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水务改革的二十周年。水务改革从第一阶段市场化改革初现端倪,外资涌动,摸着石头过河;到第二阶段资本拉动,内资崛起,市场化改革进行时;再到第三阶段,大资本时代加速,市场化改革高歌猛进,多元主体百花齐放,产业格局不断重塑。ldquo;两山论rdquo;引领产业方向,ldqu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市场 > 正文

深度 | 全方位、多维度梳理水务行业 分析把脉水务行业市场、风险及未来趋势

2018-04-18 09:19 来源: 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 薛涛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水务改革的二十周年。水务改革从第一阶段市场化改革初现端倪,外资涌动,摸着石头过河;到第二阶段资本拉动,内资崛起,市场化改革进行时;再到第三阶段,大资本时代加速,市场化改革高歌猛进,多元主体百花齐放,产业格局不断重塑。

“两山论”引领产业方向,“水十条”的发布,不仅让传统的市政供排水领域焕发生机,更激发出水环境综合治理、村镇污水治理、提标改造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机遇,水大鱼大,谁将成为未来水务行业的弄潮儿?PPP热潮后,回归理性,规范季的到来,“短期工程化、融资债务化、边界模糊化”的PPP三化风险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在环保监管趋严的治理需求压力下,政府资金缺口、地方债务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之间的矛盾突出,与此同时,社会资本亦面临着高资产负债、融资利率升高等风险。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尝试通过海量数据对水务行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梳理,并对水务行业产业细分领域市场、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把脉。以下为现场实录:


本次演讲共包含四大章节内容,分别从“水大鱼大——水业改革二十年”、“山重水复——万亿需求待破局”、“霜降水涸——资金困局渐渐显”、“水落石出——生态、运营、为人民”4大维度,层层递进地演绎了水务改革的发展主脉络,对当前水务市场的机遇及风险进行全面剖析。应当看到,在对水务发展保持积极乐观的同时,时刻警惕风险的到来。

水大鱼大

水务变革的因与果

很高兴能够进入今天论坛的下半场。今天下午,论坛开始之前放了一段回忆的短片,看完很感慨,不仅仅是水圈在回顾市场化二十年,很多行业也在回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及最近激荡的十年。  俄罗斯诗人奥西普曾写到“历史的目的就是把时间收集到一起,从而所有的人都在对时间的同一探求和征服中,成为兄弟和伙伴”,将这句话献给大家,也作为今天论坛的开场白。

这次论坛PPT的准备期间,我认真地读了一本书,后来构成了本次演讲第一章的主题:水大鱼大。这四个字来自于吴晓波先生,是他拜访了周其仁先生后,对我国改革市场的精确描述,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特殊的地方。借此机会,用以下内容来回顾一下,水业改革二十年能取得如巨大成就的原因。

水务行业发展的四大推动力

吴晓波先生总结出四个主要关键点(针对To  C市场):制度创新、容忍非平衡、巨国效应、技术破壁。而我用另外四组词汇来对照代替它们:制度外化、非平衡优势、巨国效应、技术与资本。


第一,制度创新。对水务行业而言,水务的制度创新,更多意义上指的是制度外化,直白一点是政府将一部分非核心工作逐渐外包的过程,从而给了各位环保企业家们巨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ppp的1.0—特许经营时代,为市场化企业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市政环境设施投资运营市场,我们几乎70%的环保上市公司市值来自于此;第二,容忍非平衡。中国从集体贫穷到让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水务行业,非平衡领域更多体现的是优势和机遇,我用非平衡优势来代替这个词。在过去这段准备论坛的时间里,我拜访了大部分我们的十大影响力水务企业,即将揭榜的今年的水务十大影响力企业其中有6家来自北京,2家来自深圳,1家来自天津,还有1家来自法国,中国特色的东西部地区差异梯级给他们这些企业带来了来自非平衡的扩张优势;第三,巨国效应。正如To  C领域中国的人口红利让很多企业形成了巨大优势。巨大的国内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特许经营市场培养出来的首创北控等企业现在已经在一带一路上,与国际企业进行同台竞争,也许我们(各位水务企业)将来会被特朗普邀请到美国去改善他们的基础设施;最后,技术破壁。吴晓波书中提到To  C市场的技术革命不可逆,突破了很多原有固化的制度障碍形成新动力。而环境领域不尽相同,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一直在受益于制度解放和公共服务外部化的二十年。但是在未来,伴随“人民”这个要素在环保领域逐渐深化,也将会出现To  C领域的技术破壁。

