

绩效考核是整个流程的关键点,要做到长效治理,要做到政府的资金投入能换回显著持久的水质好转,必须要在工程完工后,发动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力量,进行持久的监督,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要果断整改,这也是符合当下PPP项目考核机制的理念。

黑臭水体未完成空间依然还有2000亿。我们对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筛选,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黑臭水体治理的项目。可以发现黑臭水体项目治理成本区别比较大,单位处理成本在3000万/公里~1亿/公里之间。主要原因是黑臭水体污染程度不同,同时整体治理时,技术选择、处理要求等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中性估计认为平均处置成本为5000万元/公里。全国2100条黑臭水体总长度约7057公里,则所有黑臭水体治理市场空间为3500亿元。目前已有927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我们按照所有黑臭水体平均长度3.35公里,可以估算出还有4000公里黑臭水体还没有完成治理,剩余空间约为2000亿元。


县级市黑臭水体治理空间有望打开。目前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主要涵盖的是地级市的黑臭水体,各县级市黑臭水体将是后续市场增量来源。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16年统计公报,我国共有县级市360个,建制县1537个。假设每一个县市至少一条黑臭水体,每条水体治理需求1亿元来预估,则还有近2000亿元市场空间。

重点流域治理:7000投资计划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情况

全国重点流域III类水质以下比例依然较高。我国主要流域中,珠江流域总体水质良好,长江、黄河、松花江、淮河、辽河总体为轻度污染,海河总体为中度污染情况,其中2016年底,淮河、海河、辽河I~III类水比例分别为53.3%、37.3%和45.3%。


我们以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海河和黄河为代表可以看出流域治理的主要效果。对比2015~2016年月报数据,2015年1月,I~III类水占比61%,IV~V类水占比25%,劣V类水占比14%。2016年12月,I~III类水占比59.9%,IV~V类水占比26.8%,劣V类水占比13.4%。水质相比没有明显改善。我们将16年数据对比15年同期数据,总体而言,I~III类水、IV~V类水占比年均变化不大,从侧面说明了黄河流域目前来看治理仍需要继续推进。


海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之一,相比长江等流域而言,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可以发现海河流域水质好转比较明显。15年1月,海河流域劣V类水占比大约在50%,2016年1月,劣V类水占比为48.9%,2016年12月,劣V类水占比约为25.5%。同时,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I~III类水比例从36%增加到49.6%。对比2015年和2016年同期数据,I~III类水比例同期明显增加,而劣V类水占比下降明显。虽然海河流域整体水质改善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海河流域IV类以下水体比例依旧占35%,考虑到雄安新区的建设对于流域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认为海河流域治理依旧是一项长期工作。海河流域的治理会长期保持并且国家会逐步提高对于海河的治理要求。

7000亿投资改善重点流域水污染现状。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信息,我国重点流域水体质量问题依旧严重,黄河、松花江、淮河、海河以及辽河水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2020年之前,还将新增污水管网15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日、提标改造4250万吨/日、新增无害化处置能力6万吨/日以及新增再生水1000万吨/日。预计到2020年,对重点流域总投资7000亿治理污染。其中45%投资于城镇污水处理和配套建设、39%投资于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流域治理偏向运营:重运营才能保障长久效果

从工程到运营:运营是才能保证水环境“长治久安”

流域治理不是简单的工程,而是将整个流域覆盖范围当成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对于流域中污染物产生、污染物治理以及污染治理维护等进行统一规划。流域治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污染源截污引流,包括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其次是对流域进行生态治理,包括岸坡改造、底泥清淤等;最后是后期的维护运营,包括设施设备运营、植被水系维持等。

贵州南明河流域治理项目[1]是首批示范PPP项目之一。 南明河发源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林卡乡白泥田,全长118 km,流域面积6600  km2,是贵阳的母亲河。随着贵阳城市发展,南明河污染严重,成为劣V类水体。从2012年起,贵州政府着手开始治理南明河。治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期项目从2012年开始,总投资约11.67亿元  。主要包含截污沟进行防渗改造、下沉式污水处理系统、河道清淤、翻板坝改造(冲砂放淤设备)以及河道生态修复等。

