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政院水环境景观所杨一夫副所长在“2019排水大会”上发言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城市概况厦门的全域面积1900km,建设用地600km,可以看出厦门是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带。建设用地数量有限,但是在目前的315km集中了400万人口,第一个特点是人均建筑用地非常少,不管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评论 > 正文

厦门:海湾型城市污水系统问题与对策

2020-01-16 10:14 来源: 给水排水 作者: 杨一夫

本文根据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政院水环境景观所杨一夫副所长在“2019排水大会”上发言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城市概况

1.jpg

厦门的全域面积1900km²,建设用地600km²,可以看出厦门是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带。建设用地数量有限,但是在目前的315km²集中了400万人口,第一个特点是人均建筑用地非常少,不管是公共设施还是市政基础设施。还有污水相关的厂站从选址、建设也很紧凑、袖珍。下图可以看出厦门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海湾城市。岛内可以说是森林区,主要是以居住,商业,公共设施为主。岛内的污水系统,包括管网、厂站的建设和进出水水质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岛外比较复杂,包括大量的居住用地和工业地。在污水厂整个进水情况来说是比较复杂的。

排水概况

  • 重点监测水体,六成不达V类

  • 售水量:240万吨/天

  • 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能力:135万吨/天

  • 排放标准通过厂内+厂外达类IV类

  • 已建成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能力:18万吨/天

  • 污水厂普遍进水BOD、COD指标都偏低

  • 排水管网建设密度:19km/km²

  • 污水管网建设密度:11km/km²

3年目标

结合三年提质增效方案的要求,厦门在做污水处理方案时也进行了思考,包括主要目标的探讨。第一是消除空白区,这个厦门已经完成了。因为厦门面积不大,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所以目前没有污水空白区。

第二,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怎么定义“基本消除”?100%不太可能,3年时间也不够。

第三,污水厂继续提高出厂标准。目前厦门市已经出台文件,所有的新改扩建的污水处理厂要全面达到准IV类的出场标准,除了总氮。是不是还需要继续提标呢?没有必要,代价太大,关键是没找准水体水质差的病根。

第四,污水厂进水BOD达100mg/L或者增幅10%,但是有一个问题,厦门污水厂目前有很多公司,污水厂所涉及的管网并不归我们管,所以还要作出一套厂网河一体化的管理路线。

第四,污水管网的前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污水管网全覆盖做到了,但是雨污分流全覆盖对厦门来说比较难实现。还有就是涉及到比较大的问题了,这里可能源头清污分流,市政管网的雨污分流,末流的截流是否取消,到底先解决哪个问题,谁出钱,管网场站谁更重要?这些问题短期内恐难解决。

第五,厦门也是国家的海绵城市试点,试点结束了海绵城市建设对污水提质增效起多大作用,是否需要科学的评判和评估。我个人比较认同江苏省省厅何处的一句话,“管网一方面排查修复,一方面做一条成一条,做到老债在还,新债不欠。”

问题一:河流短小、生态基流小、水质差

2.jpg

  • 山溪性河流,短促且汇水面积小,蒸发量大,平常干涸,暴雨洪峰流量大且快,难以保持生态基流

  • 内湾交换能力差,近海海域水质不佳

  • 岛内,筼筜湖、五缘湾设闸海水交换,污染源控制不彻底、基本丧失自净

  • 岛外,九大溪流,水质劣五类占六成

以城市会客厅筼筜湖为例

3.jpg

  • 狭长的纳排潮路径,湾顶水动力不足

  • 现状为淡咸水交替,无法营造稳定可持续的生境

  • 通过多轮截污水质已改善,但仍有毛细血管源源不断输入污染

  • 周边大量城市建设用地,缺少过渡地带和缓冲空间,在截污和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改造提升可能性已不大

    4.jpg

    5.jpg

对策:

  • 出台地方法规,提标至准Ⅳ类排放,降污染总量增生态流量

  • 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城市污水处理为核心,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依据,系统化的推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出水水质和水环境质量挂钩。同时海、溪、厂、网同抓,泥水、建管并重。

问题二:开发强度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极度紧张

6.jpg

  • 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大,本岛建设用地面积110km,但现常住人口达240万,公共设施,污水处理厂指标一再压缩。