水务改革带来的变化


水务企业赶上了最好的年代。回顾一下从1998年到2008年再到2018年的三个阶段,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到,水务上市企业数量在增加,从1998年10家,增长到2008年的17家,再涨到2018年的44家;同时也发现这些上市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也一直在上涨,从1998年5.5亿元,到2008年7.3亿元,一直激增到2018年26.8亿元。

A方阵13家企业供水/污水能力变化


E20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持续地统计A方阵中13家企业的供水和污水能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去掉  “帝都双雄”(北控、首创),总体来看,民企和国企在供水和污水市场,基本上实力还是能相提并论的。尤其是A方阵中13家企业在污水处理能力中的份额分布,可以看出,民企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但对比看来,国企份额的增长来得更加猛烈。

45家企业表现突出,马太效应显著


今年一共有近300家企业参与“2017年度(第十五届)中国水业企业评选”活动,其中45家入围十大影响力企业,从最后汇总的统计结果整理及分析来看,在污水领域马太效应更加明显。数据显示,  45家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占污水市场份额为57%,而十大影响力企业占比45家市场份额的54%。


详细看一下45家的业绩规模比较(单位:亿元),我们将水环境的运营收入进行了估算,并且用“可控制性营运收入”作为统一标尺进行合计评估。45家企业在供水可控制性营运收入占比高达58%,其次是污水31%,最后是水环境11%。根据营业收入中市政类、环境类所占比重程度分为:偏市政、偏环境和综合性。对比发现,这三类企业的可控制性营运收入各有偏重,后文还会对这三类企业分析它们的资产负债表,找出这类企业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受到的影响。右侧图是45家企业可控制性营运收入的总排名。通过分析每一家企业的可控制性营运收入来源(包括水环境、供水以及污水)可以得出,45家企业在业务扩张中不同领域的业务分配各有差异。


可以看到,水务总规模的排名中北控水务达到了4376万吨/日。数据中我们还区分了特许经营项目类型和本地政府直接授予本地企业的属地性专营项目,右侧可以看到45家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的新增总规模排名。


PPP1.0向2.0的升级中,带来了工程导向的局面,但是PPP规范季的到来,将使水务领域再次逐步由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E20一直在强调在水环境PPP项目中对绩效考核的重视,区分了一般的水景观项目和带有绩效的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项目。左侧反映的是有绩效约定的水环境PPP项目的排名情况,北控、中国水环境、东方园林葛洲坝排名靠前;右侧以水务总营收进行排名,北控、碧水源、苏伊士排名居前。

十大影响力企业排名


第十五届“十大影响力企业”的最终评选结果,正式宣布:北控水务、北京首创、北京碧水源、苏伊士新创建、中环保水务、博天环境、广东粤海、桑德集团、中国光大水务、天津创业环保。恭喜以上十家企业荣登本届年度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请大家鼓掌对这十家企业表示祝贺

水务改革重要三阶段


回顾水务改革二十年水大鱼大的过程,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而且发现这三个阶段跟PPP的三阶段也基本相吻合。第一个阶段(1998年到2002年),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探索,这一时期更关注的是供水部分的市场化机会,当时市场也更青睐吸引外资,昨天王强有一篇文章将水务改革进行到底,在业内有很大影响;第二个阶段(2003年到2013年),是以特许经营和污水为关键词的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2014年到2017年),后发展阶段也就是PPP  2.0时代,43号文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前三年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规范之下未来方向仍需共同摸索。

另外,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供水得到大力发展,随着城市到县城整体范围的逐渐扩大,供水市场化比例也逐渐开始增加,同时供水普及率依然随着城市范围的增加而不断升高,直到后期城区的全面覆盖;第二阶段可以明显看到,污水的增长量以及污水处理率在不断地快速增长,这正是市场化在这中间起到了巨大的效果;第三阶段,污水依然取得了很快的增长。红色的部分是污水部分所贡献的增量份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供水和污水中间一亿吨的差额,也就是三亿吨的供水和两亿吨的污水之间还有一亿的差额,基于折污率的分析发现,这背后还有一部分潜在的增长空间。