二期项目分两个阶段[2]。第一阶段2014年7月起,总投资21.52亿元。部分是一期项目(截污系统改造、河道清淤等)的延续,新建新庄二期、花溪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共42.5万m3/d)及配套管网,新建污泥资源化处置500  t/d。第二阶段2015年6月起,投资16.27亿元。新建金阳二期、金百、贯城河等污水处理厂(共14万m3/d)、南明河生态修复、花溪河支流治理及流域环境物联网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等项目。


南明河项目流程可以总结为“治标”、“治本”和“维持”。一期项目主要是对截污系统进行改造,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河道清淤,消除河道内已污染部分;翻板坝改造,控制河道水深和停留时间。这些工程主要移除已经污染部分,并且减少减缓污染物进入河道速度,起“治标”效果。二期项目第一阶段和部分第二阶段新建污水处理厂(总产能56.5万m3/d),恢复生态,提升河道自净能力。这些工程能有效对污染源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起“治本”作用。二期项目第二阶段完善所有治理设施,新建流域环境物联网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保证了南明河流域治理效果能够长久“维持”。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单纯的工程项目,尤其是河道清淤、景观改造等工程只是短期内将已污染的河道“清洗”,是整个流域治理产业链的一部分。要想流域治理“长治久安”就要从污染源入手,增强基础设施能力,对污染源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同时,要保证基础设施质量,保障治理设备长期有效运转。我们在产业链中调研发现,很多流域治理项目都偏重于工程土建类项目,和忽略了运营维护的考核。我们认为这样只能保证流域治理项目的短期有效,在不能保证设施运营的情况下,污染源依旧会继续污染流域,进而导致河道污染继续。

2017年9月,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和环保部4部委联合发文《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在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全方位引入市场机制,推进PPP模式应用,有效实施绩效考核和按效付费,通过PPP模式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转型为PPP模式”。PPP项目有效地将项目建设和运营结合,保证了项目质量,同时也促使项目中标方参与项目运营。

根据对PPP项目库中项目筛选,我们发现绝大部分PPP项目数据年限大于15年。污水处理项目平均年限最长,26.2年,随后是生态环保类项目19.5年。PPP项目年限要求项目公司未来更加重视运营,有利于偏运营类公司稳健发展。


工业污染源头治理:流域治理中关键环节之一

污染企业治理需求迫切,工业企业入园大势所趋

我们认为,流域治理要想取得彻底的成效,必须要重视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的环节,不解决污水散乱偷排漏排的现象,就无法彻底解决全国自然水体持续污染的现象。

虽然近年来我们看到工业污水总排放量逐年减少的趋势,如2011年工业污水总排放量约为231亿吨,2015年下降约为200亿吨,但是我们也要正视工业污水对于水体污染的危害性远大于市政污水的现实。工业污水因为组成复杂,其处置难度远远高于城镇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石油类、挥发氰化物种类。行业调研经验以及大量媒体报道[1]也反映出工业污水治

理方面存在严重的治理不达标、偷排等现象。所以单纯的统计数字并不能体现工业废水对于环境的危害(对比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每年运行费用也印证了工业废水处置难度高于城镇污水)。


造纸、化工、纺织、煤炭以及冶炼行业是污水生产最多的几大行业。2015年,化工行业废水排放25亿吨,造纸业废水排放24亿吨,纺织业排放18亿吨。全行业工业废水设施处置能力2.47亿吨/日,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化工行业、造纸等行业。


从工业污水增量来看,目前增量空间还有200亿吨(约6000万吨/日),按照吨水投资1500元计算,增量空间投资市值约为900亿元。工业污水存量空间约为450亿吨每年,2015年工业污水运行单位费用1.54元/吨/日,我们假设在环保督察趋严的影响下,单位运营成本上行为1.8元/吨。则存量市场运营空间约为800亿元。

工业污水要得到妥善处置,集中入园并且集约化处置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根据“第十一届化工园区安全发展高级研讨会”的资料: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502家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6.6万亿元,占到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不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矿采选业盒专用设备制造页)的56%。这些化工园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湖北等人口和工业大省,并且超过一半的工业园区规模在年产值100亿元以下。

化工企业,甚至污染型工业企业集中入园,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目的是改变以往工业污染源散乱且难治理的状况。目前,全国每年排放工业污水超过200亿吨,石化化工行业年排放废水约35亿吨,占到全国工业废水的17%左右。石化化工废水成分复杂,除了常见的COD,BOD,氮磷以外,还有多种有毒挥发物,油脂类。按照刊物《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6年的文章预测:“为定量表征不同行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借鉴等标污染物负荷,提出“等标环境负荷”概念,即把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相应环境质量标准时所需的新鲜水量。按照该方法计算得出,石化化工行业等标环境污染负荷占全国工业总量的40%左右,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主要是废水组成复杂导致。”而之前石化化工企业整体入园进度较慢,导致排污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也变成了全国流域水体治理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因素。