  • 公园绿地、污水设施等配套少,人口一直在突破原规划,但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用地紧张。由于一些开发导致原计划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被占用、违建。整个岛内的污水厂站的扩建面临着一个比较现实严峻的问题。直接原因就是建设用地跟人口两者不匹配。

    7.jpg

对策:严控人口红线,空间落实黄线,真正控制用地。

问题三:没能一张蓝图干到底

8.jpg

  • 厦门建市整个历程不长,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整个城市的规划情况实际上是随着城市的目标或者性质,或者功能定位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规划不稳定,朝令夕改,发展的重心频繁变化,系统的延续性差。

  • 碎片化的思维和单点逐利,政绩观带来不科学的发展。

    9.jpg

对策:要想污水提质增效,首先要城市规划提质增效。

  •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城市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定位,从而确定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方案和布局。

  • 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理念,动态调整优化的方式,一以贯之的建立科学、稳定、健康的污水系统。

    10.jpg

问题四:村庄数量大,个别城中村居住人口众多

  • 334个行政村(含1453个自然村)

  • 村庄面积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5%

  • 靠近CBD、工业区的城中村人口密集,例如新垵村面积1.1km²,,居住14万人(外来人口13万)

    11.jpg

对策:开展农村污水综合整治,纳入市政管网或集中分散自行处理.

问题五:排水体制混乱

12.jpg

因为城市是从小到大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厦门排水体制大概分三种,合流,分流和不完全分流。这个是基于厦门城市特点,从渔村变成经济特区,后来发展成海岛型城市,再到海湾型城市,城市扩张进度造成的问题。再一个是多龙治水,管网曾经是有市属的,区属的,包括水厂归水务集团管,管网归建设局管,所以多龙管理造成衔接补偿,造成整个排水体制比较混乱的情况。像经济发达区域比如深圳推行的是雨污分流全覆盖,但是厦门目前还实现不了。

13.jpg

对策:分流制完善,合流制优化,混流制改造

这是我们2025,2030年的计划,应该说这个周期没有那么急功近利。这有两个特点,首先并不主张消除合流制区域,其次是消除混流区,指的是一些混接错接的区域。

问题六:设施布局杂乱

14.jpg

这两张是厦门污水处理系统目前一个现状,左边是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右边是小型分散式污水设施的布局。左边这一张图厦门每一个行政区基本上有两个污水处理厂。散排着大概30座小型的分散式设施,这个跟地形有关,跟城市建设有关,所以造成了比较混乱的现状。

15.jpg

对策:优化系统布局

原规划是在60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规划50座污水处理厂,后面压缩到21座污水处理厂。

问题七:工业废水成分复杂

16.jpg

左边这张图是厦门所有工业区的分布图,有三个特点,园区小、布局散、行业杂。目前这些工业废水主要是跟城市生活污水水厂合并处理,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

17.jpg

对策:改造优先,分质处理

  • 新设工业废水分质处理厂:实现后溪、银鹭、机械集中区、火炬同安基地、火炬翔安基地、翔安6个园区的分质处理,占全市工业废水的40%。

  • 通过污水收集系统的调整,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混合处理的污水厂的数量由13个缩减为7个。

    18.jpg

问题八:进水水质偏低

19.jpg

  • 海水倒灌:1.半日潮,一天两次;2.老城区部分雨污混接,雨水箱涵排海口未建防护措施,高潮期部分排口海水倒灌进入污水系统。

  • 污水管网本身:1.滨海区地下水位高,海水入渗;2.管网混接外水混入;3.污水管网建设质量差,地下水渗入。

  • 截流工程:1.截流的干净雨水造成稀释;2.临溪流截流井建设不达标形成倒灌。

对策:一厂一策

  • 澳头厂(滨海新城):1.排海口防护措施;2.完善片区管网建设密度及质量;3.实施污水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源头清污分流。

  • 翔安厂(老城、部分工业组团):1.重视老旧小区源头改造,管网混错接改造、减少末端大截流;2.所服务微电子企业为主,多采用超纯水,排水浓度很低,进一步实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分质处理。


原标题:厦门:海湾型城市污水系统问题与对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