水务改革初期。在1998年到2002年这个阶段,是水务行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企业在其中崭露头角。对应我们之前关于水务领域的服务界面升级图,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对应的是:设备、工程服务;第二阶段对应投资运营服务;第三阶段对应效果服务。结合企业端典型事件来看,在第一阶段,相关资料显示,最早的水务市场化行为是苏伊士在1992年进行的中山市坦洲镇建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自来水公司的投资,也是当时招商引资的一个标志性项目。1997年的时候,天津创业环保已经完成上市,当时主要还是以天津市的项目为主。威立雅1998年成都项目作为供水BOT项目,后来供水以股权的方式引资为主。,跟这个项目同样PK“谁是最早”的是金州在亦庄的BOT项目,中科成(当时还不属于北控)2002年在西南签约了第一个污水的BOT项目,首创在2002年收购了马鞍山自来水股权。


快速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耳熟能详的特许经营时代,即PPP  1.0时代。在这个时代,两个文件非常重要,第一个文件2002年12月,基本算2003年,就是住建部《关于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意见》,打开了水务市场化的大门。还有一个重要文件是2010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促使一大批水务领域的企业得以上市发展。此外,企业端还有一些典型事件:康达环保2003年江苏丰县污水厂BOT项目,中环水务2003年由上海实业控股有限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企业联合出资设立。

这个阶段内,我们E20正式启动了第一届水务评选,带领大家重温15年前第一届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上榜企业分别有首创、威立雅、深圳水务、中法水务、北京排水集团等等企业,很多企业的大力支持是E20持续下去的重要力量来源。我们向第一届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致敬,多年来随着马太效应的加剧,我们的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逐年的变动并不是很剧烈,但是最初的榜单对比今年的十大影响力榜单,却只有四家企业依然持续保持在十大影响力企业的行列,他们是首创、中法水务、桑德和中环保水务,我们也祝愿其他企业能够再次奋发图强,重归榜单。


后发展时期。到2014年是总所周知的PPP2.0时代,以及PPP带来的多元竞争格局。“水十条”的出台,PFI黑臭水体,城市水环境新的商业模式引入,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


从企业端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变化,工程企业 、园林企业借着PFI的新规则冲击了传统投运公司的领地,其他新进入者也有卓越的表现:比如三年前,博天从煤化工领域全面进入市政领域,双轨作战,并与2017年成功上市;中持股份2017年上市;东旭蓝天在2017年在各种业绩榜上崭露头角岭南园林2018年更名为岭南股份,整个水务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愈加激烈。


我曾经认为,在水环境领域,如果有黑臭水体治理,还是传统环保A方阵投资运营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第一眼看到这张表的时候却出乎意料!左边图片按照金额划分,右边按照项目数划分,发现A方阵企业正积极进入水环境领域,从水环境领域(含景观类)到绩效约定类水环境领域,市场份额(按投资额)从27%变为34%,市场份额(按项目数量)从21%变为29%,可以看出他们的优势一下变得很明显;同时可以发现,在水环境领域中,园林企业、建筑型央企、工程企业都拿到了几乎均等的份额。

山重水复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下,水务市场空间超万亿


进入第二章,今天上午的论坛刘世锦老师讲到中国经济将进入中速发展阶段,随之水务投资必将进入中速发展依然看到,在“生态文明”、“两山论”、“组织机构改革”等等关键词的背景下,环境领域即将面临一段小阳春的爆发时期。


如饼图中数据显示,各个领域都对环境治理的需求提出了极大的需求:“后十三五”时期,水环境领域中水环境治理的10000亿需求以及村镇污水1200亿需求,提标改造1000亿需求,传统市政领域新增项目机会的需求及提标改造需求中供水部分需求700亿元,以及污水需求超1900亿元。