从15年底的数据来看,石化化工工业园区产值占到总行业产值的56%,意味着至少还有超过1/3的企业未能完成入园。近期,25个省市陆续发布了石化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的最终时间表,普遍时间表设定在2018-2020年期间,完成全部石化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我们认为,一旦入园工作完成,集约化工业污水处置将会是行业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对于其他印染,造纸等属于轻工业且污染较严重的排污企业,集中处置排污物的工作也将陆续展开。可以预见的是,新的一年中,工业污水提标和集中处置将是行业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


0003立足危废,扩展水泥窑协同处置

危废处理:市场空间庞大,产能供不应求

根据环保部《环境统计公报》,危废生产量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3,431.2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3,976.1万吨,复合增长率约3%。官方《环境统计公报》采用的是企业申报的方法,这个数据远远低于真实情况。最直接的对比就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中统计的2007年工业危废产生量为4,573.69万吨,远远高于当年环保部公布的1,079万吨。2011年,环保部大幅修改统计口径,扩大申报范围,当年《环境统计公报》披露危废产生量3,431万吨相比2010年1,586万吨上升一倍有余。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数据依旧远远小于《普查公告》数据。我们根据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来估计实际危废产生量,2007年工业增加值约为11.16万亿。2016年工业增加值上升到24.79万亿,复合增长率约为9.26%。考虑到企业减排和循环利用的因素,我们适当调低危废产生增速,2016年我们预期的危废实际产生量也达到了8100万吨。行业内普遍预期实际产生量应该在1亿吨/年。


我们如果按照目前已有的市场存量来计算,然后按照综合处置费用1500元/吨,无害化处置3500元/吨,储存填埋300元/吨,以及综合利用单位附加值2000元/吨来进行总的粗略计算,则2017年我国现有危废存量空间将达到1250亿元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没有考虑到企业瞒报漏报的情况,如果考虑约4000万吨每年的官方未统计数量,实际需求空间将超过2000亿元。


水泥窑协同处置:整合需求,有望迎来新突破

我们认为明年危废领域存在的不确定主要来自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是指将经过预处理满足入窑要求的危险废弃物投入水泥窑,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危废无害化处置的过程。在我国,水泥窑在生产熟料的时候,一般利用的是常规的工业废物,如电厂粉煤灰,烟气脱硫石膏,磷石膏,煤矸石,钢渣等,这些一般工业废物具有毒性低,不易腐蚀窑体,和传统的碳酸钙等原料不发生反应等特点。

其实我国很早就开始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领域进行了试点,从90年代的上海万安水泥厂,到北京95年的北京水泥厂,到2008年的海螺水泥铜陵水泥厂,再到后来的华新水泥武汉水泥厂,越堡水泥厂,芜湖水泥厂等,水泥协同处置工艺逐渐在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和危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技术路径。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本质上是利用目前最新型的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的回转窑系统来处置危废。专业危废处置企业的无害化焚烧工艺里所用的回转窑其实就脱胎于水泥生产工艺。和专业危废焚烧回转窑处理线相比,水泥企业的回转窑生产线具有很多特点,优点:运行时的温度高,废物经停时间长,二噁英产生量少,无废物排放,单位投资需求少;缺点:含高氯,高氟化等挥发性危废不适合处置,整体处理达产率受水泥生产线达产率制约。


我们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对比传统焚烧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利润率高。我们对比了目前市场上几家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固废的企业,发现他们的净利润率普遍要比单纯的危废处置企业要高,比如根据红狮控股的17年中期票据发行书中披露的数据,旗下红狮环保的净利润率高达85%+,而金隅红树林因为协同处置很多工业固废,实际利润率只有20%+,我们预计危废部分的利润率远不止这个水平。海螺创业的焚烧分类更纯正一些,更多的是危废和生活垃圾协同焚烧,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可以达到30%+。而对比东江环保来看,营业利润率维持在15-20%的水平,焚烧比例更高的光大绿色环保,净利润率也在19-21%左右。


