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院士在大会上就“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策”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侯立安(1957.8.24-)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2006年毕业于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

首页 > 环境修复 > 流域治理 > 人物 > 正文

【干货分享】侯立安院士: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策

2019-07-10 08:49 来源: CSER土壤修复平台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院士在大会上就“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策”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侯立安(1957.8.24-)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2006年毕业于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发明协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专利23项;出版专著3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背景

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5个关系,瞄准高质量发展: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一、长江流域水环境概况

1.1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步伐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001.jpg

长江经济带是依靠长江的带动而自发形成的战略经济带,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自身潜力和韧性被充分激发出来。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最高的十大省市中,长江经济带占了7个;在前十五位中,长江经济带占了10个,而且多数城市的人均GDP超过10万元。

1.2 长江经济带战略逐步得到全面推进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039.jpg

1.3 我国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水污染防治法》新增了流域生态态保护于修复的条款,明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长江保护修复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102.jpg

针对长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先后开展6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沿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行动一对“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检查

行动二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

行动三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行动四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

行动五长江沿江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专项检查

行动六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

“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整改基本完成,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全流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严厉打击固废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沿江应取缔的959座非法码头已于2017年9月底全部拆除,其中809座完成了生态复绿,恢复生态岸线100多公里。

1.4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

长江流域水质良好。2018年,长江流域水质良好,510个考核断面,I—III类水质断面占比达到87.5%,同比增加上升3.0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1.8%,同比减少了0.4个百分点。

长江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据统计,2006-2015年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3万平方公里。与2002年水土流失调查数据相比减少14.62万平方公里,减少比例为27.54%。

1.5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2020年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2030年目标: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虽然现阶段长江流域水环境保障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长江流域航运便利,沿线城市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分布密集,因此长江流域水环境保障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长江流域水环境面临的挑战

2.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0%-8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主要缺水地区集中在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等地区;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之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显示水土流失面积达38.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1%,其中四川省最为严重。

2.2 废水排放总量大,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环境统计数据表明,长江经济带废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3% ,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37%、43%,是淮河、黄河流域的4倍、5倍。

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乌江、岷江、沱江总磷超标问题突出。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受到富营养化污染。

2.3 水生态功能退化

湿地萎缩

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尽管“十三五”以来湿地保护得到加强,恢复退化湿地2万公顷,退耕还湿1.3万公顷,但与2003年比较,湿地总面积仍减少了300多万公顷。

湖泊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有142个大于10km2的湖泊萎缩,全国湖泊总面积676万公顷,减少95.74万公顷,占萎缩前湖泊总面积的12.4%,蓄水量减少6.5%。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枯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巢湖的水域面积也由盛期的2000平方公里左右变为现在的800多平方公里。

2.4 饮用水水源保护存在风险,城市净水工艺有待提高

长江流域附近城镇排污口与取水口交叉分布,水运航道穿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象较多,饮用水水源保护存在风险;

水体非常规污染物的含量低,但危害大,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净水效果有限,难以确保彻底去除水中含有的非常规污染物。

2.5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缺乏长效保护治理机制

长江流域内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地区是矿产和水资源集中分布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部分粗放型生产企业仍在向上游地区转移;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流域监测体系不完整、流域规划约束不强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跨省(市)联合保护治理机制不健全,共抓大保护的工作格局有待形成。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是保护流域水环境,但是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沿江重化工业高度密集等问题不仅增大水环境保障的难度,而且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面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要求、民众民生保障的新期待,如何持续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

三、长江流域水环境的绿色发展建议

3.1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长江流域区域水源综合开发

“两山”理论指导新时期治水实践

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应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保障,努力将“黑水”改善为“绿水”,使“绿水” 更“清洁”。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139.jpg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跨界机构:借鉴欧盟对“泰晤士河”、多瑙河”的管理经验,强化长江流域跨界管理机能,协商合作解决长江流域污染问题。

制订开发规划:在“保护优先”的理念基础上,划定长江流域的生态控制红线和分阶段治理目标,引导长江流域产业合理布局,落实“水十条”,推动相关法规制订。

加强顶层设计:由行政区域环境管理向长江流域环境管理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的转变,强化长江流域水质达标管理。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环境保护和发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长江经济带涵盖11省(市),跨省界断面多,流域上下游关系复杂,明确各跨省界断面的责任主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流域跨界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158.jpg

