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固废网获悉,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修订本)》,规划提到,“十二五”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更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规划提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其中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稳步发展太阳能发电,有序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及相关产业,促进低碳与零碳能源产业发展。到203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具体内容如下: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修订本)的通知
宁发改环资〔2018〕61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
按照自治区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委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现将《规划(修订本)》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修订本)》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2018年9月30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
“十三五”规划(修订本)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
“十三五”规划(修订本)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编制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确保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部署,制定本规划。
规划实施范围为宁夏全域,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影响及形势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宁夏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气候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日趋明显。
气温普遍升高。1961年以来,全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2.9℃,而仅 2001~2015年全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从地域分布看,引黄灌区升温最为显著,升高2.2℃,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升温分别为2.1℃和1.8℃。2015年,永宁县气温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39.5℃。
降水明显减少。1961年以来,全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南北分布极为不均。5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下降28.6毫米,平均每10年减少5.7毫米;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为484毫米,而中部干旱带为292毫米,北部引黄灌区仅为179毫米,分别减少了53.7毫米、41.5毫米、12.2毫米。
日照时数增加。50多年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1小时,总体上呈略微增加趋势。从空间上看,南北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同,北部引黄灌区50年年日照时数减少47.5小时,中部干旱带减少41.5小时,南部山区则增加了74.5小时。
对农业影响加大。气候变化致使农作物产量不稳、品质下降、病虫害加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冬小麦北移,枸杞南扩,葡萄种植品种趋于多样化,中晚熟品种的比重在逐步增大。气候变暖使得喜温作物玉米、水稻单产有所增加,灌区两熟种植的气候保证率提高。小麦和马铃薯等喜凉作物有减产趋势。同时,气温上升,空气湿度下降,农业耗水增加,使水资源短缺形势更加严峻。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温上升、降水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过去50多年干旱频次上升,南部山区春旱和秋旱有加重趋势,特别是春、夏、秋连旱在2000年之后发生频率和涉及区域呈现增加趋势,引发了城乡饮水更加短缺,造成中南部地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沙尘暴、霜冻、超强大风、寒潮、冰冻雨雪天气、雾霾天气多发,给交通、运输、电力、旅游等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人体健康不利影响增加。气候变化特别是高温导致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因温度的升高,我区婴幼儿手足口发病率升高,老年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死亡威胁加大,对人体健康及人均寿命的延长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节 “十二五”工作现状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降碳等一系列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不断完善。编制实施了《宁夏“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宁夏“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计划(2014—2015)》《宁夏“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加强规划指导,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考核机制,实时跟踪落实,有效指导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二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分别完成下降15%和16%的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全面下降,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2.12%、10.99%、6.61%和11.97%。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39.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67%。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9:49:42调整到“十二五”末的8.2:47.4:44.4,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3.8%提高到2015年的8.2%。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得到优化,201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总容量比重达到36%,比2010年提高30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2.3%,较2010年减少2.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7.7%,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森林等碳汇持续增加。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深入实施了封山禁牧、防沙治沙、湿地保护、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9%提高到2015年的12.6%,森林蓄积量达到824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6%以上,湿地面积达到310万亩。
——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注重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相关标准。印发了《宁夏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部门统计报表制度、政府推进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数据需求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和核算制度。编制完成了自治区2005年、2010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培训,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加深。主动实践并总结分享宁夏开展节水型社会、防沙治沙、生态移民等应对气候变化成功做法和经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完成了中英瑞联合开展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试点省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适应对策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在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向世界展示中国(宁夏)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领导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被国内外媒体誉为“宁夏经验”,为进一步加深气候变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更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机遇
从国际看,全球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形成的共识和世界各国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行动,为我们创造了互学互鉴的机会和良好环境。《巴黎协定》的签署、2016年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布,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各国都十分重视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大拓展了我们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及资金、技术交流合作的国际空间。
从国内看,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顶层设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都为宁夏化解过剩产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重要机遇。
从区内看,宁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一些成功做法经验,为“十三五”乃至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自治区确立的生态优先战略以及制定出台的《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宁夏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文件,都为新常态下宁夏应对气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引。
——挑战
