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改善是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的八大要素之一。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是传播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主要媒介,也是滋生蚊蝇等传染病虫媒的主要住所,导致疾病传播,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人畜粪便、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和垃圾,是污染农村

首页 > 水处理 > 农村污水 > 评论 > 正文

纵观我国改厕历史 探讨厕所革命发展

2018-08-15 18:04 来源: 水工业市场杂志 作者: 张红培、李孜等

厕所改善是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的八大要素之一。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是传播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主要媒介,也是滋生蚊蝇等传染病虫媒的主要住所,导致疾病传播,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人畜粪便、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和垃圾,是污染农村环境和饮水的主要源头。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开展农村改厕相关工作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本文研究分析我国农村改厕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农村改厕工作取得的成效,并提出对于改厕的相关建议,希望给您带来思考与帮助。

一、我国农村改厕的发展历程

1.建国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粪便管理纳入改善环境卫生的重要内容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改厕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反对美国发动的细菌战争,我国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在运动中提出了“八净”(孩子、身体、室内、院子、街道、厨房、厕所、牲畜圈都要干净)、“五灭”(灭蝇、蚊、虱、蚤、臭虫)、“一捕”(捕鼠)的要求。

1965年,周恩来总理指出:“要搞好卫生,特别要搞好水、粪的卫生。”爱国卫生运动逐渐形成以“两管五改”(管理水、管理粪便;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和环境)为中心内容的新形势。在爱国卫生运动推进过程中,我国农村的粪便管理和改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粪便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为农村防病、治病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该时期农村改厕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基本符合卫生要求,还未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另外,该时期也没有规定农村改厕的具体目标。

2.改革开放后:制订卫生厕所普及率目标,将农村改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后,为了继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原卫生部等五部委于1978年颁发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卫生院新行条例(草案)》,草案提到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加强“两管五改”的技术指导。1991年,《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纲要》提出,所有城镇、农村的各学校都要求普及卫生厕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到1995年达到20%-50%,到2000年达到35%-80%,同年,国务院颁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2000年达到44.8%。但是,1993年全国第一次农村环境卫生调查显示,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7.5%。为此,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又将农村改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1997年和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在农村继续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带动环境卫生的整治,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文明村镇建设。2009年将农村改厕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在全国启动了以农村改厕为重点的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快速提升。

3.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厕所革命”,将农村改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健康。为了继续推进改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强调推进改厕工作。根据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同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中提到农村改厕工作是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意见》明确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二、我国农村改厕取得的主要成效

1.提高了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

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方面,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1993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80.4%,另一方面,农村改厕工作的推进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随着改厕工作的推进,改厕地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在血吸虫病疫区,建设卫生厕所已成为传染源控制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血防地区改厕村的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农村改厕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健康知识态度的改变和个人卫生行为的转变。农村居民已普遍认识到,农村改厕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来促进农村居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和卫生行为的形成。

2.显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农村改厕工作显示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农村改厕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能够与沼气池建设、改厨和改圈相结合,实现了粪便、秸秆和有机垃圾等农村主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清洁了家园、田园和水源,为美化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由于卫生厕所就建在农户家,老百姓能真实感受到政府投入,农村改厕工作提升了政府在百姓中的良好形象。

三、我国农村改厕的主要问题

1.农村改厕公平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改水改厕进度仍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较大,农村改厕公平性有待提高,西部省份、贫困地区的农村改厕工作任务还很艰巨。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90.35%、76.81%和67.4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81.86%、41.89%和46.08%。

2.居民改厕知识不足和传统生活观念仍然是制约农村改厕进程的重要因素

居民改厕知识仍然不足,部分居民尚未正确认识改厕对于改善其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居民不愿改变传统生活观念,拒绝改厕或改厕后仍以使用旧厕所为主,仅在接待客人时使用卫生厕所的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农村改厕工作的推进,无法发挥改厕的治污防病效果,也阻碍了农村改厕目标的实现。

3.农村卫生厕所使用的后续管理问题突出

目前,一些农村厕所存在“重建设、疏管理,建得快、坏得快,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一些地区对于农村粪便的处理仍然是农村居民在储粪池满后,自己想办法挑着粪便倒到山地里。这将对农村改厕的长期管理提出挑战。

四、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形成推动农村改厕工作的合力

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爱卫办、发改、财政、环保、农业、建设、教育以及扶贫等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和统筹推进的工作局面,将改厕工作纳入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中,与健康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卫生村镇和文明村镇等同创建、同部署、同检查和同考核。

2.加强改厕后续管理,做到建管并重

对于已经完成改厕的地区,要把工作重点由“建”转到“管”上,在建设和改造卫生厕所的同时,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实行建管结合、以管为主,不断建立健全“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厕所革命”保持长效。

3.加强技术创新,确保改厕工程质量

提高农村改厕的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解决农村改厕的技术瓶颈问题,探索适宜的卫生厕所改造模式。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技术指导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施工队伍的建设能力,确保农村改厕的工程质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