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的狂飙突进,不仅造就了处理量、处理率均达世界前列的污水治理大事业,也成就了不少水务行业的大佬和明星企业,眼下正是他们公布上年业绩、分享收获的好时节。上述企业深谙资本、项目管理、政商关系等技能,成为近年来市场扩展、整合的赢家。特别是市政公用事业属性突出

首页 > 水处理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水务企业舒服赚钱的机会不多了?

2018-04-08 17:25 来源: 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作者: 晨曦

中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的狂飙突进,不仅造就了处理量、处理率均达世界前列的污水治理大事业,也成就了不少水务行业的大佬和明星企业,眼下正是他们公布上年业绩、分享收获的好时节。

上述企业深谙资本、项目管理、政商关系等技能,成为近年来市场扩展、整合的赢家。特别是市政公用事业属性突出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处理多少水收多少钱,成本加合理利润,经营企业似乎就像享受复利式的长期投资,稳健得毫无惊喜。

但事实也可能并不总是如此。

中国污水处理事业追随欧美一路狂奔之后,整体上已经进入了既无“同伴”、也无清晰道路的峡谷。身处其中,迷茫、焦虑有之,跃跃欲试为天下先的冲动亦有之,此前在国内环境学界精英中共通的紧迫感,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污水处理主要的企业参与者们。

近忧与远虑

近期,JIEI研究院和IWA中国青年委员会等,邀请国内各大水务企业代表座谈,核心议题是水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和瓶颈。这些长期关注处理设施运行的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提出了目前大家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

比如在低碳氮比进水情况下,脱氮除磷目前没有非常稳定且经济的选择;化学除磷从工艺、经济、管理上给污水厂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准四类水的标准工艺缺乏;难降解的cod去除挑战大,高级氧化效果不佳;工业零排放,污泥减量化,抗生素等问题待解,农村污水处理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短期内,在普遍且不断提升的排放标准和有限的成本空间下,我们照搬欧美建立起来的污水处理体系,总体上欠缺经济稳定达标方案。

而从长期看,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水环境大格局中,中国污水处理事业适应需求的自我进化路径不明。当前,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已处于以水资源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英国等国已提出下一代的污水处理厂将成为水资源、能源和营养中心等先进理念。

中国未来的污水处理设施什么样?要实现哪些功能与目标?对应的工艺如何选择与集成?在次第推进的水环境治理、改善、建设的事业中,中国面临污水处理能力的从有到优、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但具体怎么实现,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

越是大企业,越应对技术保持敏感

国内环境学界精英的目光指向长远。5年前由6位国内一流专家发起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事业,至今仍在坚定探索中。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为目标,能满足2030年至2040年污水处理需求。

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目前的技术需求务实而紧迫:现有工艺体系下,经济且稳定达标、管理便捷的成熟工艺包。特别是大企业,因为拥有足够多的样本,即使是单项问题的解决,都能产生可观的规模效益,具备投入的意愿和空间。

事实上,近年来在拿单热潮中有些沉寂的苏伊士仍然是国内水务企业,特别是重资产属性突出水务企业“羡慕嫉妒”的标杆,前者通过成熟稳定的工艺和创新能力不断扩展市场,在发展的质和量,轻与重之间取得高水平的平衡。

与此同时,水务巨头也开始对前瞻技术发展展现关切和行动。据了解,有企业已经和高校合作,进行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等革新工艺的探索;而北京水务创新中心据悉也将落户某知名水务集团。

水务资产积累量越大,越是对可能出现的革命性甚至是破坏性技术敏感。有企业代表就表示,他们老总很担心,如果水务行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手里几百个污水厂怎么办?

也许这并非杞人忧天,已经发生在数个行业中的破坏性创新难保不会出现在水务行业里。和污水处理相关的环境建设、城市发展、管理模式、技术手段,都可能有新的变化,都是直接影响大水务企业的运营和资产的变量。

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新体系

对污水处理事业展开中国式探索,不仅对本国水环境治理有重大意义,对产业向外扩张更是影响深远。高性价比、高稳定性方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已经被高铁、通讯等很多行业所印证。

相比单项的技术,中国污水处理事业眼下急需探索建立的,是一套适应国情且有效的环境科技创新机制。从而对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产业基础和科研能力积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新一轮的学习和研究。

比如JIEI研究院正在系统研究的新加坡和荷兰水科技创新体系,就可能对中国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不少灵感。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荷兰用工业化和商业化思维去协调各方利益和目标,互相成就,将创新和创业无缝衔接,不断孕育创新企业,培养以产品经理为特征的核心人才。而世界闻名的新加坡NEWater则是政府主导水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的成果,不仅高效解决本国需求,储备先进技术,更是打造知名品牌,扩展国内外市场。

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产学研合作,这两种创新路径,我们都曾走过,但在环境科技领域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他国成功经验中,这两种体系中真正的内核和驱动是什么?是否可以移植于这片土壤,结出甘甜的果实?很期待,中国的产业界和学界能够联手,给出答案。

原标题:水务企业舒服赚钱的机会不多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