新建项目还看水环境治理,传统市场较稳定

传统市政供水新建机会700亿,污水新建机会740亿

首先,来看传统市政领域的市场机会分析。第一看供水,可以发现,在供水领域中新建的项目机会与行政级别成反比,在乡村、建制镇潜藏着巨大的项目机会,但这些项目并不好做。再来看污水,我们对市政污水建设的余量部分进行研究发现,现有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比例依然弱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尚有40亿市场机会释放;再看县城的市场机会,按照《“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来看,至少还存有700亿元市场机会。

另外,王家卓专家在早上会议中提到,目前的管网建设尤其是运营管理水平有所滞后。根据统计数据,城市污水排放量增速是4%,但是管网投放的增速是13%,原因有两点:第一,很多管网需要更新和新建,满足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第二,当污水设施厂网进入乡镇,往往管网的投资占比大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常规比例。在污水图右侧可以看到20年来在城市与县城两种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对比,在不同的波段,例如1998年到2003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增量更多,但是在2008年前后,县城带来更大的增量,2013年以后,城市再次占据上风,2016年到2017年以后,县城污水增量又开始出现增加的态势


除了污水处理厂,还有很多处理设施,有一部分是临时的设施,在这张图可以看到各省的临时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比例。预测不久后,其中的一部分临时设施会被替代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时预计伴随黑臭水体治理的进行,临时设施建设也将有一段高峰的增量。同时,前面曾提到过,要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的效果需求,需要更高的污水收集处理比例,还要考虑初期雨水的处理需求,因此供水和污水总量(3亿和2亿)之间还有1亿差额还会潜藏着污水处理需求尚未被满足,这将会带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增量。

黑臭水体治理任重道远


再来分析黑臭水体,2100条黑臭水体,53.3%完成了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中EPC模式占76%,说明政府主导投资的业务大约占四分之三,PPP领域承接的大约只有四分之一。上图中左下角是对截至目前各省处在方案制定阶段的黑臭水体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安徽、湖南、辽宁、广东这四个省有大量的需求还没有满足,这些方案治理中的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后续可能以EPC的方式,也可能以PPP的方式推向市场,是未来企业需要关注的地方。

同时,备受行业关注的3月底财政部PPP项目情况,我们稍后的会议上探讨PPP未来发展的问题。同时,E20数据中心也在这段时间紧密地工作,3月30日统计出来黑臭水体相关的项目分布:在财政部国家库中,管理库项目金额占比88%,总共4163亿,其中落地项目总金额已达到将近3000亿。在国家库的PPP项目中,大概还有将近一半要推向市场,也是今年或者明年水环境上市企业非常关注的目标方向,图中还显示了这类项目不同阶段的比例分配。

污泥市场需求差异明显,百亿市场待释放


上图表示的是污泥需求分析情况,根据各省污泥建设的规模对应各省所需的污泥无害化处理需求量,中间产生的缺口,可以看出不同的省份潜在的污泥处理设施市场空间。另外,还需注意一点,上述这些污泥处置的装置,预测在未来更高的环保要求下,很多低水平的污泥处置装置即将要被替换。

污水厂提标改造或存千亿空间


最近,合肥评审了三个地表IV的污水处理厂BOT方案,说明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领域存在可关注的机会。右侧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大约有3%污水厂要求地表IV的排放标准,敏感区全部要求2017年年底达到一级A,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完成。调研发现,以清研环境、金科环境为代表的企业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村镇市场空间大,需谨慎



村镇市场方面,首创总经理杨斌先生曾谈到很早就对村镇领域展开布局。按照“十三五”规划,农村2020年污水处理率需达到60%。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数据,这个数据是逐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数字变化,相信在未来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会逐渐增多。

存量市场继续看好,省域机会差异大



新增部分告一段落,再来看看存量市场空间。先看供水市场化的比例,在2008年、2009年一系列的外资收购,供水的市场化进入一短时间的停滞阶段,但是伴随着去年财政部一系列文件,PPP迎来了第二波春风,供水市场化比例在2016年到2017年出现了上扬,但是对比污水,供水市场化的比例还是很低。再看一下污水的市场化比例中的存量部分,这张图可以看到,对于供水市场化比例大约18%,污水市场化比例基本达到了40%,红色部分是市场化所做的部分,而蓝色的是非市场化的存量部分。在图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2008年四万亿对社会资本在污水厂投资建设上的挤出效应,在2014年以后得到了改善,而去年在“全面污水垃圾市场化”的财政部PPP文件的要求下,污水新增的市场化的贡献达到了70%,可以看到作为市场化的力量,在污水能力建设中的一个贡献

