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9日,为了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引发危险,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公约,这份由地球上15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签署文件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1995年开始,《公约》的缔约方每年都会派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与得失。截止到2016年,加

首页 > 大气治理 > 碳交易 > 评论 > 正文

碳排放交易:中国模式的责任与担当!

2020-02-19 11:06 来源: 众创互金平台 作者: 仲丑
1992年5月9日,为了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引发危险,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公约,这份由地球上15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签署文件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从1995年开始,《公约》的缔约方每年都会派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与得失。

截止到2016年,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已经达到197个,包含196个国家和欧盟。

迄今为止,会议已经连续举办了24年,只有原定于今年12月在智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智利国内骚乱的影响,被迫取消。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与会缔约方通过了《京都协定书》。由此,一个新的名词走入所有人的视野:碳排放交易。

2009年12月7日,第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这次大会之所以受世人瞩目,是由于《京都协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0年到期,国际社会希望就“碳排放”问题达成新的方案,就2012-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的协议。

然而在历时近2周的会议中,与会的超过一万五千人,会场内外硝烟四起、一篇喧嚣,可直到临近会议尾声,与会各方仍旧没能达成共识。

彼时作为气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丁院士也参与此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在此后接受了《面对面》主持人柴静女士的专访。

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迟迟未能达成共识,焦点在于各方的争议,对于此后各国“碳排放权”的争议。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碳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碳排放权”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发展。

在全球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地表气温提升了0.74℃,据英国一家研究机构用计算机模拟,全球气温升高2℃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极限。

也是因此,联合国气候大会计划严控世界各国的痰排放量,并对各个国家的“碳排放权”进行分配。

众所周知,受科技水平的影响,在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远远的超过了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的说法,毫无疑问这些发达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间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一个G8方案:总计11亿人口的27个发达国家将拥有总量44%的“碳排放权”,而剩余56%的“碳排放权”则由总人口55亿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分配。

而所谓的“G8”方案则是所有七个方案中,对发展中国家最为友好的一个方案。

在对7个减排方案的评估中: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累计碳排放权,且没有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差别巨大的事实。

哥本哈根会议上,丁仲礼院士进行演讲时,一位美国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现在的问题是说我们要考虑如何进行实际行动的问题,中国该怎么行动?”

丁仲礼院士的回答铿将有力,他说:“我也同意行动第一,中国应该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长期排放计划于承诺。这个承诺就一句话,从1990年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坚决不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80%!不管你怎么减排,我都要比你少,并且我一定要做到!并且你发达国家所有基础设施建完了,中国还有很多没有建。那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提出这样的方案,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要比你们雄心勃勃的多!”

丁仲礼院士说:“我把‘碳排放权’视作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应当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当柴静女士问道:“您身为科学家,是否应当以保护地球的前提下去制定方案?”时,丁院士的回答亦十分精彩。

他说:“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地球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用不着你拯救,他一直好好的。”

一直到6年之后的2015年,继《京都协定书》之后,在法国巴黎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会的近200个国家一致通过了《巴黎协定》。

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之一,早在时间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口号,明确写入了“十一五”计划。并在2006年左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如《节约能源法》(修订)和《循环经济法》等等。同时,组织制定了16个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16项节能设计规范、21项节能基础及方法标准及17种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

2017年,“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将于2020年正式运行,即使初期只覆盖电力一个行业,也将使中国有望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2011年10月,随着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始启动。2013年6月,深圳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碳排放”交易试点。

如今已是2019年末,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完善,并终将走向成熟。

可惜的是在中国铺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同一年,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并于2019年11月4日开启退出《巴黎协定》正式流程。

我不知道当初呼吁“所有国家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应当放弃国别之见”的柴静女士有没有谴责美国,我只是深感遗憾,并为中国这样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祖国而骄傲!

致敬丁仲礼院士,致敬那些为了国家发展为了人民幸福而奉献的人们!

原标题:碳排放交易:中国模式的责任与担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