宁夏经济倚重倚能的特征以及宁夏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实际,使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宁夏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高且利用效率低,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用水量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降碳任务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发展不足,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低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章指导思想及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按照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部署,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增强适应能力,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走一条符合宁夏区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减缓与适应同步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强化节能降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型工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共同发力。完善节能降碳标准和激励政策,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对节能降碳、循环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构建以引导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相互促进。加强对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企业节能降碳的统计监测;进一步推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示范工程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良好氛围,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紧密结合。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目标责任,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企业节能降碳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
第三节主要目标
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是: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7%,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减少资源消耗,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以及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4%。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消费量比重进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左右。
——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造林面积50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9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
——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8%。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22:78。
——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不断深入;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监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初步建立;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显著增强。
到203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注:[] 内数据为5年累计数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抓住国家赋予宁夏开展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和全域旅游试点机遇,坚持创新引领不动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特色智库,用创新引领推动低碳引领,开创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第一节 积极培育“气候友好”产业
着力构建“气候友好”产业体系。按照“源头避碳、过程减碳、末端除碳”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低碳环保产业。重点依托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发电,有序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及相关产业,促进低碳与零碳能源产业发展;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宁夏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旅游业、信息产业等重点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化、精深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环保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工业、农业等循环发展及示范园区建设,共同构建低排放、低污染、绿色化“气候友好”产业体系。
加大“气候友好”技术开发应用。对标国内外前沿技术,引导市场主体,组织科技攻关。在减缓领域,重点开发应用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等低碳能源技术,推进火电、建材、有色、化工等工业开发重大节能降碳技术,建筑领域采用低碳建筑技术,交通领域发展绿色出行技术等,持续关注并加大二氧化碳捕集、贮存与利用等技术应用。在适应领域,重点开发应用农业生产过程减排、高产抗逆作物育种栽培、森林保育、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技术,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技术等。通过“气候友好”技术的开发应用, 不断提高“气候友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大力推广实施新能源屋顶庭院计划、设施农业、新能源发电等减适一体化工程,提高技术开发应用的实效。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切实落实国家生态补偿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逐步扩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将现行的公益林、天然林、草原生态奖补及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生态补偿政策与保护责任和效果挂钩;积极研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政策,探索开展试点工作;健全和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完善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推进建立资源型企业与自然保护区对口生态补偿试点。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资源等方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跨地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六盘山三河源各流域为试点,引导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之间、各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补偿,建立六盘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并争取将其列入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区。推进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建立从价计征的矿产资源收入基金,建立生态补偿项目评级制度和社会参与的生态融资机制,形成多渠道、多样化的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监督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节 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建设。根据国家统一安排与部署,确定初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企业名单。开展宁夏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对策研究,研究制定符合总量设定的配额分配方案。建立宁夏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遴选与动态更新制度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对报告数据的管理能力和分析水平。完善市、县(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强化控排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及应对气候变化从业人员能力建设,为顺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
与全国同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全国同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适度、逐步扩大纳入企业范围。做好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配额的分配与调整、第三方核查、履约等管理工作。鼓励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充分挖掘自治区内自愿减排量资源,鼓励企业开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开发,参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
探索建立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基金。以财政拨款、配额拍卖、超配额罚款、社会捐赠、发达地区及国外援助、参股碳基金收益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碳排放权交易支撑能力建设、适应与重大减缓示范项目建设、配额调配等工作。
第四节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新型智库
建立特色智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建设新型智库的基本标准,以服务宁夏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决策为目标,以推动咨询研究、成果转化为方向,建立由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高端智库,构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智库团队,推进形成宁夏特色智库品牌。
凸显智库作用。针对宁夏环境、资源和产业特点,鼓励智库服务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重点围绕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开展不同行业、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研判、战略分析,研究提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路径及前瞻性政策储备,大胆探索符合宁夏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着力提高宁夏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创新运行机制。创新气候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供给体系和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逐步形成科学灵活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加大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国内外智库建设的先进经验,搭建多层次、高水平与国内外知名智库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智库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化、机制化和程序化,高度重视智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为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