2017年国家有关部委发布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国家发改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推动民企更积极参与PPP项目,一个是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运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7〕1266号)》,提出存量基础设施的PPP或者市场化的要求,这些存量里隐藏着未来的机会。下图可以看到很多潜藏着项目机会的信息。


上图为各省的市场化占比,甘肃、上海、山西占比比较低,而海南、黑龙江、山东污水处理厂市场化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但同时可以看到,在四川、河南、山东以及广东等诸多省份还存在大于300万吨/日的存量释放机会。

霜降水涸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资金缺口大

霜降水涸出自于白居易的《大水》,很契合现在国内环境治理资金情况。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每年基本都在9000亿元以上,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伴随着GDP的上升,2016年和2015年是在逐渐下降的,这种情况值得思考。但根据国际经验,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可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从“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所需投资来看,未来将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

内部结构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一半以上,但城市排水仅位于第三、占比为14%,与“水十条”治理任务艰巨的实际不匹配。根据E20测算,“十三五”期间可落地水务PPP项目将达到万亿,年均超过3000亿元,但目前相关领域投资仅为1500亿元左右,还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投资占比。

国家财政环保支出压力大,地方占大头

另外看一下财政支出的情况,国家财政环保支出只占到2%到2.8%之间,甚至也在2016年出现了下降,这个数字也是值得去关注的。

再看一下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地方政府缺钱,但地方政府承担了90%以上的环境投资的业务,每年中央拿出来做环境治理的钱是非常有限的,大概也就是500亿之多。从2007-2016年国家财政环保支出构成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占比超过90%,个别年份甚至达到98%。中央财政投入有限,主要靠地方投入,但在地方融资渠道受到限制的情况下,PPP仍然是水务市场化必不可少的模式。

我曾经说过,一般国家重视的环保项目中央投资一般也就100亿左右,大气治理由于比较重要,占到了40%,才达到200亿,水环境项目只拿到110亿,依赖于中央投资去做环境治理也是杯水车薪。

环保年资金缺口超千亿,重点看水环境治理


回顾第二章节研究结论,通过计算得出“后十三五”水务投资整体需求超1.4万亿(其中水环境领域中水环境治理10000亿、村镇污水1200亿、提标改造1000亿、传统市政领域供水部分需求700亿、污水超1900亿),水务行业的资金缺口巨大。我们通过对2016年全国供排水总体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十三五”水务投资整体需求,发现每年水务投入资金缺口超1000亿元。重点看其中比重最大的水环境治理领域,经研究发现,“后十三五”  水环境治理存在合计约5000亿资金缺口。


E20研究院根据财政部入库的项目进行了A、B、C、D的分类,以及每种项目的归属重新进行归类。其中A、B、D三类属于典型的运营类,理论上不是防范“工程化导向”的重灾区,但如果把运营类项目设计成可用性付费或者与实际使用量有巨大偏离的保底量,运营属性就有可能变异。我一直反复强调的是,不是政府付费项目,而是  C类PFI项目是PPP规范时代的关注重点

财政部在库/出库项目盘点


这是目前2018年3月30日财政部PPP项目库当前的一些数据,环保领域的项目占在库项目的30%,其中水环境占20%,大气仅1个项目,混合类2%,管廊和管网3%,固废类5%。在这些项目中间,出库的项目分析也备受关注。环保项目占总出库项目数29%。对比分析不同类项目出库比例,其中全库出库比例为19%,非环保项目出库比例19.2%,环保项目出库比例18.5%。环保项目中,固体处理项目出库比例为18.2%,水和管网出库比例均为18.7%。水务类项目中出库比较高的两类项目,第一类是含A类的园区供排水,另一类是水利项目,前者原因在于A类项目特有的“需求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后者则是水利项目投资巨大。