造成利润率显著差异的原因来自几方面:第一,协同处置投资少。一般协同处置万吨投资在1000-2000万元的水平,导致10万吨的焚烧装置投资才1亿元,而专业焚烧企业万吨投资额在3000-5000万的水平,低投入导致了低折旧;第二,协同处置运营成本低,一般在800-1500元/吨的水平,因为可以综合利用水泥生产的热能,并且尾端残渣直接和熟料混合,不需后续处理成本,而专业危废处置企业运营成本要在2000-2500元/吨。

所以,在固定投资以及运营成本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并且让整个产业逐渐成为企业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同时,资本市场对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关心,水泥窑协同处置依托于水泥熟料生产线,所以单体项目的规模取决与依托生产线的熟料生产规模和掺烧比例。

2016年12月8日,中国环保部在2013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发布了最新一版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政策领域完善了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新一版的技术政策提出,今后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危废协同处置规模单条线应在4000吨/天以上,比之前13版的政策要求的2000吨/天的水平提高了一倍。同时,对于水泥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水泥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而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指南》要求,不同热值与成分的危废掺烧比例,约为熟料生产能力的4-15%之间。目前5000吨/天的水泥窑批复产能一般为10万吨/年,危废实际掺烧比例约6-7%。

我们统计了目前为止全国排名前28名的水泥企业4000吨/天及以上的水泥熟料线数目和规模,目前全国符合最新政策要求的水泥熟料线有344条,合集熟料产能在57000万吨/年,按照5%的掺烧比例计算,潜在的市场空间在2800万吨/年左右。如果考虑到目前大量新批产能都属于5000吨/天的水泥窑生产线,则潜在掺烧空间为2200万吨/年。


从地域上看,这些潜在生产线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危废产生大省。安徽满足5000t/d以上的产能最多,总产能为10万吨/天。广东、广西、湖北、浙江、山东等省的水泥产能超过4万吨/天。我们认为水泥生产线集中的省市本身就具有迫切的危废处置需求,将会有助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共同发展。


根据中国水泥网统计[1],“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水泥企业有35家,数量占全国具有危废处理资质企业总数(超过1720家)不足2%,比重很低,但是总数及核准处置规模近三年来已经实现翻番,核准处置规模超过200万吨。”我们认为,200万吨仅仅是理论核准处置量,并且很多危废是和生活固废,建材废物结合处置的,实际的处置能力远远低于200万吨/年,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资本市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协同处置会对传统焚烧处置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短期内,如果大量的产能涌入(目前来看概率非常大),短期内一定会对焚烧市场造成影响,但是中长期来看,高高在上的行业天花板和目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处置需求的产能将会让行业在进入残酷价格战前就寻找到平衡点。根据E20环境集团估计,全国最终的危废焚烧和无害化比例可能要达到40%,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估计的全国危废8000万-1亿吨的产量是准确的话,未来3-5年危废市场主要的增量在无害化、尤其是焚烧。


全国对于焚烧的需求如果是3200-4000万吨/年,那么理论上水泥窑协同焚烧最终将占行业整体焚烧的比例可能超过5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理论值。因为水泥窑协同焚烧的处理能力受制于水泥窑熟料生产线的达产率,如果熟料生产线开工率不足,则危废处置量可能显著低于理论处理能力。

目前,广大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着两种限产调控压力,一个是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委层面的错峰限产,主要是为了保证环境质量加上淘汰落后产能;另一个是行业协会内部自发开动的错峰限产,这个主要是企业之间协调的行为,为了保证水泥供给不超出需求太多,支撑价格的行为。虽然根据自2016年10月  工信部和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16  〕351号),“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任务的生产线原则上可以不进行错峰生产,但要适当降低水泥生产负荷。”,这部分协同处置的生产线可以规避国家层面的限产压力,但是行业内的错峰限产还是要执行。所以,比如海螺创业在陕西的项目,受制于水泥供大于求的价格压力而执行行业内自发减负荷,导致目前危废处理项目的实际有效负荷率大概在50-60%的水平。


2017年上半年,全国水泥熟料线产能利用率为66%,比1季度的50%要明显改善,但是对比之前年份水平依然在低位徘徊。如果我们认为中长期水泥熟料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0%的水平,那么实际协同处置危废的有效产能大概在1600-1900万吨/年。大概占最终全国焚烧无害化需求产能的40%左右。