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德国莱茵河、法国塞纳河治理经验表明:“一条河流,一部法律”,需注重流域立法、践行流域治理理念、建立流域共治机制;

当前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方面,还没有直接的上位法作为依据,对各类行为的规范多存在于政府规范性文件之中,需要加快制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保护长江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3.2 统筹规划,推动长江流域水环境长效治理

坚决贯彻落实“水十条”

尽管长江经济带水环境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水环境质量差、水资源保障能力弱、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水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国务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227.jpg

大力推进长江流域沿线海绵城市建设

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低影响开发的经验,结合该城市降雨分布特征和地形地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内“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和热岛有缓解”。

全面推广“河长制” 管理模式

河长制是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

当前,在长江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势在必行,通过三查、三清、三治、三管措施,同时要依托“河长制”,建立“河长智”,实现“河长治”。

完善流域沿岸城市的管网改造

部分城市的污水收集官网不完善,污水管道破损严重。此外合流制管网雨天溢流和雨水管网初期雨水污染严重,造成流域污染处理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排放标准要求;

要加强长江流域沿线城市的管网改造,强化生活污水管理,实施雨污分流,排污截流,将流域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引流至城市污水管网。

综合治理长江流域沿线城市黑臭水体

黑臭水体治理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围绕“源头污染控制和减排、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受损生境修复”技术路线进行。

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岸上、岸下污染协同治理,系统构建集成技术体系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254.jpg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305.jpg

深入推进流域沿岸农村污水防治

推进种养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扶持实施畜禽粪便绿色处置工程;

在重点流域因地制宜建设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工程;

规范农药使用,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要加强农技专业队伍的建设。

推进“低碳、经济、简便”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地方标准;

生态处理技术应该成为自然村落分散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

采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行农村污水分散处理设施。

建立和完善激励政策和机制

统筹考虑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环境激励政策,与环境管制政策优势互补,变限制发展为引导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和绩效奖励的方式,鼓励工业污染治理,鼓励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鼓励综合利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养范围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能力。

积极完善环保产业布局

打造布局合理的环保产业园区: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打造沿江环保产业园区,注重产业间的偶合与互补,使资源在园区内部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PPP 模式在环保行业的发展显著。政府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 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长江水环境保障工作。

3.3 聚焦前沿,创新水环境保障技术

打造“互联网+环保”环境监测体系

根据长江经济带的地理、地质环境建立城市环保大数据,将区域内的综合环境信息进行集成和分析,实现了环境要素、大区域、宏观综合分析,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分析;

可以“长江经济带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了对区域内环境准入管控、总量指标管控、地图可视化等全业务流程的管理。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325.jpg

构建城市生态恢复水文模型

水文模型作为认识和理解城市水文循环的有效工具,可以在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实施前,用于评价分析数据信息与模拟,新一代长江经济带区域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水文模型与相关计算从而优化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的各项指标。

开发水安全机器人,提高水安全监控能力

利用卫星遥感、智能传感等技术,研发水系统全过程监控机器人,重点研发水监控无人机、样品采集机器人、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水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监控装备,实现长江流域的污染源排查、水问题快速识别和水质预警预报等功能。

构建”一体化”水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基于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终端的联动模式,构建“一体化”水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长江流域水安全事故的快速、精确处理;

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传感系统开发、数字模型建立、监管能力建设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融合” ,立足信心时代,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345.jpg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359.jpg

3.4 面向未来,建设前瞻性的“智慧水厂”

智慧水厂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GP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生产、运行、维护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互通和管理有序,保证水厂的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

智慧水厂能够实现水务行业操作的智能化、进而智慧化,例如远程抄表系统、管网GIS系统、漏损检测系统、能耗管理系统、泵房综合控制平台以及机器人、视频识别系统等等,进而构建了完整的水厂生产、管理、服务体系,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水厂水质的高需求。

微信图片_20190710084421.jpg

结语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建设水环境保障技术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紧跟国家需求,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运管模式,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原标题:【干货分享】侯立安院士: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