财政部库规范后,落地率提高


在财政部PPP项目库规范以后,整体落地率是增加的。对比2017年6月30日,全库落地率为34.2%,截至2018年3月30日落地率已达到44.6%。其中固体废弃物领域为52.9%,落地率最高;右侧是水务各细分领域的落地率,其中村镇供排水39%、水利40%、园区供排水48%、水环境53%、市政供排水54%。再来看财政部国家库在库/出库各省的比例分布情况(绿色部分是储备库的在库数量,管理库是蓝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被剔除库的数量),目前仅仅4个省份没有出库现象,分别是河北、青海、上海及西藏,其他省份均有出库,甘肃出库比例最大。

10%红线下,各省PPP市场空间有限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财政部强调降杠杆的情况下,局部地区可能已触碰PPP天花板。按照财承“10%”红线、PPP合作期不低于10年等规范,简单估算,一个地方的PPP投资额上限,基本上相当于当地一般预算支出金额;数据表明,2017年PPP管理库投资额达到11万亿,预计未来增长有限且地区差异大。谨慎估计,个别地区能做PPP的空间可能已经非常有限。

PPP下,企业财务报表喜忧参杂




再看企业端数据分析。根据市场活跃的几十家涉及水务业务的上市公司(含内地、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企业)整理,其中偏环境类约占28%,偏市政、综合型各占36%。(偏市政类:业务收入以市政供排水等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如大多数地方水司;偏环境类:业务收入以生态环境类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如大多数园林公司;综合型:业务收入为市政类、环境类业务兼有的上市公司,如大多数A方阵公司。)

我们可以看到,偏环境类企业的负债率在2016年到2017年急剧上升,偏市政类企业负债率反而下降。受水环境项目投资体量及投融资环境影响,典型水务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4年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企业营业收入方面,偏环境类增幅明显,PPP的红利这三年给相关上市企业非常漂亮的报表。而典型水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不小的差异,且各年波动幅度较大。PPP大环境发生变化时,水务企业营收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市政类的营业收入下降5%,三种类型的企业经营的回款压力均增加,欠款比例增高。PFI项目涌现,积极参与其中的典型水务企业应收账款占营收的平均比例4年内提高了18个百分点。

PPP项目融资利率逐步提升


在降杠杆调结构的大背景下,现在进入了钱更贵的时代,以上统计的是PPP项目中融资利率的变化情况,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伴随PPP政策趋紧,从国发[2014]43号、财金[2014]76号、财办金[2017]92号、国资发财管[2017]192号再到财金[2018]23号,PPP政策体系正不断完善,要求亦逐步趋严。综合以上来看,这些将给环保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重磅新规,PPP融资再加压


在清明节前夕(3月31日),财政部发布了23号文(《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这条政策对资金的问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要总结出五项重点:一是,总体要求不得提供债务性资金作为地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本金;二是资本金审查。按照“穿透原则”加强资本金审查,确保融资主体的资本金来源合法合规,融资项目满足规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三是核实合规性。审慎评估融资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来源,确保其自有经营性现金流能够覆盖应还债务本息;涉及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付费、财政补贴等财政资金安排的,应严格核实地方政府履行相关程序的合规性和完备性;四是严管投资基金。国有金融企业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合作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应严格遵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作出承诺回购投资本金、保本保收益等兜底安排,不得通过结构化融资安排或采取多层嵌套等方式将投资基金异化为债务融资平台;五是PPP规范运作。以PPP项目规范运作为融资前提条件,对于未落实项目资本金来源、未按规定开展“两评”论证的,“两评”论证等相关信息没有充分披露的PPP项目,不得提供融资。对PPP项目融资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水落石出

站在现在的节点,回顾20年前,以现在的眼光看到的一些很简单的黄金商业模式,对于以前的发展条件来说当时会觉得都非常不容易,甚至是非常领先、非常冒险的。如果站到未来,在这个论坛上再往远处望二十年,也一定还有很多企业现在在这方面在做更创新的探索。今天我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希望结合上午刘世锦老师、吴院长、傅老师的发言,以及论坛各位企业家的演讲给大家一些启示,也留待这一年大家共同摸索,在明年的水业战略论坛再来讨论。