行业未来格局:整合加剧,把握龙头

危废处置行业主要还是以地域性小型企业为主。截至2017年8月,我们对省市环保厅核准经营许可证统计,全国核准处置企业共1810家。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危废产生大省核准危废处置企业数量最多。根据核准产能进行区分,危废处理项目产能低于2万吨、2~5万吨、5~10万吨、10~25万吨和25万吨以上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210家、307家、147家、120家和25家。规模小,资质不全依然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状况。2013年12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审批将下放至省级环保部门。当地企业能够利用积累的资源更容易获得危废处理许可证,进一步增强了危废行业中企业小型化、地域性的特点。

目前行业中还处于群雄逐鹿的状态,龙头公司东江环保2017年预计产能约170万吨,占总处置规模不到3%,其余企业中暂时没有超过100万产能的企业。参考Frost  & Sullivan给出的危废处置前十公司,我们发现Top 10总市占率约为6.6%。只有东江环保、威立雅中国和光大绿色环保市占率超过1%。


近几年来,行业内收并购频发,行业内处置巨头产能也得到了快速增加。东江环保2014年产能约72万吨,2017年预期170万吨产能,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数据,18年计划产能达到240万吨。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威立雅、光大绿色环保和新宇环保2016年产能都得到了快速增加。以危废处置龙头东江环保为例,我们整理了2013年以来东江环保的所有收并购,除去2016年公司由于管理层变动的因素导致公司收并购进展放缓,2014、2015以及今年公司并购数量都比较多。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危废行业主流公司将会延续收并购的态势,行业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其他板块各上市公司也纷纷进入危废处理板块。除了东江环保、新宇环保等危废处理传统公司,环保行业其他板块上市公司纷纷进军危废处理行业。今年上半年,科融环境收购永葆环保、碧水源收购河北两家危废企业,成功布局危废处理业务。雪浪环境、瀚蓝环境、东方园林、高能环境等公司也在近几年开展危废处理业务。


未来2~3年将是危废行业格局快速变化的时段。首先,危废处置龙头公司将会延续自己产能扩张的步伐,进一步增强自身市占率。其次,近两年由于环保政策收紧,危废处置供不应求,也促使行业内新建产能快速增加。在这批产能产能落地之后,行业内竞争加剧,一批技术落后产能不足的小企业将会逐渐淘汰。最后,以水泥窑协同处置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会对传统危废处置企业造成冲击。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理论产能大约为1600-1900万吨/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在投资和运营成本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今后将在市场占据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0004大气治理:“煤改气”大方向不变,工业烟气大幕拉起

短期气荒不影响“煤改气”大方向

今年1-11月,国内天然气消费量达209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高于过去3年7%的平均增速水平。旺盛的需求主要来自发电用燃气/工业燃气,分别出现28%/23%的同比增长。而供给端由于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延迟投产及中亚管道气减量,导致北方地区供给较计划减少0.6-0.8亿立方米。10月后,全国液化天然气LNG市场价快速攀升到近7000元/吨。


煤改气用气量在今年新增天然气需求中占比1/3。2017年我国经督查核实完成的居民“煤改气”共319万户,对应采暖季的天然气需求约0.4亿立方米,集中取暖的锅炉“煤改气”新增天然气需求50亿立方米,合计“煤改气”新增需求50.4亿立方米,折合0.42亿立方米/日。而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天然气需求1.3亿立方米/日,即“煤改气”贡献今年新增天然气需求的32%。目前北方已执行“压非保民”政策,短期气荒对煤改气工程实施影响不大。


政策保障资金气源。12月中旬,发改委等10部委共同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对未来5年清洁取暖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就重点地区“煤改气”工程的气源保障给出总体方案。规划明确了清洁取暖路线图,统筹了机制体制改革、资金能源等保障措施,有利于清洁取暖规划扎实落地。规划要求2019/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要在现有33%的水平上提高至50%/70%,其中京津冀“2+26”重点城市将提高至90%/100%。

明确清洁热源规划,行业有序推进。未来5年,北方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将从69亿平方米增长至接近20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煤/天然气/生物质能/电能的供暖面积将分别增长214%/82%/950%/275%,达到110/40/21/15亿平方米。在新增清洁供暖面积中,清洁煤/天然气/生物质能/电能的供热占比58%/14%/15%/8%,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居民可承受的有序推进原则。


