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广东省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市会议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2018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并通报污染防治攻坚战最新进展及部署,以及通报了近年的10宗典型环境违法案例。2018年,东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常委和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并由32个

首页 > 大气治理 > 脱硫脱硝 > 烟气脱硫 > 报道 > 正文

2018年广东省东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9-06-04 14:50 来源: 中国网视窗 作者: 刘献兵 冯艺之 丘云 莞宣

6月3日,广东省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市会议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2018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并通报污染防治攻坚战最新进展及部署,以及通报了近年的10宗典型环境违法案例。

2018年,东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常委和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并由3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全面强化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组织领导。出台了《东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明确未来3年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目标和要求,详列46条重点工作举措及责任清单,围绕水、气、固废、土壤等污染治理全面攻坚。

根据公报,2018年,东莞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城市空气质量稳中趋好;城市饮用水源年度平均水质类别达Ⅲ类,主要江河水质基本平稳;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辐射环境状况正常;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向好。

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年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1525公里

2018年东莞坚定不移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年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1525公里、占年度任务(1300公里)117%,长度为历年之最,全市累计建成截污管网4115公里;完成截污管网验收、通水1427公里,占年度任务(1300公里)的109.7%。

治污设施建设方面:6家污水厂新扩建项目,3家已完成,3家已动工;35家提标改造污水厂项目,5座已完成主体建设,29座已动工建设,剩余的1座正抓紧推进;4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座已建成,34座正加紧建设。

黑臭水体及内河涌整治方面,全市原有10条黑臭水体中,南城白马大氹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消除劣V类,东城老围河水质稳定消除黑臭,东城黄沙河同沙段、长安人民涌、万江高基涌和牌楼基涌等4条已达到消除黑臭的基本条件,其余正抓紧推进整治;新增12条黑臭水体按照“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的要求,予以推进整治;44条重污染河涌整治示范项目中,有38条基本消除黑臭。与此同时,石马河、茅洲河两大重点流域全面提速加快整治,其中茅洲河流域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55.5%;石马河流域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19.7%。

面源污染治理方面,2018年,东莞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专项排查,并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对全市入河排污口展开整治;完成入海排污口调查,建立完善入海污染源台账,完成“两类排污口”(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整治。东莞还印发实施《东莞市畜禽养殖限养区域划分实施方案》,全面规范限养区管理;重点流域9个垃圾填埋场基本解决垃圾渗滤液直排河涌问题。

水源保护方面,东莞全力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工作,出台《东莞市东江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基本完成东莞东江水源地沿线一级保护区的围网工程及相关警示标志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行动,66个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治。

公报显示,2018年,东莞市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东江南支流和中堂水道)平均水质类别为Ⅲ类,属良好。与2017年同期对比,平均水质类别保持Ⅲ类不变。

2018年,全市纳入常规监测的13个主要水库中黄牛埔、官井头、水濂山、契爷石水库水质为Ⅲ类,簕竹排、横岗为Ⅳ类,松山湖、同沙、白坑、五点梅水库水质为Ⅴ类,芦花坑、马尾、莲花山水库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与2017年对比,优良比例上升15.4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上升7.7个百分点,其中:簕竹排、官井头、水濂山、横岗水库水质有所好转,黄牛埔、莲花山水库水质有所下降。

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2.5%

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聚焦“空气污染”,2018年,东莞坚定不移打赢蓝天保卫战,制定出台《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等方面,健全完善1+N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实施32项蓝天保卫战强化举措。

2018年,全市共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6台,淘汰改造生物质锅炉574台;推动VOCs企业整治,在厚街、塘厦等镇启动集中治理试点,完成4908家VOCs企业整治,其中完成803家源头治理、4105家末端整治。

东莞同步大力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累计更新或新增纯电动公交车3832辆(占全市公交总运力60%),2018年起出租车、快递物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领域更新或新增车辆全面使用纯电动车。建成全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和道路抽检机动车123.68万辆,有效识别13.65万辆超标车辆,推动超标车辆维修达标上路。逐步扩大中型以上柴油货车限行区域。

在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全年共检查工地2万个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1622份、停工通知书1272份,完成整改问题工地2840个。开展泥头车联合执法行动,查扣违规泥头车、砂石物料运输车1886台。同时,重新发布高污染禁燃区通告,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禁燃区,实施III类(严格)管理。印发实施《东莞市2018年臭氧污染防控专项行动方案》,着力遏制秋季臭氧污染,推动臭氧浓度进入下降通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根据公报,2018年,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在25~190,达标天数为301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2.5%,同比持平。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7年相比均有下降;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仍存在超标现象。

具体来看,2018年,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12微克/立方米)下降16.7%,达到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立方米)。近5年监测数据表明,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全部达标,呈明显下降趋势。

2018年,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41微克/立方米)下降4.9%,达到国家二级标准(40微克/立方米)。全年日平均浓度超标率为2.2%,比2017年(2.5%)下降0.3个百分点。近5年监测数据表明,2014-2016年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2017-2018年略有反弹。

2018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51微克/立方米)下降2.0%,达到国家二级标准(70微克/立方米)。近5年监测数据表明,2014-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明显下降,2015-2018年基本保持稳定。

2018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37微克/立方米)下降2.7%。全年日平均浓度超标率为4.1%,比2017年(4.7%)下降0.6个百分点。近5年监测数据表明,2014-2015年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明显下降,2015-2018年基本保持稳定。

2018年,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7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170微克/立方米)上升0.6%,超出国家日均值二级标准(160微克/立方米)11微克/立方米。全年日平均浓度超标率为14.0%,比2017年(13.4%)上升0.6个百分点。

引导绿色发展转型:今年前5个月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超1万家

在着力推进污染治理的同时,东莞生态环境部门结合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过去一年多来全方位引导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据悉,截至2019年5月底,全市累计完成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23298家。其中,2019年前5月累计完成综合整治超万家。

2018年以来,东莞把整治“散乱污”企业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出台方案、建立清单、部门联动、高压整治。

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底,全市累计完成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23298家(关停取缔12821家,整治改造10477家)。其中,2019年前5月累计完成综合整治10225家(关停取缔3268家,整治改造6957家)。

原标题:东莞发布2018年环境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