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之可惜、留着占地”是废旧衣物的尴尬处境,让不少人苦恼不已。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完善,回收利用率不足10%。被业内认为拥有千亿元级市场潜力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产业,该如何撬动?
逾亿吨废旧纺织品待新生
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忠莲日前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技术国际研讨论坛上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服等纺织品成为快速消费品,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逐年上升,废旧纺织品成为新垃圾源。
据统计,全国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达2000多万吨。这些废旧纺织品不论是填埋还是处理,都要占用非常大的资源,而且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捐赠是旧衣物寻找新归宿的常用渠道,然而微薄的捐赠量无法改变旧衣浪费的困局。”张忠莲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会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旧纺织品累计产生量达1.4亿吨,纺织品年消耗量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但目前回收利用率却不足10%。预计到“十三五”末,废旧化纤纺织品的产生量将达2亿吨。
众所周知,我国是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大国。但由于资源短缺,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纺织品原料,其中棉花进口量占总加工量的30%,黄麻纤维几乎100%进口。
一边是废旧纺织品难获新生,一边是纺织品原料不足,如此困局如何破解?据测算,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达到60%,年可产出化学纤维约940万吨,天然纤维约470万吨,相当于节约原油1880万吨,节约土地1634万亩,将有效缓解我国纺织工业资源紧缺问题。
废纺循环再生面临多重瓶颈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总量达到900万吨。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例如,目前山东从事衣物回收的企业不下百家,全省旧衣物回收箱已有2万多个。
专家认为,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还面临多重发展瓶颈。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告诉记者,废旧衣物回收渠道、处理与加工、再生产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的产品尚无标准,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较大。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对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的产品存在偏见,一听是废旧衣服做的,就认为是“黑心棉”,就连用作大棚的保温被都不愿意,这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发展造成阻碍。
张忠莲说,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产业链前端的回收发展比较成熟,但产业链后端高附加值的延伸没有很好发挥优势。产业还处于传统的中低端,产品增加值较低。如果单纯依靠企业研发,投入费用较高,会让行业发展出现瓶颈。
中民国信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邱以伟说,我国大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采取粗放式经营和管理,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生产工艺门槛低、增值水平低、同质化现象明显,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至20%。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
需多方发力撬动废旧纺织品“新动能”
专家认为,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是拥有千亿元级市场潜力的产业,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发力,通过融入智能制造和现代科技,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高端,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例如,废旧涤纶纤维可生产纺织用柔软剂,废旧纺织品经过退浆、煮练、漂白和丝光处理后,纤维素含量可达99%至100%,是生物质乙醇的理想原料。”程会强说,“废旧纺织品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跨界应用,将产生无限可能。”
专家认为,我国废旧纺织品行业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在借鉴国外先进再生产技术基础上,研发先进生产设备,进行再生产品工艺改造。“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是在废旧纺织品回收后,按照纤维成分进行自动分类。”邱以伟说。
张忠莲等专家还建议,制定废旧纺织品分类标准和回收标准,制定再生产品质量标准,尽快将这个行业纳入法制化和标准化轨道;构建产业化、规模化回收体系,降低回收成本;细化行业分工,形成回收、分选、加工产品的多样化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链,提高再生产品附加值。
山东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则建议,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依托其研发能力、技术装备和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废旧纺织品回收总量、产业规模和产值。
原标题:千亿元级市场潜力,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产业该如何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