气源、资金保障到位,清洁取暖步步为营。资金方面,将构建“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运营模式。已有12个城市入选清洁取暖试点,3年内将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19亿元,地方财政的投入约697亿元,计划吸引社会资本超2000亿元。气源方面,预计2021年,京津冀地区约60%的天然气将用于秋冬季取暖,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36%。该区天然气年供应量将达到1240亿立方米,其中85%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企业保障。目前京津冀地区16条外输管道共940亿立方米/年输送能力,未来5年,将新增干管8条合750亿立方米/年输送能力,有力保障气源。


“煤改气”壁挂炉年均市场规模72亿元。按照规划,到2021年京津冀地区新增供暖天然气用量230亿立方米,其中“煤改气”壁挂炉新增用户1200万户,对应新增用气量90亿立方米,约占天然气新增用量的40%。则5年京津冀煤改气壁挂炉市场规模约360亿元,年均规模72亿元。


非电行业提标改造方兴未艾

工业炉是重要污染源。按燃煤消费量来看,我国发电供热/工业炉/民用所消耗的动力煤占比分别为50%/35%/15%。工业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别占到全国各污染源排放总量的32%/11%/12%。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会与燃烧排放的一次细颗粒物一起形成重污天气的弥散介质,是导致灰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

2017年中期《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就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提标征询意见。本次标准修改涉及钢铁、建材、有色、火电、锅炉、焦化等6大行业。意见稿要求工业企业从2019年起实施新标,其中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将从2018年6月起执行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新标准要求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分别控制在50、100、20mg/m3,陶瓷工业控制在30、100/150、20  mg/m3,玻璃工业控制在100、400、50 mg/m3,砖瓦工业控制在100/150、150/200、20/30  mg/m3。整体要求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浓度限值为50、100、20 mg/m3的火电特别排放相当。

2015年我国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大气排污总量约为1400、1100、1100万吨,其中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是重点非电排放源,两者占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总排放量的30%、34%、54%。

非电行业排放提标改造市场规模约750亿元。1)钢铁行业:我国钢铁烧结机总面积达11.6亿平方米,按照电除尘+半干法脱硫除尘+中温SCR协同净化工艺进行提标改造,单位改造投资约50万元/平方米,则总体钢铁改造市场的投资规模在580亿元左右。2)水泥行业:2015年国内水泥产量24亿吨,新型熟练干法生产线1770条,按照单线环保改造投资800万元计,则总体水泥产线改造的投资规模在142亿元。3)平板玻璃:国内现有平板玻璃年生产能力14亿重量箱,其中近九成为浮法玻璃产能,共321条生产线,按照800万元的产线改造投资,则总体玻璃行业的改造投资规模为26亿元。三大非电排污重点行业的改造市场规模合计约750亿元。

0005“费改税”:增强排污法律效应

排污费改环保税,严控企业污染排放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以145票赞成、1票反对、4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税法(下称“环保税法”),2018年1月1日起环保税法施行。环保税法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之后的第一部税法,它将取代现行的排污费规则。将之前执法刚性不足的排污费法律化。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污染管理能力,加强企业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


新的环保税法落地之后,计税标准将会严格按照企业排放标准来实行。新的环保税法采用“税负平移”的方法。刚开始的税额设定从排污费平移而来,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高,但是最高不能超过10倍。

排污费征收费用低位徘徊

废水排放量(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总和)缓慢增长,2015年污水排放量约735亿吨。二氧化硫和氨氮排放量缓慢下滑,2015年分别排放1860和1850万吨。历年以来,排污费入库金额在200亿元上下徘徊。而国家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大约为9000亿元,排污费只占污染投资治理总额的2.2%左右。原先排污费征收方法并没有实现“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方略。


“费改税”之后,各地方环保厅出台适税标准,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京津冀地区是适税标准最高的省份。经济稍好以及污染严重省份,诸如江苏、上海、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环保税上浮幅度比较大。


2016年环保统计年鉴显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地,废气排放量最多的是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


在适税标准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以区域排污费征收比例上浮可以推算出环保税征收大约在250亿元。“费改税”之后增强了执法力度,解决了此前排污费不能正常征收的普遍现象。环保税率提高和调整将有效促进企业主动治污的积极性。

原标题:环保行业2018年策略-“十九大“后新起点,绿水青山的远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