水务企业能力模型分析


水落石出:生态、运营和为人民,这是我总结出来未来环境产业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结合图片的展示,左边这张蜘蛛图代表前二十年领先企业的平均能力结构模型,市场和资本是他们扩张中最重要的抓手;而右边这张蜘蛛图代表在未来领先企业的的能力结构模型,这些关键的维度指标的改变,可能需要这些企业重新构建新一代的模式创新路径。

生态学中企业战略八法则

最近三个月我认真研读一本教科书叫《现代生态学》,我们都在说环保要生态化,技术要生态化,战略也要生态化,但是生态学这门课程其实在座不少人没修过,通过认真研读这本书,我还发现其中有很多与企业战略相通的哲理。傅老师曾推出E20环境平台商业逻辑六式,这些商业逻辑在生态学中也得以印证。


这八条法则分别是:

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生态位即在自身擅长领域的长期精准的战略定位。“生态等值”的企业即为行业竞争对手。企业在战略制定时,应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寻求自身独特的生态位,合理调用资源,取之所长。

2.最低限制因子:在生态学中,物种的生长往往受到短缺程度最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类似于木桶原理:一个由多块木板拼成的水桶,其承载总量只受最短木板的制约。应用到企业战略中,对企业发展直接产生限制的影响因素并非资源需求量的大小,而是资源短缺程度的高低。在实践中,当期短板(比如现金流)直接致命的案例数不胜数;

3.生态幅:生态学中物种对每个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学上的生境最大阈值和最小阈值,即一个生境忍耐范围。超过最大阈值,如过量的营养亦会产生毒性。对应企业战略中的现象是:当企业拥有某些过度丰富的资源时,实际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过剩的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可能成为人力成本,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限制;

4.权衡(能量分布):指物种对资源(物质和能量)在繁殖、生长、维持等三方面进行分配。生物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投入到某一功能或性状上的量多,必然会减少投入到另一项上的量。对企业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时间、人才、资金)——尤其是时间,在企业制度战略制定上需权衡重要性及资源配比,简单来讲就是舍弃,做减法;

5.r/K选择理论:生态学中的r/K选择理论就是用来阐释某个物种的诸多性状如何在自然选择中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某物种的个体可能生育很多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不高,属于“广种薄收”型,这种策略称为r策略;另一个物种的个体可能生育率不高,但对后代精心呵护,属于“精耕细作”型,这种策略称为K策略。r策略者往往是  “机会主义者”,擅长抢先占领不稳定的暂时性生态环境。与r策略者不同,K策略者则是“平衡种”,更擅长在长期稳定的拥挤环境中有效利用资源。对企业的战略的启示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的不同,企业应该选择走简单的复制扩张还是走质量优先的战略,在当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许到了关键时刻;

6.扰动、胁迫与进化:在外界信号扰动下,动植物自身的组织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而环境持续与长期的变化刺激会渐渐转化为可遗传的适应性,导致能更好适应环境的新物种的产生。应用到企业端,不难得出,企业的创新与进步都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与激烈的竞争;

7.边缘效应与多样性:边缘效应指在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因为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相较于单一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同时,处于边缘的生物对外界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以企业的视角来看,在一个领域的边界是多样性最多的地方,多个专业的复合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核心能力,而多样性也可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跨界能力的重要体现;

8.多样性与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该生态系统越稳定,而生物多样性越单一,生态系统越脆弱。企业的稳定性也在于企业不断地对变化产生适应,对于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从生态学上来看,多样性的发展并不影响稳定性的构建。

总之,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水业改革20年,水业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市场化领域在不断扩大、以PPP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仍需蜕变升级;而在生态文明和“两山论”的大背景下,水业正在从末端环保治理为主逐渐走向系统化、生态化,之前R战略的扩张模式也许将在生态需求和PPP升级的双重倒逼下走向运营质量为内核的K战略,抑或从To  C端打开新的大鱼所需的巨大水面,以在新时代造就环境产业的持续繁荣,我们水务行业生态体的未来的二十年有太多的进化迷局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原标题:薛涛:二十年水业纵深,贯穿生态未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